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酶解法制备高直链淀粉,用直链淀粉、纳米二氧化钛、聚乙烯醇(PVA)制备了薄膜。探究添加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用量和晶型比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的二氧化钛粒径为40nm、用量为0.22g、锐钛型/金红石型比例为75/25时,薄膜的抗菌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合成纤维》2017,(1):17-20
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植物中药抗菌防螨微胶囊,并与含有苦木成分的黏胶纺丝液共混纺丝,制得植物中药抗菌防螨黏胶纤维。采用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单纤强力仪以及防螨抗菌测试方法,对植物中药抗菌防螨黏胶纤维的化学结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防螨抗菌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植物中药抗菌防螨微胶囊平均粒径约为1.5μm,植物中药抗菌防螨黏胶纤维与普通黏胶纤维特征基团基本一致,热分解温度比普通黏胶纤维低4℃,总吸收热量为134.1 J/g,纤维强力略有下降,抗菌、防螨性能好,符合纺织加工要求,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纤维。  相似文献   

3.
采用海泡石载银抗菌剂制备抗菌母料,研究了抗菌母料用量对抗菌薄膜的抗菌性能、流变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抗菌母料用量为3%(质量分数)时,抗菌薄膜具有高效、持久的抗菌性能,而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基本不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制备用于棉织物天然抗菌整理剂,以绿苋、龙葵和黄柏的复配提取物为芯材,壳聚糖-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抗菌微胶囊。研究了乳化剂含量、剪切速度、pH对微胶囊的外观形态及尺寸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将抗菌微胶囊用于棉织物的整理并测试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初乳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剪切速度为8000r/min、pH为5.7为最佳制备条件,制得的微胶囊尺寸分布在1480~3580nm且热稳定性良好;当微胶囊质量浓度为25g/L,黏合剂质量分数为5%,热烘温度为40℃,整理试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9.30%和81.43%,且抑菌效果持久。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A)改性的三聚氰胺(MEL)-甲醛树脂(VMF)微胶囊,对聚磷酸铵(APP)/介孔分子筛MCM-41进行包覆,得到了一种新型的核壳结构的微胶囊阻燃剂(MVMF-(A/M))。通过红外光谱分析(IR)、溶解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包覆前后的阻燃剂结构以及形貌进行表征。并将其加入到天然橡胶(NR)中,通过氧指数测试(LOI)、垂直燃烧测试(UL-94)、热失重分析(TG)、拉伸测试研究了NR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MVMF-(A/M)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1.59mg /L,相比APP溶解度降低51.2%, MVMF-(A/M)粒子表面变得粗糙;与其他阻燃天然橡胶体系相比添加了MVMF-(A/M)的NR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最高, UL-94达到了V-0级别,拉伸强度为8.84MPa,断裂伸长率为310.20%。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和密胺树脂预聚体为壳材、双环戊二烯(DCPD)为芯材,制备了两种DCPD微胶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并将其添加到环氧树脂(EP)中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脲醛树脂包覆DCPD微胶囊呈球形,粒径为40~80μm,壁厚为1~2μm;密胺树脂包覆DCPD微胶囊颗粒分布不规则,粒径为15~20μm,壁厚为2~5μm。两种微胶囊的FTIR谱图除了具有壳材料脲醛树脂和密胺树脂的特征峰外,在1 251,3 051 cm-1处均有芯材DCPD的特征峰,证明DCPD芯材已被两种壳材料成功包覆。随着微胶囊用量的增加,EP/微胶囊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在微胶囊质量分数分别为15%和10%时达到最大值,在相同条件下,加入密胺树脂包覆DCPD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好于加入脲醛树脂包覆DCPD微胶囊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7.
PVA/活性炭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为壁材、活性炭为芯材,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了壳聚糖包覆的活性炭微胶囊,并将其与聚乙烯醇(PVA)复合,得到PVA/活性炭微胶囊复合膜。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手段确定了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并考察了微胶囊用量对PVA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用量为1.5%,乳化剂用量为1.5%,油/水相比为5:1,交联剂用量为1.0 ml,芯壁比为1:2时,可制备出成球效果较好的壳聚糖包覆的活性炭微胶囊;活性炭经壳聚糖包覆后可提高其与PVA的相容性,少量微胶囊的添加即可有效改善PVA复合膜的力学、阻隔等性能。  相似文献   

8.
微胶囊及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介绍了微胶囊、微胶囊的应用、微胶囊化技术和纳米胶囊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张伟  辛毅  张纾  王红美  于鹤龙 《化工学报》2008,59(6):1595-1599
采用一步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自修复微胶囊。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微胶囊壁厚、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借助纳米探针对微胶囊及其壳材进行压痕实验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自修复微胶囊包裹完整,表面粗糙,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00μm,平均壁厚为10μm,微胶囊修复剂芯材含量约为75%;纳米压痕分析显示微胶囊的弹性模量比环氧树脂的略小,说明了当环氧树脂基体内裂纹扩展时,裂纹更易于向微胶囊扩展,证明了环氧树脂微裂纹打开微胶囊释放修复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高阻尼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含量和粒径的微胶囊制备了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采用动态力学热分析仪,通过双悬臂梁测试方法在变温(-40~150℃)和变频(1~200Hz)条件下对其阻尼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含量、粒径以及囊芯液体的黏度对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有显著影响。在相同含量下,随着微胶囊粒径和囊芯液体黏度的增大,复合材料阻尼性能不断提高。微胶囊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低频下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1.
谭绍早 《合成纤维》2006,35(4):17-20,25
将无毒、抗菌谱广、抗菌效率高、热稳定性好的载银无机抗菌剂与PE熔融挤出制备了打孔膜用抗菌母粒,研究了抗菌母粒的添加对打孔膜的抗菌性能、光老化性能、安全卫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抗菌母粒属实际无毒级物质;随着抗菌母粒的增加,抗菌打孔膜的抗菌性能增加;当抗菌母粒的添加量为4.0%时,即抗菌剂在打孔膜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时,抗菌打孔膜的性价比最佳。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具有成膜性、抗菌性及无毒无害等多种优良性能,纳米TiO2具有无毒、抗菌等多种优良功能,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无机纳米材料,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TiO2,制得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涂膜溶液,通过抑菌圈直径法测定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涂膜溶液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TiO2抑菌率比壳聚糖单膜高出了17.6%,同时复合膜的抗植物病原菌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膜优良的抗菌性能可以应用于食品保鲜及新的农药剂型等的开发研究上。  相似文献   

13.
《合成纤维》2017,(2):8-12
以密胺树脂为壁材、薄荷油为芯材制备薄荷油微胶囊并与聚丙烯(PP)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得到了芳香纤维。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获得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芯壁质量比2∶3、壁材质量分数8%、乳化剂质量分数0.8%、缩聚时间2 h;所得的微胶囊平均粒径小(4.568μm)、热稳定性好、形貌规整且产率高(63.17%)。以PP为基体制备微胶囊质量分数20%的母粒,再与PP进行共混熔融纺丝,结果表明:当共混物中微胶囊的实际添加质量分数为2.5%时,共混物可纺性好,纤维的强度可达3.4 c N/dtex。在纺丝前后微胶囊的含油率变化不大,纤维中的含油量为14.05 mg/g。  相似文献   

14.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一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目前,有关DHA微胶囊物理性质的表征有限。本文从DHA微胶囊的表观形态、粒径分布、堆积密度、孔径分布、比表面积、流动性、喷流性、复水性和热力学性质等几个方面对所选定的典型工业DHA微胶囊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DHA微胶囊的震实密度会随震动次数、震动频率、震动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震动次数、频率和震幅分别达到1000次、112min。和9mm之后趋于稳定。采用carr流动指数法,通过加权计算,结果表明该DHA微胶囊流动性质一般,喷流性很强。通过显微镜观察DHA微胶囊复水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表明此DHA微胶囊复水性质良好。  相似文献   

15.
鲎素抗菌肽多效协同抗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鲎素的抗菌机制,采用紫外吸收法检测细菌与鲎素共同孵育前后大分子泄漏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菌和鲎素共同孵育前后细菌形态和结构的变化;采用紫外吸收法和凝胶电泳技术观察鲎素对细菌基因组DNA和质粒DN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鲎素处理的细菌,胞内生物大分子泄漏显著,细胞壁膜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鲎素可与细菌基因组DNA和质粒DNA结合,高浓度鲎素可以使DNA发生断裂,进而使质粒DNA复制和转录功能受到抑制.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鲎素抗菌肽抗菌机理是一种协同作用,包括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作用细胞质内生物功能物质、结合细胞遗传物质DNA、抑制复制转录等多效的协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ilm‐forming ability of the hemicellulose O‐acetyl‐galactoglucomannan (AcGGM) and to evaluate its potential as a barrier material. The polymer film was evaluated by measurement of its oxygen permeability (Ox‐Tran® Mocon), thermal properties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under a humidity scan (humidity‐scan DMA). The AcGGM was isolated from industrial process water obtained from mechanical wood pulping. The self‐supporting films were formed by solution‐casting from water. As expected, a plasticizer was needed to avoid brittleness, and glycerol, sorbitol, and xylitol were compared. However, these additives resulted in higher sensitivity to moisture, which might be less beneficial for some applications. Interesting oxygen barrier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properties were achieved in a film obtained from a physical blend of AcGGM and either alginate or carboxymethylcellulose, both having a substantially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than AcGGM. No phase separation was observed, since all the components used were rich in hydroxyl functionalities. When a plasticizer was also added to the binary mixture, a compromise between (1) low O2 permeability, (2) high mechanical toughness, and (3) flexibility of an AcGGM‐based film was obtained.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100: 2985–2991, 2006  相似文献   

17.
赵春艳  王静  冀志江  王晓燕 《涂料工业》2014,44(10):48-51,55
通过添加纳米银溶胶、玻璃载银、磷酸锆载银3种抗菌剂制得抗菌内墙涂料。用贴膜法和抑菌圈法测试了涂料的长效抗菌性;用扫描电镜测试了抗菌涂料与细菌的作用状态,并测试了抗菌涂料的色差变化。结果表明:扫描电镜下能很好地观察到涂膜与细菌的作用状态与形貌;自制玻璃载银抗菌涂料的色差变化最小;加入0.6%载银抗菌剂的内墙涂料初始抗菌率达到99%以上,但放置3个月后,抗菌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日本花柏心材精油的抑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花柏心材精油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下部年轮5~10年心材和中部心材精油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中部心材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 14.86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 14.56 mm;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花柏心材下部年轮5~10年心材和中部心材精油挥发性组分主要由醇类和萜烯类化合物组成,中部心材精油含有较高的柏木醇(26.52%)。柏木醇是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抑菌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细菌微生物感染是食品、药品、生物医疗等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抗生素的出现缓解了人们对抗菌材料的需求,但也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因此,开发具有抗菌活性强、生物安全性高的天然抗菌剂和抗菌材料非常有意义。目前,抗菌酶在医疗机械、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用于对抗微生物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研究意义。该文综述了几种常见的酶型生物改性抗菌材料用的抗菌酶和抗菌酶系统,以及将抗菌酶与材料结合得到的酶型释放杀菌材料和酶型接触杀菌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酶型生物改性抗菌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