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KPS-NaHSO3-Fe^2+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5升CSTR中进行了高单体进料浓度的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_苯乙磺酸钠(SSS)三元水相沉淀共聚,系统考察了单体进料浓度、引发剂浓度及还氧比、PH值、聚合温度、平均停留时间和搅拌条件等工艺因素对聚全转化率和分子昨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搅拌混合的前提下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可提高转化率,由此引起的分子量增加可通过提高引发剂相对用 相似文献
3.
混合对丙烯腈连续水相沉淀共聚的影响:Ⅱ 丙烯腈共聚物的颗粒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电子显微镜考察了丙烯腈共聚物颗粒的结构,探讨了颗粒的形成机理,研究了混合,单体进料浓度对共聚物颗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共聚物内部存在着3种微粒:即P_1粒子,粒径为10~(-3)~10~(-2)μm;P_2粒子,粒径为0.1~0.5μm;P_3粒子,粒径为1~3μm,这3种微粒相互凝聚形成了粒径为10~50μm的共聚物粒子,提出了用平均粒径、方差、沉降值、比表面积和悬浮液流变特性来表征共聚物的颗粒形态,发现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和混合强度能显著地改善颗粒形态,而对产品的其他性能影响较小,认为单体进料浓度和混合强度是控制颗粒形态的关键因素。提高单体进料浓度,满足足够的混合强度,是改善颗粒形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单体进料浓度下丙烯腈连续水相沉淀共聚的研究Ⅱ聚合物颗粒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KPS-NaHSO3-Fe2+ 为引发体系,在5 升CSTR 中进行了高单体进料浓度(> 28% )的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苯乙烯磺酸钠(SSS)三元连续水相沉淀共聚,系统考察了搅拌条件、单体进料浓度、引发剂浓度及配比、pH 值、平均停留时间和聚合温度等工艺因素对聚合物颗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利于提高聚合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引发剂浓度、pH值和聚合温度等均有利于改善颗粒形态,其中搅拌强度和单体进料浓度影响最明显。适当延长平均停留时间也对颗粒形态稍有改善。 相似文献
5.
高单体进料浓度下丙烯腈连续水相沉淀共聚的研究Ⅰ转化率和分子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KPS-NaHSO3-Fe2+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5升CSTR中进行了高单体进料浓度( >28%)的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苯乙烯磺酸钠(SSS)三元水相沉淀共聚,系统考察了单体进料浓度、引发剂浓度及还氧比、pH值、聚合温度、平均停留时间和搅拌条件等工艺因素对聚合转化率和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搅拌混合的前提下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可提高转化率,由此引起的分子量增加可通过提高引发剂相对用量来调整;搅拌功率对转化率和分子量及其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和溶液聚合法合成丙烯腈共聚物,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测试(^13C—NM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比了两种聚合方法所得到的共聚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溶液聚合中参与共聚的衣康酸(IA)的份数要稍多于水相沉淀聚合;水相沉淀聚合得到的共聚物的全同立构体的含量(28.61%)稍高于溶液聚合得到的(21.15%);溶液聚合得到的共聚物在200—300℃之间的放热峰比水相沉淀聚合得到的共聚物的放热峰宽,且放热峰的峰值温度较水相沉淀聚合的低。 相似文献
7.
丙烯腈连续水相聚合的过程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介绍丙烯腈水相聚合过程的机理及其数学模型,从而导出过程的参变数及对聚合过程目标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丙烯腈水相连续(共)聚合过程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12种挡板组合对搅拌釜中自浮颗粒混合的影响,发现标准挡板不利于自浮颗粒的下拉,挡板的空间布置对搅拌混合也有很大的影响,仅用挡板系数不足以完整地表示挡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丙烯腈、偏二氯乙烯水相沉淀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讨论了丙烯腈(AN)、偏=氯乙烯(VDC)水相沉淀共聚合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助溶剂及第三单体甲基丙烯磺酸钠等对总单体转化率、共聚体中VDC含量及共聚体相对粘度(ηγ)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总单体浓度和引发剂用量能显著地提高总单体转化率和共聚体中VDC的含量。但共聚体ηγ随之下降;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与甲醇相比,采用乙醇作助溶剂能获得更高的总单体转化率和共聚体中的VDC含量;采用甲基丙烯磺酸钠作第三单体能提高总单体转化率以及共聚体中的VDC含量和ηγ。 相似文献
10.
桨型和挡板对自浮颗粒三相体系混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直径386mm的搅拌釜内,考察了多种搅拌桨和挡板组合对自浮三相体系的搅拌功耗,气含率和釜底部颗粒含量的影响。实验表明,自浮三相体系的搅拌混合上层桨宜采用上推式桨;当液高与釜径比为1.6时,三层桨的混合参数优于两层桨;简易型轴流桨的混合效果好于涡轮桨。此外还对优异的搅拌桨和挡板组合进行了桨间距的优化,并回归了关联式,可供过程放大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过硫酸铵引发丙烯腈/衣康酸铵的共聚合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衣康酸铵[(NH4)2IA)]作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NH4)2S2O8]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合成高分子质量的丙烯腈/衣康酸镀[AN/(NH4)2IA)]共聚物。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单体配比、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的聚合反应速率较快,且制得了粘均分子质量高达(38-75)×104的AN/(NH4)2IA共聚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有挡板和无挡板搅拌容器在流体动力学领域的一些特有情况,均质分散过程,以及热传递操作中的有效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给出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腈(AN)本体聚合。采用滴定法和称重法测定了在低转化率(小于10%)下不同单体配比的共聚物组成,并采用Fineman-Ross法及Kelen-Tudos法计算、作图得到两种单体的竞聚率,它们的最大差值为0.09,说明滴定法和称重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用上述方法测定了反应体系在纳米MgO存在下共聚单体竞聚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纳米MgO,MAA和AN的竞聚率均下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本文研究了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悬浮聚合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实验发现在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成粒机理:单体液滴的珠状成粒和水相聚合沉淀成粒。水相聚合是由于AN的水溶性增加了AIBN在水中的溶解度所致。加入亚硝酸钠(NaNO2)可以有效减少水相聚合生成物,使悬浮颗粒的粒径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