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3~2004年度三门峡水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新奇  王桂娥  高德松 《人民黄河》2006,28(2):33-34,56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m和0.21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而以下,该断而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奖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三门峡建库以来潼关高程变化与渭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关系表明:2002年汛后原型试验以来潼关高程有所下降,2015年汛后为327.63 m,仍然偏高;潼关高程升降变化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关系密切,由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滩槽纵剖面调整造成的淤积约占渭河下游1971-2003年淤积的78.3%,是渭河下游严重淤积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和根源;2003-2015年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累计淤积体相关性减弱明显,但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量随着潼关高程的抬升或降低而增大或减少的规律仍然明显存在;渭河下游大量淤积逐步抬升演变成为地上"悬河",从根本上改变了渭河下游的防洪排涝形势,灾害损失巨大,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将潼关高程控制在325.60~325.69 m以下,以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改善河道行洪条件,降低沿岸区域洪水灾害风险,为区域发展提供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3.
曾庆华 《泥沙研究》2001,5(3):10-15
本文回顾了三门峡水库兴建和运用中的经验教训,回顾了周总理的翔和决策,研究和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给潼关以上库区带来的严重影响,文中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虽经两次改建,潼关以上黄渭洛河汇流区的淤积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潼关河床高程1996年达328.6m,比建库前抬高5.2m,潼关河床的过水断面现在只有建库前的1/3左右。由于潼关的“卡口”和侵蚀基面的抬升,使渭河、北洛河、小北干流发生严重淤积,并且淤积还在向上游延伸,渭河下游建库以来至1995年共淤积泥沙12.7亿m^3,渭河下游已由地下河变成了地上悬河。本文建议进一步改建三门峡水枢纽,增大泄洪能力,降低潼关高程,解决潼关以上库区继续淤积和洪涝灾害问题,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与分析了引江济渭工程不同引水方案对渭河下游河道和潼三河段冲淤及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计算方案考虑了1981-1990年的丰水系列和1991-2000年的枯水系列两种水沙条件,汛期引水量分别为30亿m^3、50亿m^3和100亿m^3的不同引江济渭工程规模及5种引水量分配方式。分析结果表明,引江济渭工程的实施对渭河下游河道减淤和潼三河段冲刷及降低潼关高程将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引水量的增加和分配方式的优化,作用将更加明显。当引水量为30亿m^3和50亿m^3、调蓄水库采用汛期月调节(引水量分配方式4)时,计算10年末渭河下游河道由累计性淤积转为累计性冲刷甚至年内冲刷。丰水系列下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量可分别比无引江济渭工程情况减少1.4334亿m’和1.7034亿m’。潼关高程可分别下降约0.53m和0.97m;枯水系列下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量可分别比无引江济渭工程情况减少1.3056亿m^3和2.0415亿矗,潼关高程可分别下降约0.83m和1.16m左右;丰水系列所需调蓄库容比枯水系列的大。相应于引水量为30亿矗和50亿m^3,丰水系列所需调蓄水库库容分别为4.42亿m^3和5.59亿m^2。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轻渭河下游淤积和控制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控制运用以来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不断下调,2002年11月开始进行非汛期控制最高运用水位不超过318 m的原型试验,有效改善了库区的淤积部位。分析表明,1974年以来潼关以下库区年际冲淤变化在-1.357~1.487亿m~3,年均淤积0.051亿m~3;非汛期淤积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淤积主体随着最高运用水位的降低向坝前推进;淤积影响范围与最高蓄水位呈正相关,淤积末端随最高蓄水位下降向坝前推移。2003年以来库区淤积重心下移到黄淤12断面-黄淤30断面区间,淤积末端在潼关下游20 km处,潼关河段处于自然河道演变状态。  相似文献   

6.
近期潼关水沙变化对河床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以来,潼关水量和沙量大幅减少,洪峰少,流量小,历时短,含沙量高。1986-1999年汛期平均水量120亿m^3,比前期减少40%-60%,日平均流量大于3000m^3/s的出现天数和水量均减少90%以上,沙量变化较小,含沙量成倍增加,致使潼关高程汛期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偏小,比非汛期上升偏小0.10m,比建库前汛期平均下降值偏小0.08m,若与控制运用初期相比,则偏小0.30m为了适应入库水和条件的不利变化,水库运用方式多次进行调整和改善,但河床淤积仍较1985年前严重,潼关高程逐上升,尤其1994年以来,入库水沙量在前期大幅减少的基础上又明显减少,潼闹程居高不下,长期变动在328.00-328.35m之间。  相似文献   

7.
应用2002~2003年清淤观测资料,分析了在不利水沙年份(2002年)和有利水沙年份(2003年)实施潼关清淤工程对潼关河段河道演变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水沙量平稳的桃汛期,射流清淤促使水流由分散变为集中,由多弯变为顺直;②从断面形态的变化看,虽然在不利水沙年份清淤河段发生了淤积,但淤积部位多分布在老滩上,清淤河段的断面形态趋于窄深;③无论是在2002年枯水“多沙”年份,还是2003年相对水量偏丰年份,潼关清淤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局部河段的水面比降,同时增大了河道的纵比降,增加了水流的动力条件,有利于造成河床冲刷;④2002年汛期潼关高程略有抬升,2003年汛末潼关高程较2002年汛末潼关高程下降了0.88m。依据典型洪水类比分析以及历年汛期潼关高程变化,射流清淤对抑制潼关高程的抬升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闫星  刘浩 《陕西水利》2004,(1):30-31
2003年8月24日到9月20日,我省接连出现强降雨过程,渭河流域遭受了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现就渭河下游今年5次洪水作以分析。一、“03”洪灾发生的主要原因1.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是造成本次洪灾的根本原因。自1960年三门峡水库投运以来,渭河下游淤积日益严重,至1998年已淤积泥沙16.9亿t(合13.5亿m3),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高程淤高约5m,下游比降由建库前的15000减缓至近110000,导致下游河槽萎缩,洪水下泄不畅。渭河下游主槽行洪能力由建库前5500m3s流量下降到现在1200m3s左右,造成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经常发生。2003年渭河华县站1~4号洪峰…  相似文献   

9.
潼关高程对渭河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兆印  李昌志  王费新 《水利学报》2004,35(9):0001-0008
本文根据渭河下游河段自三门峡水库建库42年以来的大断面地形变化以及泥沙淤积资料,运用河床演变分析法,分析了潼关高程对渭河淤积演变的影响。分析发现,潼关高程的大幅度抬升和下降引起溯源发展的淤积和冲刷的行波,行波传播速度大约每年10km,传播过程中幅度逐步减弱。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潼关高程抬升是引起渭河下游特别是临潼以下河段淤积的主要原因,咸阳及其以上河段的淤积与潼关高程基本无关,渭河上游来水量对冲刷减淤起了很大作用,来沙系数影响略小。本文进一步建立了一种淤积平衡模型,用以模拟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正确地模拟淤积过程,潼关高程抬升引起的渭河下游淤积有一个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维持在一定水平不变,渭河下游的淤积就会逐渐趋近于这个平衡淤积量,大约30年左右就会接近这个平衡。目前渭河下游累积淤积量已经接近潼关高程328.5m的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保持不变,渭河下游将随着来水量的波动而发生小幅度的冲刷和淤积,不会发生累积性的大幅度淤积。  相似文献   

10.
汛初,三门峡库区堆积了大量的淤积物,各级运用水位的回水范围小。经泄洪排沙运用,淤积物基本得到清理,305m水位回水延伸到北村附近,调沙库容增至0.5亿m^3左右。此时,壅水淤积物分布在北村以下,上段河道不受壅水影响,河床冲刷继续发展。进入非汛期运用后,潼关--GyDuo段淤积量主要来源于运用水位大于322m,尤其是324m水位期间的部分入库沙量。潼关高程年内升降变化与潼关--GuDuo段冲淤量密切相关;年际间,潼关高程与潼关--GoDuo段河槽淤积量之间呈线性变化,即潼关--GoDuo段河槽淤量增减0.023亿m^3,潼关高程随之升降0.10m左右。  相似文献   

11.
在给出梯级水库和梯级水库群的定义基础上,对水库防洪标准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防洪标准的异同,指出了其不足。根据梯级水库防洪标准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特性,提出其选择的3种方法体系:继承与完善——基本体系、创新与确立——决策体系和继承与创新——基本与决策混合体系,对3种方法体系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如何统筹考虑河流梯级水库群的设计洪水标准、保证梯级水库群的防洪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飞来峡水库水文预报工作的重要性 ,介绍了当前水库预报工作开展的情况 ,简述了开展水文预报工作的有利条件 ,提出了预报所面对的困难 ,并对建库后一般洪水的水文预报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孟花段水环境影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浪底水利工程运行后 ,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黄河孟津—花园口间水沙情势 ,同时对水环境带来一系列变化。在孟津—花园口段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工业和人口发展规划 ,分析研究区域水沙情势在工程运行前后的变化 ,预测小浪底水库运行后水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 ,为黄河水污染防治规划与水环境管理、水资源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陕南山区中小水库排沙运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陕南山区中小型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日益严重,兴利效益降低。通过多年来对陕南商州市南不库和二龙山水库的排沙观测及试验研究表明,利用异重流、浑水水库排泄悬移质泥沙,可以减缓水库淤积,而且排沙耗水少,对以悬移质来沙为主的水库,效果尤为显著,定期泄空冲刷,可以恢复水库已淤库容,使水库保持一定有效库容长期使用,泄空时机一般在汛末或汛初。  相似文献   

15.
闹得海水库1942年建成以来,历经大水,库容淤了又冲。1970年后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来沙明显减少,尽管运用方式改为“冬蓄春放”,1995年后6、9月也蓄水,但是库容并未淤损太多,常年维持在1.3亿m3左右,为水库兴利供水创造条件。本文着重对1970年以后的水沙特性和库区淤积规律进行分析,找出水库不淤,维持冲淤平衡的原因,主要是大洪水来沙减少,水库冲淤幅度减小,平衡周期缩短,在库区发生淤积需要恢复库容时,其所需的冲沙期就短。因此,当前只要坚持“峰前泄空水库,敞泄排沙”,其他时间是可以适当拦蓄兴利的。  相似文献   

16.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优化选择关系到移民社区未来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对影响移民安置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利用模糊理论建立了优选模型,并通过江垭水库移民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研究采用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可满足移民安置区优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运用后坝区河势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在河势变化方面的初步总结,旨在揭示坝区河势发展的特定规律,为坝区上游船闸及升船机引航道的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石梁河水库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水库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鉴国外水库管理的成功经验,探讨了未来水库管理的近期、中期、远期三种发展模式,即集权运营管理模式、公司运营制管理模式、多机制共生型管理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文家 《人民黄河》1994,17(4):11-14
根据三花间洪水组成特性和三门峡不库调洪运用中的问题,阐述了小浪底水防洪作用在的原因;控制了三花区间超万洪量的41.5%,弥补了三门峡水库调洪运用的不足,同时利用其较大的防洪库容还可以将三门峡水库对“下大洪水”的运用机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努尔加水库库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描述,重点从水库渗漏,库岸稳定,水库浸没、淹没,水库淤积和水库诱发地震这5个方面进行分析,给出了最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