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陆颖昆 《山西建筑》2016,(6):205-207
介绍了西班牙摩尔式园林的起源,从园林外轮廓、内庭、伊斯兰宗教文化等方面,阐述了摩尔式园林的风格特点,总结了摩尔式园林的造园理论,有助于启发设计思路、丰富设计手法,对园林设计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造园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的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明显的特点和很高的成就。但概括地讲,以中、法两种园林风格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可分别作为中、西方造园艺术风格的代表。而且,这两种园林风格恰好处在相反的两极上,拿它们作比较,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特点及它的造诣和局限。这对发展我国的造园艺术是不无裨益的。中西方造园艺术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园林深受中国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借鉴中国造园理论和技巧,吸收了禅宗思想和宋儒理学。造园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日本的造园师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写意"风格,自成体系的"枯山水"园林。日本园林艺术的特点日本园林深受中国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借鉴中国造园理论和技巧,吸收了禅宗思想和宋儒理学。造园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日本的造园师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写意"风格,自成体系的"枯山水"园林。  相似文献   

4.
《园林》2019,(11)
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造园思想是受到神仙传说的影响而产生的。"一池三山"造园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皇家园林中不断传承与演绎,并漂洋过海落户到日本,结合日本的环境和文化演绎出枯山水的新风格。同时,"一池三山"造园思想传至江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得以进一步传承与创新,衍生出了新的山水格局,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宝库。  相似文献   

5.
《增评补图石头记》是一部研究明清园林史极为重要的、却长期被遗忘的园林图像与造园设计方法论经典文本,旨在从园林考古的视野唤醒研究者与设计师对文献与图像史学价值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其园林版画绘刻中,"叙事景观·景观叙事"藉由图文并茂的版式布局呈现了明清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景观形态,亦以其古典造园设计方法论的视角将人物置于园林活动场景之中、将空间体验植入大观园的虚拟构造之中,而成为一个独特精彩的造园设计说明文本。  相似文献   

6.
近代岭南园林造园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清代西方透视学和新体画的出现,使传统山水画在艺术性与审美性产生变革;这一变革使得近代岭南园林在"以上渐下"之效仿和"以下渐上"之融通的造园思想下展现了岭南园林的独特性。该文从清代绘画艺术变革出发,分析了新体画对于基于山水画传统审美机制的岭南园林造园活动影响,展现了"中西法共为参略"创作思想下所呈现出的岭南园林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和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由于受着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三者在造园体系,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而植物是园林艺术中很重要的部分,在三大园林体系中,植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含义。着重从植物的角度出发,探讨欧洲园林和中国园林在绿化上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衢州港园是中国南北传统造园体系在特定丘陵地区融合造园实践的成果,造园者将南北传统园林丰富的造园元素与丘陵地貌特定气候、植被巧妙结合,将传统"士大夫"文化中的诗书意蕴有机融合,探索打造出物理与精神层面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传统园林。  相似文献   

9.
颐和园写秋轩的选址对于造园来说并不理想,但是我们的前辈们却能在这里创作出极富诗意的园林栖居,并被孟兆祯先生誉为典范。本文尝试结合历史文献、实地调研与测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分析其园林内部与外部空间环境、成景与得景等多方面因素,总结其"景面文心"的园林内涵,并深入剖析写秋轩假山的设计推理过程与其成功的原因。以期更为深刻地理解传统山地园林造园艺术,并为现代山地园林的设计与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在18世纪欧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模仿中国园林的造园热潮,它对欧洲人造同观念的转变及后世西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热"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阐述欧洲人对中国造园要素和手法的模仿以及在造园思想上的异同,着重论述欧洲园林在园林建筑、理水、掇山叠石、植物配置等方面向中国园林的借鉴、学习之处,并从自然观的角...  相似文献   

11.
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凯 《风景园林》2020,27(2):13-19
学术界对园林假山营造的理论同历史、遗存及现实状况存在差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叠山造园的典范。在曹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张南垣叠山造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指出张南垣以真山境界为目标,通过"以少胜多"的方法,达到"境生象外"的画意,获得"园在山中"的体验,从而出色地实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栖居理想。张氏叠山在中国园林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所达到的造园艺术成就和引发的造园风格变革,还在于造园追求上的高度,以及其创新方法同这一目标的极佳匹配。张氏叠山是园林史发展至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具艺术审美价值和实践可操作性的造园方法,为后世树立了杰出典范。其后历史上的多位叠山造园师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方法,也为当代高品质的叠山造园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12.
李楠 《山西建筑》2015,(10):193-194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对古典园林水体空间、滨水建筑空间、山石植物空间的造园手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现代景观空间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造园理念。  相似文献   

13.
梁励园 《门窗》2013,(7):382-384
中国的造园与绘画素有渊源,众多古代的造园者在没有系统理论的情况下,多是借鉴画论中的各种技法来指导造园实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性与绘画等艺术是如此相通,充满"诗情画意"。文章便是通过对国画技法的认识来了解中国园林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园林的"曲水流觞"景观起源于上巳节踏青郊游和文人诗酒酬答等民间聚会活动。"修禊"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得曲水景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一个恒久不变的题材。"曲水流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其形制、内涵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探索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之路都有重要意义。探讨了中国园林曲水景观在形式、意境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中国造园在各个时代不同的造园观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山石云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与建筑相结合的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手法,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造园"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理论精要,其广泛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活动中,但目前相关理论研究却几近于空白。本文在分析山石云梯产生的文化背景,梳理山石云梯发展的历史沿革基础上,结合现存古典园林实例总结山石云梯的设计理法,为保护、修缮古典园林奠定相关理论基础,也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马珂  邓林森  唐文 《园林》2019,(1):82-87
云南省安宁市楠园是我国著名造园大师陈从周先生独自设计的中国古典园林,其中既融入了陈先生个人造园思想,体现我国园林理论,同时也延续了江南名园如网师园、豫园、退思园、寄畅园等名园中的精髓。本文以楠园为对象,以陈从周先生所写的《说园》等园林理论著作为理论依据,研究陈先生造园思想如何在楠园设计营建中一一体现。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古典园林,特别是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是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洲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如此,当代高层绿色建筑中亦重现了意大利古典园林的设计元素和造园逻辑。故,解读意大利各时期的典型园林,追溯其设计元素及造园逻辑的脉络,有助于探寻当代高层绿色建筑的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瑾  王洪成 《园林》2020,(3):20-26
本文在中国山水画与传统造园发展相辅相成的研究基础之上,从"画游-园游"的角度,尝试就山水画理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实例的造园手法,分别从"物游"与"心游"两个层面分析画理在造园实践中的表达,为设计者从山水画的"画游"角度去理解传统园林的"园游"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两种如画美学观念与园林》一文对于中国园林中"如画"的论述过于简单而笼统,认为"如画"观念不重具体视觉形式的认识则与造园史实相悖,也影响到以此为基础的中英"如画"造园比较结论的有效。对此,在中国园林历史语境中分别对"如画"在园林欣赏与园林营造中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就"如画"造园的形式关注问题进行专论,从而丰富对中国园林文化中的"如画"论题的认识,也为中英两种"如画"园林的比较提供新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
文章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中"相"与"生"的论述以及对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分析,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特征的"相生"论,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是通过"相生"关系的处理而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相生"论中虚与实、藏与露、小与大、扬与抑等"相生"关系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运用,从而佐证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相生"论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