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阳 《建筑学报》2021,(6):56-62
就剑川匠系合院建筑中构件层叠的现象,试从建构的角度分析背后的建造意图,认为层叠建构的动机是抵御频发的地震继而论证建构动机和建构现象之间的作用原理,指出不仅横架与纵架的层叠建构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抗震策略,当纵横构架连为一体时,抗震性还表现于榫卯节点的加固,并影响了整体结构中的细节设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8)
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是安徽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古徽州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安徽人的宝贵财富。然而,时过境迁,这门营造技艺也濒临失传,给徽州地区古建筑修复带来很大的困难,保护该传统技艺迫在眉睫。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承、保护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带来了一缕曙光。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古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分析和对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现状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数字化传承保护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的必要性,并确定数字化传承保护的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张丹  毕迎春 《山西建筑》2010,36(31):30-32
简单介绍了传统木构架体系的特点及类型,从起源、技术、自然和地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出发,详细叙述了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以使人们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卫俊 《山西建筑》2010,36(35):105-106
以工程实例为依托,详细介绍了木构架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并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分析,确定了各构件的榫卯形式和尺寸,并经过试拼装、试吊装、多层叠合安装,从而使其形成独特的木构架建筑。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大理白族聚居区25个典型聚落调研的基础上,对白族传统民居的木构架进行了类型梳理与区划研究。首先,将木构架拆解为檩柱组合形式、承檩结构、厦子形式3个关键部分,根据各部分的不同做法将所调查到的57种构架形式归纳为3个大类、7个分支;接着考察不同分支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出中心系、北部系两个主要区系;最后总结出技术传统、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3个影响木构架区划的核心因素,民族内生技术传统的不断发展和地区/民族间技术的传播交流,共同造就了白族传统民居木构架的丰富形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几千年来我国古建筑始终保持木材为基本材料、以木构架为主体的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文章试图从木结构本身特点,结合我国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建筑文化因素,力求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析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穿斗式木结构纵向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并与横向木构架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依据黔东南地区穿斗式木结构的构造形式,设计并制作了单层两跨纵向木构架和横向木构架足尺模型,通过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木构架模型的失效模式、滞回性能、刚度退化规律和延性等力学性能,基于骨架曲线特征提出了穿斗式木结构的双折线荷载-位移简化模型,从能量角度定量分析了纵向木构架的抗震机理。结果表明:纵向木构架的榫卯搭接节点在榫颈处发生断裂,为结构的薄弱环节;纵横向木构架均具有较好延性,但抗侧刚度较低,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易发生倾斜;柱脚抬升在穿斗式木结构抗震中发挥的作用较小,达到一定位移后,穿斗式木结构主要通过滞回耗能抵抗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靓 《江西建材》2012,(2):18-19
从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论述了木构架土坯墙结构房屋的抗震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土木结构房屋广泛存在于农村不发达地区,研究其抗震性能和抗震加固措施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南地区木结构传统民居的抗震性能,对一个位于7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的两层、两跨穿斗式木构架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试验中选用3条天然波和1条人工波作为输入地震波,对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地震剪力及耗能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加速度峰值的增加,模型结构自振频率减小,阻尼比增大。在加速度峰值为022g的地震作用后,模型结构X向和Y向的一阶自振频率分别降低了1069%和1997%,相应阻尼比分别增大到1606%和1747%。结构各层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加速度峰值的增加而降低,檐柱顶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在整个结构中最小,说明檐柱顶处榫卯节点在振动过程中减震作用明显。在加速度峰值为022g的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3,此时未见模型有显著破坏,表明模型木构架具有良好的整体变形能力和抗倒塌能力。整个试验过程中,一层柱架耗能作用最大,柱脚耗能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为从木构架层次把握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基本受力性能,根据相关文献和现场测绘设计并制作了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各1榀,进行了恒定轴压下的水平单调加载试验。通过试验研究获得了两类典型木构架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关系、榫卯节点的破坏形态、柱顶侧移-加载位移关系、榫卯节点的拔榫量-转角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加载过程中,木构架中榫卯节点逐个破坏,半榫节点发生脱榫破坏,透榫发生变截面处顺纹撕裂破坏和榫头下侧受弯破坏,最终两榀木构架均发生整体倾覆破坏;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极限位移角分别为1/6.6、1/4.0,均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但抬梁式木构架的水平荷载承载效率明显低于穿斗式木构架;柱顶侧移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榫卯之间的初始缝隙在加载初期逐渐闭合,会引起部分榫卯节点拔榫量为负值,之后,主要榫卯节点的拔榫量随节点转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殿堂型建筑木构架体系的构造方法与抗震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箱斗底槽殿堂型建筑是传统建筑级别最高的一类建筑,其构架由柱额层、铺作层、屋顶层组成。其中柱头和栌斗、柱头和柱础的连接为平摆浮搁。在水平惯性力作用下,柱偏摆、屋顶重量又使其复位,形成“高位不倒翁现象”。当柱头摇摆时,栌斗随之位移。当克服了华拱与栌斗接触面之摩擦力之后,两者即发生相对位移,称为“柔颈作用”。“高位不倒翁”与“柔颈”这两个因素造就了殿堂型建筑的优良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扒钉、CFRP布(碳纤维增强塑料布)和钢箍3种材料加固古建筑木构架榫卯节点.通过人工加载方式,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3种材料加固后榫卯节点M-θ(弯矩-转角)滞回曲线、M-θ均值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和延性的变化,对比了3种材料加固榫卯节点的抗震效果,并对3种材料在木构架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榫卯节点加固前后均有良好的变形能力;CFRP布加固节点承载力>钢箍加固节点承载力>扒钉加固节点承载力;CFRP布加固节点耗能能力>钢箍加固节点耗能能力>扒钉加固节点耗能能力;CFRP布加固节点刚度退化>扒钉加固节点刚度退化>钢箍加固节点刚度退化;CFRP布加固节点延性>扒钉加固节点延性>钢箍加固节点延性.建议扒钉用于小型木构架加固;CFRP布用于中小型木构架加固;钢箍用于中大型木构架加固.  相似文献   

13.
刘尔希 《华中建筑》2022,(9):130-137
以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四年级建筑设计课为例,介绍了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的特点、课程组织和反思;比照教改前后的教学实践,提出概念图解到建构实践再到性能模拟和空间生成的教学方法,形成从直觉培养到理性探究的渐进,打通设计各个阶段和各类技术之间的屏障,实现以技术和综合为核心的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蛮楼类木构架为丽江纳西传统民居木构架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营造技术具有结构稳定,构造合理,适用性强等特点。研究其营造技术对丽江纳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大量实地调研、访谈和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对蛮楼类木构架营造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纳西传统木构架骑厦楼类木构架进行了分析,从木构架的营造技术方面结合自身测绘经历对骑厦楼的营造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达到了如实记录,科学研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5个1:1.67的缩尺木构架模型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预损试验,随后对采用不同半径、不同厚度的弧形耗能器增强的预损木构架模型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增强前后木构架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等性能参数;对弧形耗能器单独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试验,得到了其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增强后木构架仍具有很好的变形能力;采用弧形耗能器能显著提高木构架的刚度、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增强后木构架的承载力与刚度主要由弧形耗能器提供;木构架的刚度、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耗能器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耗能器半径的增大,加载前期木构架刚度和承载力会有所下降,但加载后期耗能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受密斯建筑设计中建构逻辑“显”与“隐”的启示,以极少主义建筑简约形式与复杂建构的二元矛盾为切入点,探讨其建构逻辑与形式生成之间的规律,进而归纳出两种关系类型——“建构”逻辑之于形式的清晰性表达与“反建构”逻辑之于形式的抽象性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两种建构逻辑对应的操作方法及形式表达。立足于建构的语境,促进设计与建造的关联性,并对国内建筑设计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从现行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特点与各阶段课题的选型两方面阐述了教改的进程,并研究了教改的成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19.
将“建构”思维融入“空间”议题,立体构建类型图解方法,剖析徽州乡土建筑空间,发现其基本类型中的复合性建造特征,分辨其多元要素中的联动性组构秩序,进而探寻其环境变化中的适应性生长规律,系统揭示这一典型“围域”形态极富弹性潜能的空间建构逻辑,为当下乡土建筑存量保护和乡村人居空间可持续更新拓展理性设计视野与在地建造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中建设层叠式体育建筑成为体育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该文聚焦于层叠式体育建筑中由大空间叠加而产生的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公共空间——腔体空间,深刻挖掘腔体从生态学到建筑学的历史溯源,通过能量流动方式的视角来归纳腔体空间的原型,并探索出基于三种能量流原型的多种层叠式体育建筑腔体空间类型。最后,采用模拟实验量化研究,揭示出不同类型腔体空间对于层叠式体育建筑大空间物理环境的贡献机制特点,进一步深化腔体空间在物理环境性能导控方面的认识,为设计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