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Nafion树脂出发,制备了一系列单离子型全氟凝胶聚合物固体电解质膜,其中有机极性介质为碳酸丙烯酯(PC)。通过溶胀曲线测定、红外光谱分析、复阻抗分析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与离子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与阳离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而且PC与Li+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于PC与H+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PC含量对材料的离子导电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PC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当PC含量较低时,Li+型样品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高于H+型样品;而PC含量较高时,Li+型样品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则低于H+型样品。Li+型样品和H+型样品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均可达到1.25×10-4S·cm-1。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目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体系,重点介绍了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在离子电导率等方面的改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以PVDF-HFP为基体聚合物,制备了一系列凝胶聚合物固体电解质膜,其中有机极性介质为碳酸丙烯酯(PC),电解质盐为LiClO4。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复阻抗分析等手段对凝胶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结构与离子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与阳离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络合作用,PC对基体聚合物有很强的增塑作用。锂盐和PC含量对材料的离子导电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随着锂盐和PC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是电解质的一个重要参数 ,与聚合物电解质中的非晶态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在本文中 ,以X射线衍射 (XRD)、差热分析 (DTA)和交流阻抗 (Acimpedance)为研究手段 ,研究了快冷对聚合物电解质的晶型转变和对聚合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在快速冷却的条件下 ,质量比为1∶1的PEO/LiClO4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可达 1 6 1x 10 -7S/cm ,比慢冷处理的相同体系的室温离子电导率提高了 1个数量级。实验证明 ,快速冷却可破坏聚合物的结晶性 ,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庆油田的现状,研制出了一种低分子阳离子聚合物,能够有效改善地层堵塞状况,解堵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DMC)为催化剂,采用间歇法合成了聚醚多元醇,讨论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因素对聚醚多元醇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质量分数为总量的0.004%、环氧丙烷预投量为起始聚醚质量分数的16%、DMC催化剂质量分数为总量的0.006%、反应温度在120~130℃和反应压力为0.1 MPa时,所制备的聚醚多元醇中高相对分子质量拖尾部分减少,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且其它物理性能也较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溶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聚醚聚氨酯,并以聚氨酯、高氯酸锂和增塑剂为组分,制备了一系列新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动态力学分析、交流复阻抗谱、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体系性能和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聚氨酯/高氯酸锂复合物中,增塑剂的加人会导致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力学性能有所下降,离子导电性能显著增加。在所研究的6种增塑剂碳酸丙烯酯、碳酸二乙酯、二乙二醇二甲醚、N,N-二甲基甲酰胺、聚乙二醇400和丙三醇中,聚乙二醇400对聚氨酯/高氯酸锂复合物的增塑效果最好,该体系室温电导率达到10-4S/cm。  相似文献   

8.
以碳酸锂、硝酸锆、磷酸氢二铵和硝酸钇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ASICON型Li1.15Y0.15Zr1.85(PO4)3固态电解质材料,通过无压烧结和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得到固态电解质片。结果表明:采用无压烧结在1 150℃制备的电解质密度可以达到理论密度的95.2%,在室温下晶粒电导率和总电导率分别为2.19×10–4 S/cm和0.86×10–4 S/cm;采用SPS在1 150℃烧结得到的电解质片密度可达到理论密度的96.8%,在室温下样品总电导为0.97×10–4S/cm,激活能为0.44 e V。四方相Zr O2的存在是样品激活能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分子模拟研究高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的应用,简单介绍了分子模拟的基本原理及其常用的几种方法,并分别介绍了分子模拟在研究高分子吸附构象以及吸附动力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马德杰 《当代化工》2014,(11):2257-2258,2267
介绍了一种丙烯醇聚醚多元醇的合成方法。采用了丙烯醇作为起始剂、环氧丙烷作为聚合单体、氢氧化钾和双金属催化剂作为双催化剂,采用二次聚合方式,通过选择适合的聚合反应条件,从而制得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单官能度高分子量丙烯醇聚醚多元醇。并对其反应条件及使用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PEO为基质,复配少量纳米无机填料及低分子乙氧化物,制备出了新型的固态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利用交流阻抗法测试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对离子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CPE元件的模拟电路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当低分子乙氧化物的加入量超过80%时电解质膜的电导率大幅提高,并且PEGDME优于PEG300。电导率在LiPF6加量在O:Li为8:1时达到最大,随着LiClO4加量的增加持续增加,随无机盐加量增加电解质膜的成膜性能变差。用多微孔高比表面的纳米SiO2粒子复合有利于改善聚合物的电导率。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对温度的依赖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  相似文献   

12.
黎松 《江苏化工》2001,29(5):18-24
阐述了传统聚醚多元醇的技术进展、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催化体系及研究进展,对高相对分子质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在聚氨酯泡沫、弹性体和密封胶中的应用进行概述,并就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白颖  李建伟 《塑料科技》2007,35(4):70-71
介绍了用凝胶色谱法测定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DMC)合成了低不饱和度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醚(DL-4000D),讨论了聚合温度、聚合压力、低聚物脱水时间等聚合工艺条件对DL-4000D及其制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在115~125℃、低聚物脱水时间在2 h左右,聚合压力小于100 kPa等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聚醚不饱和度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由其制得的聚氨酯制品的综合性能好。  相似文献   

15.
低单官能度高分子量聚醚多元醇的制备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使用双金属氰化物络合催化剂,制备了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不饱和度低的低单官能度聚醚多元醇。重点讨论了催化剂、溶剂、反应压力对聚醚多元醇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酸和氢氧化锂为原料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锂(PAALi),将其熔于低共熔盐(一定比例的LiNO3-LiOOCCH3混合物)中得到新型高分子固体电解质(SPE),用IR技术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影响合成PAALi工艺及新型固体电解质电导率的主要因素,在Li-NO3-LiOOCCH3质量比为1∶1时,将其按质量百分比80∶20与聚丙烯酸锂混合均匀并熔融,得到的电解质其室温离子电导率可达2×10-5S.cm-1.  相似文献   

17.
用金属卟啉络合物引发合成高分子量聚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用四苯基卟啉铝络合物催化体系合成高分子量聚醚的方法。该聚合过程显示出一种持续特性。产物具有均一的链长和极窄的分子量分布,且数均分子量Mn可通过改变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来控制。  相似文献   

18.
刘福民  李雪 《化肥工业》2000,27(2):37-38
跑、冒、滴、漏、渗是化工生产中令人烦恼的问题,应用高性能的高分子合金修复材料可快速、有效地使其得到治理,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9.
聚丙烯酰胺类水溶性聚合物制备中分子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丙烯酰胺类水溶性聚合物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分子量的大小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用途。该类聚合物的合成一般采用自由基聚合,聚合反应中通过控制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聚合反应温度可以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另外,通过选择引发体系、聚合工艺、适度交联以及添加链转移剂也可以达到控制聚丙烯酰胺类水溶性聚合物分子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马超 《辽宁化工》2006,35(3):165-166
通过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与其他材料的性能比较,简述了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作为一种新型热塑性工程塑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展望了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