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强国建设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何发挥促进技术创新作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评价管理导向均不足。本文设计了分阶段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促进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四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典型案例,探讨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发的创新市场效应、创新网络效应、研发条件效应、技术转化效应等,并针对技术转化的四种类型进行了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工程、技术和科学关系的辩证思考,论述了国家重大工程是科技进步的牵引力。以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为例,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以六千年工程师历史为切入点,总结了历史上大型工程和现代科技工程中工程实践的特点,分析了工程对科技发展的牵引作用;通过分析现代高等院校科系分类和新型学科建立不甚合理的现状,总结了当今科技发展中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模式,提出应重视重大工程的跨学科特征及其工程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顺基 《工程研究》2015,(2):137-144
国家治理是国家学说的新发展,从"国家统治"向"国家治理"转变,不仅是国家学说上思想观念的变革,而且是思想方法的变革。在思想方法上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为此必须用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社会系统工程方法是民主的。它对各阶层、各方面的群众进行调查,取得大量信息。然后通过人–机结合、人–网结合和以人为主的方法,加工整理成有科学依据的方案,供领导参考,再回到群众实践中考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民主。社会系统工程方法是科学的。它应用知识工程及信息技术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方法,它体现了辩证思维,是社会科学认识方法论上的一次巨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高小平  刘杰 《工程研究》2015,(2):130-136
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的总合,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系统。本文从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出发,将治理理念融入价值理论、结构理论和层次理论,研究确立国家治理体系价值目标的基本原则,进而提出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是一个现代化、三个自信、十大关系和五大目标,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是价值、制度与行动组成的系统,国家治理的基本层次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的梯次系统,政治–行政体系的层次是意识形态、政治纲领、法制规则、政治监督、组织人事、政府责任、管理绩效、机构编制、组织职能等按逻辑组成的多层系统。  相似文献   

5.
未来交通环境下,大规模的智能电动车辆将与城市智能交通网和智能配电网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本文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车-网-路"智能交互系统模型。该模型包括城市中压配电网模型、道路交通网模型和以快速充电方式充电的大规模智能纯电动汽车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提出了具有实时电网和交通信息反馈的智能电动车辆最优充电路径规划方法。最后,通过MATLAB和MATPOWER联合仿真系统对该规划方法进行了仿真评价。仿真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最优充电路径规划方法,相比目前广泛采用的最近充电路径规划策略,将能有效降低大规模智能电动车辆快速充电对道路交通网和中压配电网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佩琼  杜澄 《工程研究》2015,(2):119-129
国家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系统工程视角探讨国家治理的一些学理问题。由统治到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如何保持民主与集中的张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味着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及大众民主的深化与扩大。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国家理论的指导,在回顾资产阶级国家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建议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理论,以回答国家治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人民当家作主"应当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最根本的政治目标,有必要探讨这一目标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官僚主义以及由此衍生的资产阶级法权是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基层社会治理应当是政府他组织与基层自组织的有机结合,是政府顶层设计、指导服务与基层组织承担责任的有机统一,以此实现社会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7.
国家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系统工程视角探讨国家治理的一些学理问题。由统治到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如何保持民主与集中的张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味着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及大众民主的深化与扩大。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国家理论的指导,在回顾资产阶级国家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建议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理论,以回答国家治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人民当家作主”应当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最根本的政治目标,有必要探讨这一目标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官僚主义以及由此衍生的资产阶级法权是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基层社会治理应当是政府他组织与基层自组织的有机结合,是政府顶层设计、指导服务与基层组织承担责任的有机统一,以此实现社会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医院发展朝着大型化和综合化形式迈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交通问题。本文就医院外部集散空间布局形式进行研究并改进,以缓解大型医院外部的交通拥堵混乱问题。通过分析大型医院外部空间的使用需求,重新界定了医院交通集散空间的范围与功能;结合其空间流线需求与建筑广场、城市道路设计理论,分析了医院集散空间的交通特征与规划要点;最后提出了各功能区布局原则,并从医院内外临时停车、交通设施布置、道路功能划分等方面阐明了医院交通集散空间的规划方法。针对不同形式医院的布局,分别设置了复合立体型、平面广场型和用地紧缺性三种形式,为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础设施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迁过程。在21世纪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网络信息平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交流中将起到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将面向科研、教育、医疗和社区服务等公益领域的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纳入基础设施范畴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工业化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尚智丛  张伟娜 《工程研究》2009,1(2):143-151
大科学工程是实现国家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科研设施,在推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与实现国家目标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大科学工程的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建设、运行和改造都紧密结合国家目标,在推进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以此为案例讨论大科学工程与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信息资源控制力被公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信息资源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谁拥有更多的稀缺信息,谁就能赢得先发优势。维护信息资源的稀缺性或唯一性是提高国际竞争中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是信息资源控制力的价值所在。打造信息资源国家控制力,根据国家信息发展战略,构建国家信息资源管控体系,按照条块清晰、流动通畅、分级管控、授权进出的信息资源使用管理机制,推动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和全面健康发展,是国家未来战略定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大数据方法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而传统水利行业此前较少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思路解决问题.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是我国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而建立的重大工程项目,该工程特别强调数据的整合共享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并建设了水资源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构建了水资源行业主题数据库,并运用大数据...  相似文献   

13.
白玮  邱爱军  郑明媚  郗望 《工程研究》2011,3(3):211-221
以统计数据及文献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新中国城镇化历程,认为目前中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深入剖析了快速城镇化使城镇发展面临不完全城镇化、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病及扭曲的城镇建设等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科学规划是消解城镇发展当前所面临问题的重要手段,并提出:科学规划要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以"常住人口"为基础规...  相似文献   

14.
李三虎 《工程研究》2011,3(4):323-329
随着纳米技术的日益商业化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将在原子水平的物质操作方面发生一场具有正负效应的“新技术革命”.由于纳米技术对军事、国土、经济和政治等事关国家利益的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所以一个非常严肃的战略问题在于,我们并不能坐等商业化纳米技术应用,去迎接一个涉及国家安全的纳米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国目前是少数几...  相似文献   

15.
工程评估是根据特定标准对工程活动所进行的价值审视。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第三方评估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工程未来前景的预见性研究,发挥架通微观和宏观的桥梁作用,强调战略规划及新发展理念的导向作用,优化工程价值及目标定位,审慎确定工程方案,关注持续影响效果,全面评估预期效益,科学应对工程风险,确保工程科学决策,实现工程预期效益。工程评估知识是围绕工程评估活动的属性和目的所形成的特有知识体系,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处在持续演化的过程之中,需要加强工程评估知识属性及类型的研究,探讨工程评估知识的表现形式及演化规律,促进构建工程评估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久春 《工程研究》2009,1(3):213-222
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对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项目的分批确定和实施、项目中的技术转移以及项目的实施效果等三个方面介绍了“156项工程”,评价了“156项工程”的历史地位,概括了工程中的技术转移的特点,认为它帮助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了奠定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使中国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治理黄河的关键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中锋 《工程研究》2009,1(3):265-274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治理黄河的一项重要控制工程,这项工程意义重大,作用突出,效益广泛。本文从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概况、论证决策过程、设计目标、建设内容、复杂性与挑战性、建设成就、管理成就以及效益发挥等方面,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进行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介绍,以期读者了解这一经典工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栾恩杰 《工程研究》2014,(4):323-331
从工程与科学技术辩证关系的角度,在四个方面讨论了工程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从劳动与劳动工具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入手,讨论了工程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处于“无首尾逻辑”的不断循环的融合体状态,三者互相依赖、互相推动,而工程直接联系着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的基础,在这一循环中起着“扳机”和载体的作用.以中国航天经历仿制阶段、自主研制阶段、跟踪发展阶段以及开始步入创新驱动发展新时期的58 年发展历程为例,论述了以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对我国来说是一条成功之路.提出在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中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坚持通过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要将基础科研按其本身的特点并吸纳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制定发展规划.讨论了工程成果对于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提出工程成果不仅是现代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手段和基础,还牵引着诸多基础学科的生成,完善和推动基础学科的发展;工程设施所提供的成果,既是设计成果、验证结果,也是运营的伴行装置;既是对象的物理表现,也是模型化认识的基础科学.对工程师的使命强调了三点认识:一是要依据系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指导工程实践,一项重大工程系统在其运行中,必然要包括“非拥护性评审”以及相应的机会成本权衡;二是系统工程实施的第一步是工程需求论证,而复杂工程系统的需求论证必须是全域性的,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否则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三是科技进步将人类社会推到高科技时代的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为科技进步和工程建设而付出的各种代价之中,工程师要与科学家携手,通过“科学一技术一工程”无首尾逻辑的综合运用,共同解决当代民生难点课题,这是工程师的?  相似文献   

19.
《工程研究》2014,(4):443-444
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本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师昌绪先生于北京辞世,享年96岁.创刊以来,师老对编辑部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本刊的长足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永别,编辑部成员哀从中来,悲不自抑,师老关怀本刊的点点滴滴注到心头,萦绕脑际.  相似文献   

20.
长短波授时系统(BPL/BPM)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承担着我国标准时间、标准频率的发播任务,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保障的需求.基于现场访谈和档案材料,参考出版物及公开报道,就长短波授时系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历史描述.首先,回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