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中西部4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I.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前陆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从盆地结构和演化特征可以分为早衰型、改造型、新生型和叠加型等4种组合类型。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生储盖等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过程,其中喜山晚期前陆发育对新生型和叠加型前陆盆地烃源岩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盆地充填和构造变形特征,可将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划分为早衰型、改造型和叠加型。早衰型、改造型和叠加型前陆盆地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前陆盆地烃源岩、储盖组合等成藏条件的差异性,而晚期前陆发育对西部改造型和叠加型前陆盆地烃源岩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正是由于中国中西部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成藏过程。燕山晚期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如川西前陆盆地)最主要的成藏期,喜山晚期主要表现为天然气藏的调整、定型;喜山晚期是改造型前陆盆地(如柴北缘前陆冲断带)最主要的油气成藏期;而叠加型前陆盆地(如准南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山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讨论川西(四川盆地西部)、柴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和准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的成藏过程,指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聚集、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认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最重要的两大成藏期,一是燕山期及其之前的油气成藏期,主要是中部周缘前陆盆地和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和三叠系烃源岩的油气聚集期;二是喜山晚期,主要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的油气成藏和中部周缘前陆盆地的油气调整期,其中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是中西部前陆盆地主要的烃源岩,而喜山晚期冲断作用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圈闭与前陆发育时巨厚沉积造成的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排烃过程相匹配。此外还讨论了前陆盆地中的古构造(背景)在油气聚集中的重要作用和早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再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在油气相态及成因类型的平面分布特征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前陆盆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陆盆地是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没积盆地,可以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即楔顶带、前渊带、前隆带和后隆带。根据前陆盆地带成因和位置,可以分为3种类型: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前陆分轩的演化是个动态过程,具有递进式的演变特征。前陆分地主要受到地貌载荷、俯冲载荷、动力学板块载荷等载荷的共同作用,引起岩石圈的挠曲。前陆盆地和挤压造山带是成对出现的,表现明显的耦合性和互补性。在前陆盆地中,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构造部位是双冲构造带底面逆冲断层背斜与滑脱背斜,隐伏逆冲前缘的断层扩展褶皱,以及被动顶板双冲构造所夹持的“三角带”。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改造型盆地,垂向上由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叠加构成叠合盆地,并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受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影响和成盆构造应力场控制,在盆地充填中配置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成不同的沉积层序。因此,构造和沉积作用是控制该类盆地多期次成烃成藏的主要因素。此类盆地的发育过程至少具备两期成烃成藏条件,而沉积层序本身具备生储盖组合条件。在前陆型改造盆地油气勘探中除注意成烃条件以外,还要通过恢复盆地原型及其叠合方式、恢复盆地沉积充填的沉积体系配置等,加强成藏及后期保存条件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3类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2
中国中西部发育3种不同的前陆盆地系统组合类型.即叠加型前陆盆地(冲断带)、早期型前陆盆地和晚期型前陆盆地(冲断带),它们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时期、成藏后的改造作用以及油气有利勘探部位均有不同。叠加型前陆盆地主要发育早期前陆盆地和两期前陆盆地之间的拗(断)陷湖盆两大套烃源岩.多期成藏,以晚期成藏为主;早期型前陆盆地主要烃源岩发育与前陆同期,油气成藏时期相对较早;晚期型前陆盆地只发育再生前陆期之前的拗(断)陷湖相和湖沼相烃源岩,以晚期成藏为特征。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潜力取决于冲断带与烃源灶的匹配关系和冲断带上覆盖层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8.
9.
中国中西部的前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巨大。中国前陆盆地虽然各具特点,但总体上具有多期叠合特点,既富油也富气。通过对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及油气富集等特征分析,认为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控制,位于深凹及周缘的多排冲断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是未来油气储量增长的重点领域。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近期勘探有望突破的重点区带及勘探研究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藏比如盆地生储盖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采样测试分析,对比如盆地的生油岩、储集层、盖层条件及其生储盖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中发育的主要烃源岩有两套,岩石类型主要为板岩,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以生气为主;储集层主要为碎屑岩,岩性以含砾砂岩、粉砂岩、中—细砂岩为主,属于低孔、低渗型;盖层较发育,岩性主要为泥晶灰岩、板岩,厚度大;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为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自生自储自盖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西部4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Ⅱ.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
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中国中西部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指出燕
山期及之前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准西北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川西)最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喜
山期则主要表现为早衰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保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调整和定型;喜
山晚期是新生型前陆盆地(如柴北缘前陆冲断带)最主要的成藏期,而叠加型前陆盆地(准南
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山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的前陆盆地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由于两个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一系列造山带,而在稳定板块的前缘常常形成前陆盆地.由于前陆盆地的特点,使它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都十分有利.中国的主要前陆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前缘、塔西南昆仑山前缘、塔东南阿尔金山前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东部博格山前缘;贺兰山一六盘山前缘;南方地区的两个前陆盆地.这些前陆盆地都是寻找油气前景广阔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中亚及中国西部盆地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相同的大地构造位置—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由于受到特提斯洋形成与演化的影响,两地区在中、新生代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即都经历了中生代-古近纪断陷-坳陷沉积阶段和新近纪以来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在中—新生代沉积特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油气地质条件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各盆地不同的基底特征及其具体的大地构造位置又使其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油气勘探的实践表明,中亚盆地群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因此,进行中国西部与中亚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的类比研究,认真分析两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西部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西部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典型前陆盆地具有双层结构,即前陆盆地发育前的被动陆缘沉积和前陆盆地本身的沉积建造。中国的前陆盆地独具特色,在分类上大多应归于类有前陆盆地。按照发育的时代,中国中西部的前陆盆地可划分为3个世代,中生代产陆盆地的油气是最为现实折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以准南前陆盆地的烃源岩演化和油气成藏期次为依据,划分出中二叠统、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等4套含油气系统.通过对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构造类型和油藏特征的分析,认为该区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压扭背斜油气藏和背斜—岩性油气藏,其次为断层遮挡背斜油气藏.综合准南前陆盆地构造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等,建立了该区中、东、西段3个油气聚集区带的成藏模式:西段油气成藏多为逆冲断裂带—不整合面单向充注型;中部地区多为断层封闭—多向充注型;东段地区多为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断层遮挡单向充注型.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