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彭蓉 《安徽建筑》2007,14(4):44-45
文章从建筑与雕塑发展历程中探讨雕塑与建筑的紧密联系。一方面雕塑对建筑的影响从建筑的外观附属到建筑内部空间的渗透;另一方面,建筑也从功能、力学、技术、材料等几个方面影响着雕塑。通过探索建筑与雕塑的语言融会,使雕塑设计与建筑环境更加协调、融合。  相似文献   

2.
高胜寒  陈颖环 《华中建筑》2008,26(7):144-147
该文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建筑、雕塑发展过程之中,自身形式和语言的不断变化和结合。以雕塑在建筑中相互关联为切入点论造其关系:从起源建筑与雕塑产生开始,到古埃及、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睢塑在建筑不同时期的形态与风格变化中产生的重要作用。阐违了二者构成的环境艺术,并分析了古代建筑师与雕塑家之间的关系。通过许多典型实例的分析提出:建筑与雅塑由于在空阎形式上的趋同导致表述关系上的对立统一,从而在古代建筑不同的形态考察中都出现雕塑与建筑的配合,而雕塑一直充当看建筑造型的重要语汇与符号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雕塑与建筑同属造型艺术,他们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实体。在当今的建筑形体塑造中运用雕塑艺术的手法是设计中的一大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注重工业化、国际时尚的几何形体美;表现曲面形体构成的自由美;运用反形式美学理念追求的残缺美。我们从雕塑艺术的角度上来看建筑形体塑造,是试图从与建筑相邻近的艺术语言中寻求新的突破点,试图从纯净的建筑构成元素的表观上来看建筑的形体语言。  相似文献   

4.
姜林涛  郑涛 《山西建筑》2007,33(14):23-25
通过对菲利普.约翰逊的代表作品——潘索尔大厦和水晶教堂的介绍,诠释了菲利普.约翰逊把建筑当成一件雕塑作品来看待的设计理念,他将雕塑语言运用到建筑中,将雕塑的象征性用在建筑的功能、空间等方面,使雕塑作品、雕塑式建筑成为一种公共艺术,这种设计理念值得我国建筑师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曾维林 《建筑结构》2021,51(18):后插17-后插18
在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建筑雕塑作为一种实体艺术展示形式,通过夸张、写实等不同手法的应用,并赋予其不同的意象,以表达相应的情感,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美学效果.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建筑雕塑设计的文化渗透更加明显,在艺术美学呈现方面与不同的文化历史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建筑雕塑艺术作品.并且,建筑雕塑作为设计语言的一种形式,通过差异化的造型设计,使建筑雕塑更富有"生命力",使之成为现代艺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代建筑雕塑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曾维林 《建筑结构》2021,51(18):后插17-后插18
在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建筑雕塑作为一种实体艺术展示形式,通过夸张、写实等不同手法的应用,并赋予其不同的意象,以表达相应的情感,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美学效果.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建筑雕塑设计的文化渗透更加明显,在艺术美学呈现方面与不同的文化历史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建筑雕塑艺术作品.并且,建筑雕塑作为设计语言的一种形式,通过差异化的造型设计,使建筑雕塑更富有"生命力",使之成为现代艺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代建筑雕塑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雕塑属"纯"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家可随意发挥其艺术想象力,表现他的思想主题或艺术观点;而建筑师却要面对一系列的"建筑本体问题",如功能关系、空间的使用、结构体系、能量循环、人的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从立体造型艺术角度将"雕塑融入建筑",凭借对雕塑的审美认识,汲取雕塑表象的审美成分,让建筑形体突破各类"建筑本体因素"的制约,将雕塑性语言运用于建筑当中,赋予建筑更多的表现力与包容性,从而实现"实用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雕塑与建筑同属造型艺术,他们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实体。建筑的雕塑性是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而得到的一种独特的美感。其造型的雕塑美的基本原则,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重复与渐变的雕塑性语言、对比与省略精炼的概括手法、解体与再建的雕塑性艺术构成、光感与动感的审美情感追求。  相似文献   

9.
许琛 《现代装饰》2013,(11):122-123
由于建筑和雕塑的混淆,雕塑化建筑存在诸多弊端。文章通过例证和理论分析,阐述了建筑、雕塑的共性和差异,引出雕塑化建筑是由于建筑雕塑相互融合形成的。并指出雕塑化建筑只有在满足与建筑周围环境协调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雕塑与建筑同属造型艺术,他们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实体。建筑的雕塑性是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而得到的一种独特的美感。其造型的雕塑美的基本原则,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重复与渐变的雕塑性语言、对比与省略精炼的概括手法、解体与再建的雕塑性艺术构成、光感与动感的审美情感追求。  相似文献   

11.
赵晶  李洋 《华中建筑》2012,(9):78-80
雕塑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园类别,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随着雕塑艺术的发展,雕塑从室内走向室外。陈列的室外空间发展变化成为雕塑公园。随着雕塑艺术和雕塑公园的完善,人们开始关注不同的雕塑需要各异的展示环境。受到各种艺术潮流的影响,雕塑公园向雕塑大地的趋势发展。该文就雕塑公园的缘起、发展历程、最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总结,并且展望了雕塑公园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李浩鹏 《重庆建筑》2013,12(4):42-43
川渝地区传统建筑雕刻技艺和所表现的风格,是我国建筑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论述了川渝地区传统建筑中花窗、驼峰、斜撑的雕刻艺术,突出了该地区雕刻技艺、雕刻内容、雕刻形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侯伟伟 《山西建筑》2009,35(32):48-49
对南京建邺区南湖公园玻璃灯柱雕塑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记录历史、反映现在、昭示未来,从雕塑的形式美、基本功能以及雕塑与环境景观的整体协调性研究了城市雕塑的魅力,以提高人们对雕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城市雕塑创作所应具有的“环境-雕塑”的二元结构属性:背景环境属于上位结构;构造手段、细部、表皮等属于下位结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公共视觉目标,应从其上位结构即环境入手来解题。以吉林世纪广场主题雕塑和佳木斯大学体育广场主题雕塑的创作实践为例,探讨了在城市环境、特定主题和时代背景制约下的应对策略和着手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西区为例,通过实际调研和文献查阅,结合国内雕塑公园现状,分析和总结了自然式雕塑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手法,为国内雕塑公园的设计和规划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豫华 《山西建筑》2010,36(23):48-49
通过行人对每个雕塑及雕塑周围建筑的辨识率,说明行人对雕塑的认知不仅与雕塑本身的特征有关,还与行人在线性空间中的运动感知特点有关,并讨论了商业街的环境设计与商业功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以期指导商业步行街雕塑设计。  相似文献   

17.
孙静  谢泉  吴晓 《规划师》2008,24(6):28-32
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老校区为研究对象,从主题遴选、等级结构.空间布点、个体品质等方面入手,系统地调查和分析目前高校校园雕塑的建设现状,提出校园雕塑建设应突破以往"就雕塑论雕塑"的偏重于个体的微观思路,将规划、景观和雕塑作为一个环境的整体构成加以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全面地强化校园的整体格局与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杨云峰 《风景园林》2011,(6):108-112
从雕塑的概念出发,提出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建造雕塑公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外两处著名案例:维格兰公园和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的对比分析,总结其在地形塑造、空间营造、游线组织等方面的特点。在雕塑公园设计中,场地与雕塑存在博弈关系,并体现在主题确立、游览序列组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雕塑公园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邯郸市城市雕塑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邯郸市进行城市雕塑规划的必要性,并对如何进行城市雕塑规划提出了建议,以促进邯郸市城市雕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