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曹金亮  张佳 《人民黄河》2006,28(12):52-54
通过岩土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黄河中游岩土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易侵蚀岩土特征、地貌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动力特征,将黄河中游岩土侵蚀分为风蚀沙丘草滩型、风蚀水蚀盖沙黄土梁峁沟壑型、重力侵蚀水蚀风蚀片沙石质丘陵型、水蚀重力侵蚀黄土地貌型、重力侵蚀基岩山地型、河谷川道型、人力侵蚀矿业开采型等7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亚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成基  甘枝茂 《人民黄河》1999,21(12):22-24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内部侵蚀环境存在着区域差异,为使治理方略的制定做到有的放矢,必须划分亚区。在阐明亚区划分的目的及原则后,首先按地面组成物质将多沙粗沙区划分为3个一级亚区:以易侵蚀岩为主的侵蚀亚区,沙盖黄土侵蚀亚区和黄土侵蚀亚A我,再按土侵蚀强度进行二级亚区划分,共分出14个二级亚区。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侵蚀环境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研究了整个黄河中游地区的不同类型区、强烈侵蚀产沙中心带以及小流域和沟谷这三种不同空间尺度的侵蚀产沙量。得出黄河中游地区的年平均侵蚀量为14.655亿T(1970-1989年);强烈侵蚀产沙中心带的平均产沙量为3.58亿,沟谷地产沙星点汉域总产沙量的比例在大部分地区为70-80%,在塬区别大于85%。另外,还对下下世纪时的入黄泥沙量作了初步预估。  相似文献   

4.
张胜利  康玲玲 《人民黄河》1999,21(12):15-17
从形成高浓度粗泥沙水流机理出发,综合分析了不同地层侵蚀产沙对黄河粗泥沙的影响。分析认为,风沙和基岩产沙对黄河粗泥沙均有一定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黄土。风沙,基岩,黄土产沙的综合作用量同浓度粗泥沙水流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从整体上综合治理多沙粗沙区。  相似文献   

5.
6.
黄河中游地区重力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力侵蚀因其机理的复杂性及较强的随机性而成为土壤侵蚀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其机理复杂的根本原因在于重力侵蚀影响因素众多且大多以非线性方式叠加.通过对黄河中游重力侵蚀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了在建立重力侵蚀计算模型过程中相应因素的适当处理方式,应充分考虑外因在黄河中游各分区的差异性,并通过理论推演或实验数据将外因与沟坡力学参数的变化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基于力学机理且能反映研究区域分异性的重力侵蚀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资料分析和野外地质调查,简述了黄河中游主要岩土侵蚀区的基础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特征,阐明了黄河中游岩土侵蚀的主要类型有重力侵蚀、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化学侵蚀、复合侵蚀和人力侵蚀等形式,并对不同侵蚀类型的侵蚀规律进行了研究,重点剖析了岩土侵蚀类型及发展规律及其地质环境背景.根据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岩土侵蚀的地质环境是: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地层岩性、地层结构及岩石微结构、地形地貌和新构造运动以及人为活动.并且区域构造格局和构造运动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展方向;地层的岩性和结构控制着岩土侵蚀的抗侵蚀能力;地形地貌控制着岩土侵蚀类型的差异性;外动力条件控制着岩土侵蚀的速率和强烈程度.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和能源生产基地,也是文化资源丰富地区.黄河流经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核心区域,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分析了黄河中游地区的地貌特征、气候环境特点、水土环境和经济发展基本状态,以及存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管理机制矛盾和公众参...  相似文献   

9.
在重力侵蚀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地形地貌既为重力侵蚀的发生提供基本动力(重力),其形态又是重力侵蚀长期作用的结果.对黄河中游典型区域地形分形和河网沟道分形的计算及其与重力侵蚀相互关系的初步分析表明:通过分形来反映流域地形地貌综合因素是可行的;地形分形与重力侵蚀的关系较为紧密,可以用于重力侵蚀的宏观预测;河网分形与重力侵蚀的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气环流和海洋下垫面资料,分析了影响黄河中游盛夏干旱的前期信号,提取了对预测黄河中游盛夏干旱有明确指示意义的物理因子,建成了黄河中游盛夏干旱统计预测模型。计算结果和综合分析表明,1955~2000年期间拟合概率较高,2001~2003年试验预报效果较好,黄河中游盛夏以A型干旱为主要特征的少雨干旱趋势预计还要持续6~7年。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和水土流失危害的基础上,以河龙区间、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为例,分析了造林、种草、梯田和淤地坝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区间应针对其水土流失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区高原地质环境对黄河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工程地质角度,通过对黄河中游高原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状况的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的力学性质,结构特征和侵蚀的基本原因,黄河中游地区河流泥沙骤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破坏,更是因为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岩土层特征和干旱的气候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淤地坝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敏 《人民黄河》2003,25(12):25-26
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目前黄河中游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356座,中小型坝11.2万座),已拦泥沙210多亿t,淤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33万hm^2。淤地坝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水资源利用,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利于区域防洪减灾,保护沟道下游生产安全;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近期实施的重点应是产沙量较大的多沙区,重中之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  相似文献   

14.
根据河龙区间实测洪水泥沙资料和高含沙紊流输沙理论,论证黄河上游引水或截流不可能减少黄河中游输往下游的泥沙量,中游河道不会发生明显淤积,下游河道在上游来水减少、中游来沙不减的情况下会出现增淤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黄河中游土壤侵蚀自然背景值的推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研究,首先确定先秦至西汉时期为推估黄河中游土壤侵蚀背景值的年代。然后根据由黄河冲积扇的堆积量和古黄河口泥沙淤积量两种途径的推估结果,经综合考虑后认为,在历史上人类活动较小情况下,黄河中游土壤侵蚀的自然背景值为每年6.5-10亿t。  相似文献   

16.
有毒物质在黄河小花河段迁移转化的水质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冉大川 《泥沙研究》2000,(3):72-80,F003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从研究现状、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研究成果的差异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供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深化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宏观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冉大川 《人民黄河》2006,28(11):39-41
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进行了宏观分析,研究结果分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利措施减沙昔、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保法”计算的水土保持综合减沙超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等5个层次:结果表明,1970~1996年: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2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5亿t,“水保法”计算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年均综合减沙量为4.2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5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8亿t;②若扣除1970年以前的减沙量,则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1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6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1.7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2亿t.  相似文献   

19.
洪辉 《海河水利》2015,(2):51-55
利用塔里木河下游土壤含水量5年期的监测资料,根据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特性。结果显示:1输水后土壤含水率在空间上有很强的变异性。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在水平方向上,离水源较近断面的土壤平均含水率要明显高于离水源较远断面,同一断面离河道较近的土壤平均含水率要高于离河道较远的土壤平均含水率。2主要断面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在地表以下0~3 m深度范围内有3个特征明显不同的变化层,即水分散失层、水分增加层和水分变化层。3土壤含水率在时间上有不稳定性。离河道较近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对输水过程的响应要明显高于离河道较远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对输水过程的响应。结论表明,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河道沿岸的土壤含水率有显著影响,输水改善了土壤中的湿度进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