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于净化景观水体水质的人工湿地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用于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法,具体包括进行循环处理的人工湿地的设计、处理补充水的人工湿地的设计以及湿地几何尺寸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以雨水或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人工景观水体水质净化工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的居住小区水体容量普遍偏小,水体缺乏流动和净化的过程,水质富营养化现象比较突出,通常采用的物理、化学方法难以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碧湖云溪居住小区以雨水作为景观水源,利用人工湿地的生物净化原理,将人工湿地潜流净化技术应用于小范围、低污染城市居住小区景观水环境设计,提高水体整体抗污染荷载能力,并结合景观园建、水、电、植物等相关专业设计,营造了水清、水美的宜人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优美、流动、健康、充满生机的水景。构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循环净化湖水、生态净化等方法都是维护景观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对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并定量地对系统进行设计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本文结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湖水体的长效水质保障.在景观水体水质保障设计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技术由于具有投资成本低、便于管理、生态化等特点,近几年在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以马来西亚布城(Putrajaya)湿地为例,介绍了人工湿地技术在流域雨水管理中的应用.布城湿地设计过程中将水质净化、水力调节、景观美学、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统筹考虑,以确保城区人工湖水体水质满足人体接触景观娱乐用水标准,提高防洪涝标准,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宜居能力.湿地采用多单元和多级设计方法,以提高湿地水力性能和净化能力,最大化大型植物种植面积,同时便于湿地的维护管理.该项目近10年的运行效果表明,采用人工湿地控制雨水径流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河水水体的生态净化运行实例,介绍了改善城市供水水源的新途径。同时统计多个水质指标在水质净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即净化前后的相关性)和水质指标大样本的统计规律,得出了现有人工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以期指导湿地系统的改进,并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东方体育中心人工湖水体生态处理方案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净化后的场馆屋面降雨径流、湖区降雨径流和自来水作为人工湖补给水源。采用物理+生态+生物操控联合处理工艺,在确保常规水处理和应急状况水处理效果的基础上,使景观水处理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介绍了人工湿地、物理循环、人工充氧、人工水体生态构建和生物操控等处理单元,并对人工湖水体的水力流态和出水水质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其经验在类似城市景观水体水量及水质保持系统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河道干涸,但夏季雨水资源潜力丰富。虽径流受到一定污染,但较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污染程度更低,成分更简单。雨水通过低运行成本的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可以实现较好的净化效果,满足河道景观需求和生态补水。城市管网雨水承载能力过重的城市边缘区,建设更新过程中进行雨污分流制度,更适于采用人工水质净化的方式将城市雨水管网中的雨水进行就近消纳,减轻城市雨水管网压力,并利用表面负荷率(ALR)来确定并校核人工湿地面积。在综合现在人工水质净化主流程预处理单元、人工湿地单元和消毒存储单元3个环节的基础上,以低运营成本、低管理成本、最优净水量为指向,引入物联网技术智能管控系统,行程具有能控制各级出水水质监测、多级管控、净水生态功能与游览景观功能相结合等多重优点的人工水质净化全流程,达到符合河道水质标准的净化效果。该流程为缓解北方城镇河道缺水现状、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受上游村庄、城镇、农田等点源和面源污染的城市河道,采用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处理的方法改善水质。经过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作用,可基本实现水质净化目标,使其达到河道的景观水质标准要求,不仅有效保障处理水质更可营造城市水景,通过充分发挥河流与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可改善研究区所在地生态环境,同时带来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在湖水净化和中水回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在公园湖水水质净化和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中的应用,综合分析了系统运行后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效果较好,其中对BOD5和TN的去除率高于55%,TP去除率为80%~90%,叶绿素a去除率高于63%,湿地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标准中Ⅲ~Ⅳ类水体水质.该系统用于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时,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可以满足绿化用水水质要求,且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受污染城市湖泊景观化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以武汉市月湖地区生态系统重建与景观改善示范工程中月湖3号人工湿地工程为例,系统介绍了新型景观化人工湿地技术在受污染城市湖泊水体修复中的应用,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来恢复湖泊水质并形成以湿地为主的滨水景观;同时介绍了湿地系统工艺、湿地控制模式、设计参数以及湿地景观设计,并对工程投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瑾  吕伟娅 《江苏建筑》2012,(2):104-106,112
文章阐述了生态水环境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性,提出"生活污水——人工净化处理——绿化——土壤渗滤——回归水体——回用"的技术路线。以某高校校区为例,进行了模拟自然循环方式再利用污水的可行性分析。探讨了土壤渗滤管道的敷设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土壤渗滤出水水质与水量调蓄方面做了初步阐述,并对比分析了土壤过滤处理后出水水质、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用水的区别,得出经过土壤渗滤用水安全更有保障的结论,并给出预期成果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景观水体的水动力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水体通常水流不畅,水质难以维持,需要外加机械动力促使水体循环流动。以河网流速〉0.25m/s和驱动装置整体流量最小为控制目标,利用MIKE11软件对上海某景观河网进行了水动力模拟,对驱动装置的安装位置、数量及流量进行方案组合,通过大量试算提出了驱动装置的合理位置及经济流量。实测表明,模拟结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竹皮河为季节性雨源型城市河流,存在污水直排、底泥淤积、季节性干涸等诸多水环境问题,导致其水质恶化严重,水生态系统受损,自净能力较弱。为恢复竹皮河生态系统多样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水质长效保持,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湿地、原位微生物修复、生态砾石河床、水生植物恢复等多种生态治理技术集成,实施河道生态补水、生态净化、生态修复三大工程,重建生态系统多样性,实现水质自然净化。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竹皮河城区段下游水体水质逐步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工程设计为雨源型城市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人工湖水体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人工湖是一座中型规模的景观水体,通过对水体水量来源与损耗进行分析计算,确定人工湖水量保持方案为:以净化后的降雨径流作为人工湖补给水源、以达标的虎溪河水作为备用水源、以自来水作为应急水源。人工湖水质保持采用外源控制与内源控制相结合、点源控制与面源控制相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方案。其设计经验在类似人工水体水量及水质保持系统的建设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直接过滤深度处理工艺用于太湖新城再生水回用工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水质较好的实际情况,在再生水回用示范工程中选用经济合理的直接过滤深度处理工艺,其虹吸滤池占地面积小、动力消耗低、配水系统阻力小。设计中还考虑了预留加药装置以适应水质的变化。处理后出水可作为京杭大运河支流景观河道用水及工业冷却用水,该工程具有良好的再生水回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绍辉 《山西建筑》2009,35(7):188-189
指出人工湿地是一项水质净化效果好,建造、运行费用低的生态污水处理技术,通过一个人工湿地模型,简要阐述了人工湿地建设的框架、工艺流程以及与景观设计当中的配合运用,从而推广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从场所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再利用的问题。从遗产地场所特征入手,考查和挖掘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传说。在充分尊重遗产地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文化原生环境以及为其注入新的文化活力的场所建构方法。通过人们对景区场所精神的感知与认同,进一步对景区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了阐释,论述了如何运用地形、地貌以及光、水、石等场地特征突现遗产地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某居住小区收集、利用雨水,构建景观带和人工湖,实现水循环的景观水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沉砂+过滤+消毒+生态技术"的雨水处理工艺,人工湖及景观带水体水质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中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指标要求。系统运行良好,每年可节省资金近40万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为新建小区的雨水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