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试验研究了几种有机物质对冶炼厂附近污染土壤中铜形态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质添加后对土壤铜化学形态与活性的影响进程较为迅速,半个月内就有明显的表现不同类型有机物质都对土壤铜的化学活性有控制作用,但控制效果因有机物质种类而异,且与有机物质在土壤中腐解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4.
5.
在有机和常规两种生产系统中,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春秋两季甜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水平较高的春季,甜瓜伸蔓期至果实发育中期,两种系统对甜瓜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果实成熟期,有机生产系统中甜瓜的生物量较高,但经济产量与常规系统差异不显著。秋季生产试验降低了施肥量,在发育前期,有机生产的甜瓜生物量显著小于常规生产,果实成熟期差异不显著,但经济产量降低了9.8%。在同一生产系统内,施肥量对植株生物量和产量均无影响。不同生产季节对甜瓜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春季甜瓜的生育前期生长缓慢,后期迅速,秋季相反;春季植株的总生物量和经济产量大于秋季。甜瓜干物质分配在伸蔓期以叶片为主,中后期以果实为主,不同生产系统和施肥水平不影响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6.
节前,住在乡下的亲戚寄来自己家里种了蔬菜,说这是绝对的“绿色食品”,比超市里卖的那些精装蔬菜“绿色”多了。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依据稻草、紫云英和茶树修剪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质(DOM)的化学组成的变化,认为:随着有机物料的分解,水溶性有机碳(DOC)溶出量减少,21d后出现一溶出峰,35d后趋于稳定。DOM中溶解性有机氮(DON)、水溶性糖、有机酸种类及其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分解阶段DOM的化学组成有差异,且因有机物料种类不同而不同。35d后DOM的含量与化学组成都已趋于稳定,不同有机物料溶出DOM中化学组成相似,表明有机物料的分解已进入难分解物质的缓慢分解阶段。 相似文献
8.
9.
就目前国内外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各种测定方法及其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就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方法是将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和生态肥对镉污染土壤上水稻生长和土壤中镉形态变化的影响,以及对改善糙米品质安全性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机肥和生态肥因性质差异,其效果不尽相同。和有机肥相比,生态肥不仅在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而且在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以及糙米、茎叶和水稻根中镉含量的作用效果更好。施用生态肥和有机肥使水稻体内镉含量和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施用不同肥料导致的土壤中镉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根际环境及根际微生物是植物降解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基础。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纵深研究产生了根际修复新技术。通过总结近20年来有机污染物胁迫的根际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有机物污染士壤根际修复的可能性,为加强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调控研究及土壤有机物污染的原位修复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13.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求存之基、发展之本 ,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只有通过构建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 ,确立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 ,转变观念 ,加大投入 ,把质量意识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始终 ,才能克服由于扩招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 ,使教学质量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虚拟植物在农林业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双尺度自动机的“生长机”模型构建技术,对生理生态模型和形态发生模型的接口进行了定义,并兼顾生长机模型构建的普适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减少了由于专用模型修改带来的大量代码改动,该技术经过验证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遗传基础角度讨论了植物抗病分子机制以及植物抗病毒、真菌、细菌和线虫病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有关进展作了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成熟期植株倾斜角度代表抗倒伏能力,倾斜角度与茎秆第一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粗度、厚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株高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存在着品种间差异;施氮对水稻群体倒伏具有重要影响,最高产群体一般出现在750kg·hm-2的中肥区。研究认为通过减少第一和第二伸长节间长度,适当加强茎秆基部物理性状的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长度等,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18.
对植物适应Cd胁迫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了综述,包括Cd在植物细胞内的区室化;体内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的提高以及诱导植物络合素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19.
PTCR阻值的控制与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晶粒电晶、晶界电阻以及陶瓷基体与金属电极接触电阻三方面详细讨论了材料配方及工艺对PTCR阻值的影响规律,烧结后样品阻值可通过后续处理调整到所需的数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