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在水稻钵苗空气动力特性试验的基础上,对气力式水稻抛秧装置的参数从理论与试验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计算,建立了数学模型,确定了最佳值,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5.
本课题通过1995~1996年水稻生长季抛秧和手插秧两种不同栽培形式的田间小气候平行对比观测试验,结合气象台站同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水稻抛秧田间光、温、湿、风等气象要素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生态效应,揭示出抛秧稻高产除与其自身高产因索有关外,主要与较好的田间小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抛秧栽培条件下的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与常规插秧栽培相比抛秧水田减少基肥氮肥用量20%和分蘖肥32%可获得更高产量,即抛秧栽培应控制前期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免耕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农民乐747、10%草甘膦、克无踪在土壤和稻米、米糠中的残留量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年2造、2年4造、3年6造、4年5造5、年10造、6年12造使用农民乐747、10%草甘膦、克无踪在土壤、稻米、米糠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同时对农民乐747、10%草甘膦、克无踪除草剂本身的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铜(Cu)6个农作物无公害生产主要重金属残留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3种除草剂的6个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说明农民乐747、草甘膦、克无踪对稻田环境和稻米生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的关键技术在于除草灭茬。采用农民乐747、草甘膦、克无踪等3种除草剂进行2年4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早、晚稻,农民乐747和草甘膦药效均较稳定,除草灭茬较彻底,比常耕增产8.0%~9.5%,每公顷增收节支450~900元,适合本区推广应用。克无踪在同等条件下使用,除草灭茬效果不理想,不宜在免耕稻田上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晚造进行的免耕抛秧稻不同除草剂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乐747和10%草甘膦对晚造免耕稻再生苗的防除效果最好,但各处理对免耕稻的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东北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产量形成过程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杂交稻的经济系数显高于常规稻,这主要得益于杂交稻后期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率较高。在产量结构上,杂交稻的穗粒数多、千粒重大,但穗粒数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二次枝梗,这也造成了杂交稻的结实率偏低,成为限制杂交稻产量潜力发挥的瓶颈。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杂种优势,需要从提高后期光合能力和提高结实率两方面人手。杂交稻与常规稻有各自适宜的栽培方式,插单苗有利于提高杂交稻的平均穗重、千粒重、结实率,并最终使产量提高;而插3苗更适于常规稻生产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对沈阳市郊区4个乡镇的水稻种植进行了田间调查,对几种典型水田土壤进行了物理机械参数测定。并通过试验提出了适于移栽的3种水田参数指标。为水稻钵苗移栽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插秧量对水稻茎蘖消长规律存在明显影响,插单苗的在整个分蘖过程中茎蘖量比插3苗的少,最终的成穗数明显要少。其茎蘖消长规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辽粳326和笹优418最高分蘖量和最终有效穗数高于辽优3225,而辽优3225分蘖力较低,则是由于该品种分蘖峰值提前,分蘖两极分化早所致。各种处理成穗率相近,但在不同蘖位的成穗机制上存在差异,插3苗的成穗蘖位较为集中,而插单苗的成穗蘖位分布分散,并造成插3苗的穗重分布比插单苗的分散。杂交稻的穗重变异性大,分布较常规稻分散,具有产生大穗的潜力,而插单苗更利于杂交稻大穗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试验筛选出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3株细菌B2、B3、B9和1株真菌FT3(水霉菌)。它们对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引起的苗病有较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B9和FT3对由瓜果腐霉菌引起的苗病防治效果高达70%以上。B9和FT3在病菌接种量不高的条件下混合使用可表现出协同防病作用。化学农药福美双对生防细菌B9的防病功能有促进作用,但却抑制木霉菌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93-1998年对辽宁省本溪县连山关林场和鞍山大孤山苗圃的落叶松幼苗立枯病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致病菌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ehn)、尖孢镰刀菌(Fusarium qxysporum Schl.)其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 Hesse)。采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乙磷铝3种内吸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和苗期药剂喷雾试验,防治效果达81.6%-90.3%,成效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