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涂料用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涂料用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证明当十二烷基苯硫酸钠(SDS)与OP-10的比例为1∶3时,乳液的稳定性好;当乳化剂用量为4%时乳液机械稳定性和稀释稳定性都能达到要求;适当提高预乳化体系的温度(大于45℃),可以在相对短的预乳化时间内得到稳定的预乳化液。加料时间大于45m in可以得到稳定的预乳化液。搅拌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对预乳化液稳定性不利。聚合反应中随着活性交联单体丙烯酰胺加入量的增加,涂膜吸水率先下降然后又增加,丙烯酰胺含量为2%时,涂膜吸水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从动力学角度分别考察了引发剂(AIBN),助乳化剂(丙烯酸)以及乳化剂(SDS)浓度对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及转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微乳液体系中引发剂,乳化剂,助乳化剂浓度的增大,其相应的最大聚合速率的变化不是线性变化,而是存在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3.
沈海军  李绵贵 《胶体与聚合物》2008,26(1):43-45,F0002
阐述了单体、聚合条件和聚合工艺对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及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几种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可聚合乳化剂作用下的乳液聚合、核/壳种子乳液聚合、辐射乳液聚合及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介绍了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几年来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无皂乳液聚合、种子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和辐射乳液聚合等不同方法与特点.另外,对不同丙烯酸酯乳液体系的乳液性能也做了详细阐述.最后对新一代水性丙烯酸乳液产品体系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几年来丙烯酯乳液聚合方法新进展,包括反应性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聚合、超浓乳液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RAFT)种子乳液聚合及氧化还原引发的乳液聚合等。另外,对不同丙烯酸酯乳液体系的动力学研究也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以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和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为原料,合成了甲基丙烯酸乙氧基聚甲基氢硅氧烷醚(MEPMHSE)。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加入合成的硅单体MEPMHSE作为聚丙烯酸酯改性剂进行核壳乳液共聚合,制得平均粒径为135.2 nm,粒径分布窄(PDI=0.045)的有机硅改性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聚丙烯酸酯乳液。采用FT-IR、1H NMR对MEPMHSE进行表征,并使用TEM、DSC以及Zeta电位及纳米激光粒径分析仪来表征乳胶粒子的结构与粒径。研究乳化剂的配比、含量以及MEPMHSE的加入量对乳液稳定性、吸水率、凝胶量以及乳液胶膜疏水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MEPMHSE改性的丙烯酸酯乳液胶膜的疏水性得到较大的提高,MEPMHSE添加量为6%时,所得丙烯酸酯乳液胶膜对水的接触角由空白对照样的65°提高到98°。  相似文献   

8.
从热力学、接枝工艺方面阐述了丙烯酸酯类复合乳液聚合机理,同时用实验验证了机理的合理性,提出了“涂层-接枝”核/壳结构机理。  相似文献   

9.
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描述了单体、乳化剂、引发剂、链转移剂、pH调节剂以及保护胶体等基本组成及反应温度、搅拌强度、加料方式等影响因素对丙烯酸酯乳液共聚过程及所得共聚物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影响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性能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乳化剂用量、核、中间层、壳、粒子粒径及粒径分布等对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性能的影响。选择适量的乳化剂和交联剂,合适的反应工艺,控制丙烯酸酯类共聚物粒径及粒径分布,是得到具有良好性能丙烯酸酯类共聚物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高性能热固型核壳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及功能性单体丙烯酸(AA)、交联单体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作为原料,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丙烯酸酯乳液.实验讨论了不同合成工艺的核壳设计及反应温度、中和度等因素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引发剂对单体转化率及凝胶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固化方式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争明  周梅村  曹铭 《辽宁化工》2005,34(4):165-167
综述了近几年来丙烯酯乳液聚合方法新进展,包括反应性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聚合、超浓乳液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RAFT)种子乳液聚合、辐射及氧化还原引发的乳液聚合等。另外,对不同丙烯酸酯乳液体系的动力学研究也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振扬  赵栋 《化工时刊》2009,23(8):34-36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选用了复合乳化剂体系(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并讨论了该复合乳化剂体系的用量、配比及引发剂用量对聚合产物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一个测定乳液的Zeta电位和机械稳定性、以及应用红外光谱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的实验,综合性强,适合教学。  相似文献   

14.
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陈群  穆颖  周铭 《上海涂料》2012,50(6):30-34
丙烯酸酯乳液以其优良的耐候性、耐碱性、耐氧化性、耐臭氧性、耐光性和气味小的特点,得到了飞速发展。如何提高这类乳液的低温成膜性、高温时的抗回黏性及力学强度等始终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分析了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机理和制备方法,并阐述了当前丙烯酸酯乳液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5.
高性能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长青  卢鑫 《贵州化工》2003,28(5):21-23
研究了高性能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合成工艺,讨论了乳化剂、引发剂、单体配比以及反应温度、搅拌速率等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乳液型压敏胶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无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PBA/PMMA核壳结构的复合乳液,研究齐聚物用量及配比、温度,DDM对齐聚物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引发剂浓度,齐聚物浓度等因素对核壳乳液聚合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乳液聚合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简单介绍乳液聚合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近几十年来乳液聚合中发展的新技术,如核/壳乳液聚合、互穿网络聚合、微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以及其它的一些新型乳液聚合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分别作为硬单体和软单体,用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制备纳米苯丙乳液的条件;研究了乳化剂类型、配比、用量和乳液固体含量对乳液聚合及乳液涂膜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同条件下对制得的乳液粒径、黏度、凝聚率、贮存稳定性、钙离子稳定性、涂膜外观、吸水率、光泽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为SLS/OP复合乳化体系、其物质的量的比为2∶1、乳化剂用量为4%、乳液固体含量为40%时,可以得到纳米尺度的苯丙乳液,聚合反应稳定性和乳液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影响乳胶漆对比率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等为主要原料,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单体质量比m(MMA)∶m(BA)=45∶55,核壳单体质量比为6∶4,含氟单体质量分数为7%,乳化剂质量分数为3%~4%时,制备得到的含氟丙烯酸乳胶粒子具有软核/硬壳结构,粒径为120 nm,乳胶膜吸水率为7%。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对乳液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氟单体参与了有效聚合;差示量热扫描(DSC)和热重分析法(TG)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存在两个玻璃化温度(-10.2℃和58.4℃),且热分解温度比不含氟的聚合物提高了59℃;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当w(HFMA)≥7%时,乳胶膜正面与水的接触角为98.2,°说明所合成的核壳结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中有机氟富集于壳层,涂膜的耐热、疏水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