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超薄规格热轧板卷稳定轧制及板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钢UTSP生产线通过对板坯温度控制、压下分配、轧制速度、板形控制等进行研究和实践,开发了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辊底式加热炉蓄热式燃烧技术与超薄规格板卷稳定轧制技术,提升了板形控制能力,提高了超薄规格板卷轧制稳定性和板形质量,实现了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1.0 mm超薄规格热轧板卷的大批量稳定生产。通过技术升级和改造,目前1.0 mm超薄规格单轧程产量可达555 t,规格比例达到60%以上,且带钢板形及表面质量满足品种开发和产品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吕长宝  耿立唐  赵亮 《轧钢》2007,24(2):58-61
介绍了唐山钢铁集团公司UTSP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生产薄规格带钢的工艺控制要点,通过优化轧制工艺,完善工艺管理,提高操作水平,成功地实现了薄规格带钢的稳定、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3.
杨奕  韩斌  谭文  汪水泽 《轧钢》2011,28(5):51-53
介绍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主要装备及其特点、试生产情况、投产以来的品种开发情况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以及薄规格和超薄规格带钢、硅钢将成为该生产线重点产品的未来定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现状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永林 《轧钢》2006,23(6):40-44
就近两年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建设、投产情况,主要产品品种、规格和高效化生产,新产品研究开发和轧制过程控制工艺技术开发,以及薄板坯连铸连轧钢的组织性能特征研究及控制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就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荣 《轧钢》2016,33(5):54-55
无头带钢生产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本文对其工艺特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比无头带钢生产线与其他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优缺点,探讨了无头带钢生产技术的推广前景,同时提出了未来几年国内现有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冶金行业的一项重大新技术,自1989年7月美国纽克公司第一套连铸连轧生产线投入生产以来,世界上已相继建成54条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已达9083万t并出现了多种类型、形式各异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本钢1880 mm机组主要承担薄规格和花纹板的轧制任务,普通花纹板技术成熟,存在一定的技术优势,高密花纹板轧制难度较大,但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同时国内具备生产此类产品的厂家屈指可数。基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市场品牌形象、赢得更多用户关注并开拓新兴市场份额的目的,本钢1880 mm机组开展了高密集型花纹板研制工作,并最终实现了高密集型花纹板的试生产,为批量化生产高密花纹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赵海峰 《连铸》2002,(2):13-15
介绍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工艺的特点及邯钢薄板坯连轧生产工艺技术状况。该生产线建设工期短、投资省、试产和达产速度快,月产已突破10万t,连铸漏钢率低,最小轧制规格为1.2mm,已生产15个钢种,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材料的薄规格热轧带钢,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也可以替代部分冷轧产品。文章通过对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开发薄规格热轧带钢生产实践的分析,着重阐述了薄规格生产中加热制度、负荷分配、速度控制、活套技术、工艺润滑、板形控制以及表面检测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了1.2 mm薄规格热轧带钢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指出1.2 mm薄规格热轧带钢的稳定批量生产是对蓄热式燃烧技术运用到辊底炉取得成功的有力证明,并且使薄规格以热代冷趋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满足了用户降低成本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前 ,马钢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 (CSP)工艺成功轧制出第一批MG -W 6 0 0无取向硅钢热轧卷 ,这是我国首次应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出电工钢产品 ,它标志着北京钢研总院、马钢、武钢共同承担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电工钢新技术研究”项目 ,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电工钢是一种国内市场紧缺、生产技术难度大的功能性金属材料 ,被业内喻为钢铁材料里的艺术品 ,它广泛用于机电、家电制造行业。国内目前有宝钢、武钢、鞍钢等企业采用传统流程工艺生产电工钢产品。近几年国内陆续投产了 7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 ,如何在这样的生产线上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市场形势和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节约成本、降低消耗、环境友好成为钢铁业的时代命题。薄规格热轧带钢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以热代冷"、"以薄代厚",不仅节约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文章通过对唐钢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多年来薄规格热轧带钢生产经验的总结,分析了薄规格(≤2.0 mm)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的板形影响因素,着重阐述了轧辊凸度、轧辊氧化膜、层流冷却、卷取侧导板以及换辊周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在薄规格热轧带钢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注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其安 《轧钢》2004,21(6):20-22
对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中当前的几个热点技术 ,即薄及超薄规格产品的轧制、表面质量、薄及超薄规格产品的力学性能、钢种和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 ,并指出 ,“以热代冷”直接取代普通冷轧冷成型薄板和汽车外部冲压件用冷轧薄板的基板生产是该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房锦超  辛凤英  陈礼斌 《轧钢》2004,21(5):70-72
通过对SS330、SS400连铸连轧板卷通条力学性能和检验试样代表性的研究,得出唐钢薄板坯连铸连轧控冷工艺制度合理,热轧板带钢通条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均匀。距成品带钢尾端4m处试样的性能对整个板卷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康永林 《轧钢》2015,32(1):7-11
在简要介绍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我国热轧薄规格板带的市场及应用现状, 分析了CSP线生产超薄规格高强板带的工艺、FTSR线生产超薄规格板带的进展、半无头轧制技术生产超薄规格板带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高质量薄规格板带技术开发生产应用情况。最后指出: 薄规格、超薄规格热轧板带在节能减排、"以热代冷"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但需要主动积极开拓市场; 需要解决相关工艺机理及工艺控制上的关键技术, 并进行全面技术集成与创新, 才能大批量稳定生产薄规格、超薄规格板带。  相似文献   

14.
珠钢CSP--国内第1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新平  李卫 《轧钢》2000,17(1):34-36
介绍了国内首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概况;包括连铸系统、缓冲段、热连轧系统的设备参数及主要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李贺 《轧钢》2020,37(3):84-89
介绍了山钢日照 2 050 mm热连轧生产线概况。针对供冷轧QP980高强钢用热轧薄规格原料生产中存在中间坯温降快、轧制过程稳定性差、易甩尾、板形难以控制、轧机振动等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提出了轧制计划编排、铸坯尺寸及加热制度优化以及粗轧提速、精轧负荷分配、水系统控制、精轧温度控制、侧导板开口度设定、卷取冷却控制及张力设定等的具体措施,实现了薄规格QP980高强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6.
李贺 《轧钢》2007,37(3):84-89
介绍了山钢日照 2 050 mm热连轧生产线概况。针对供冷轧QP980高强钢用热轧薄规格原料生产中存在中间坯温降快、轧制过程稳定性差、易甩尾、板形难以控制、轧机振动等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提出了轧制计划编排、铸坯尺寸及加热制度优化以及粗轧提速、精轧负荷分配、水系统控制、精轧温度控制、侧导板开口度设定、卷取冷却控制及张力设定等的具体措施,实现了薄规格QP980高强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7.
陈应耀 《轧钢》2011,28(2):1-7
介绍了我国宽带钢热连轧工艺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传统常规现代半连续热连轧工艺和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特点,指出连铸连轧是热连轧发展的方向,并在传统常规优化的现代半连续热连轧工艺的基础上,应用了连铸连轧的工艺思想和理念,提出了实现厚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工艺思路;指出在当今绿色生产、低碳经济的时代条件下,厚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是热连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丽娟 《轧钢》2004,21(1):26-30
针对新建带钢热连轧机工艺方案选择问题 ,综合分析比较了常规热连轧 ,薄 (中 )板坯连铸连轧 ,中厚板坯连铸连轧的工艺特点、产品质量、工艺设备和应用情况 ,认为选择具有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投资合理等综合优势的生产工艺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周东生  冯庆晓  李化龙 《连铸》2020,39(6):21-26
薄带铸轧工艺是将快速凝固与轧制变形融为一体的短流程、近终型生产工艺,具有流程短、工序少、能耗低、排放少的优势。通过对薄带铸轧产品进行组织分析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薄带铸轧的快速凝固、快速冷却、小压下量轧制条件下,产品组织与传统热连轧工艺产品在晶粒形态、晶粒尺寸上具有显著区别。薄带铸轧产品性能波动小、各向同性好、利于焊接、尺寸公差精确、表面质量好,易于生产高强度薄规格产品,在轻量化及“以热代冷”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