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英国石油(BP)表示,未来20年全球能源供应增长的绝大部分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尽管如此,仍需要对石油探勘和生产进行大规模投资,方能满足全球2040年的原油需求。BP在年度能源展望报告中认为,包括风力、太阳能、地热、生物质和生物燃料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在2040年前将占全球能源增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发布的2016年版《全球能源市场展望报告》称,2014-2035年期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增长34%,年均增速为1.4%。其中,化石燃料仍将占据能源市场的主导地位。BP预计到2035年前,化石燃料将满足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60%,届时化石燃料将占据全球能源供应总量的近80%。预测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高度关注当前与未来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的今天,传统的化石能源受到质疑。尽管化石能源"危害"甚大,但现阶段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文章分析了化石能源存在的问题,如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区域性灾害;论述了其"进退维谷"的窘境,如全球对各种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实际上正在迫使人们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尤其是石油与天然气)的依赖程度;阐明了对开发未来可持续能源的一些思考,特别是对核能、氢能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美国EIA(能源信息署)的最新数据,在美国能源结构中虽然煤炭份额同比下降了13%,但2015年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气、石油)仍占美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1.5%;可再生能源虽仅占近10%,却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主要由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所贡献。EIA预计,到2040年,在美国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所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埃克森美孚公司2013年3月发布的"2040年能源展望",到2020年,柴油将超过汽油成为全球头号的运输燃料,其份额将继续增加至2040年。从车用汽油向柴油的相对转变,受到提高轻型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商业运输活动增长的驱动。到2040年的预测期,柴油需求将占所有运输燃料需求增长的70%。最大的次要部门重型车辆对燃料的需求,将有最大的增长,同比增长65%,并且到2040年将占所有运输需求的40%。根据预测,商业运输需  相似文献   

6.
<正>完全实现化石能源的退出,需要一个相对较长、至少是30年以上的过程。欧洲能源危机、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全球能源市场像一片海洋,风起便会掀起波澜。然而,无论波涛如何汹涌,全球能源转型已成既定的目标。化石能源尚未退场,清洁能源要尽快扮演主角,能源系统“去碳”要驶入快车道,使化石燃料成为一个聚焦点。对于已经使用了160多年的化石燃料,人类还可对它依赖多久,在未来多长时间内要逐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据国际能源局(IEA)的《世界能源报告2006》显示,到2030年化石燃料仍将是能源的主要来源,石油在能源总供应量中所占的份额由现在的35%下降至2030年的33%,但石油在全球能源构成中仍将  相似文献   

8.
埃克森美孚公司日前发布的《2040年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在中国、印度、非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等发展中地区及国家需求增长的带动下,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较2010年增长30%。尽管石油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燃料,但电能需求的增长被认为是对能源趋势产生最大影响的单个因素。到2040年,全球电能需求将增长80%。届时,全球生产的能源中,40%将用于发电。  相似文献   

9.
<正>ExxonMobil公司在其最近发布的"2040年能源展望"中指出,非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需求将增长约23,几乎是全球能源用量增长的全部。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在之后的10年中将逐渐下降。发电用能仍将是全球能源需求的最大领域,预计到2040年将增长50%以上。(1)交通运输:全球轻型车数量预计增长一倍,从目前约8亿辆增至约17亿辆。2010年,全球车辆中的75%在经合组织国家。然而,展望未来,全球车辆约80%的增长将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2010年,中国每100人只有约  相似文献   

10.
预测预警     
<正>IEA展望至2040年全球能源发展前景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了《世界能源展望2019》,通过对全球能源市场和技术发展最新数据与能源行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对全球至2040年的能源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报告预测,在204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远低于2018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以往20年期间,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观点逐渐成为比较明确的认识,温室气体中的一种是二氧化碳(CO2)。目前每年约有250亿t来自化石燃料的CO2排放至大气中。应用的源自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化石燃料,构成了全球能源供应量的83%。显然,在今后数十年内,基于化石燃料的能源消耗仍将继续增加,而且在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宰地位。怎样节制并较之目前的水平逐步减少CO2,向地球大气层的排放,显然是一挑战性问题。来自煤炭和天然气的发电将是特别予以关注的焦点(见图1)。  相似文献   

12.
科技动态     
《石油化工应用》2011,(7):108-112
<正>藻类有望助力氢能规模生产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热起,氢能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氢能清洁高效、来源广泛,可以从石化、核能、可再生能源中制取,有利于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另外,作为燃料,氢能可以在传统的燃烧设备中进行能量转化,与现有能源系统兼容,受青睐程度很高。有不少专家认为,氢能将成为本世纪新能源舞台上的  相似文献   

13.
《宁夏石油化工》2014,(4):127-127
埃克森美孚公司最新发布的((2040年能源展望》认为:到2040年,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将提高35%,届时石油和天然气仍将继续满足全球大部分(60%)能源需求。  相似文献   

14.
<正>在2010年9月13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说,中国将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化石燃料消耗,2020年化石能源占中国能源的比重将降至85%。在论坛的"推动可持续增长"话题环节中,成思危说:"中国将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化石燃料目前大概占中国能源消耗的91%,2020年将会减少到85%。"他同时表示,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未来更有必要发展新能源。成思危说:"我们计算了2005年由于环境污染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发现由于低能效、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带来的环境成本,大概达到GDP的34.5%。  相似文献   

15.
国际瞭望     
2030年全球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埃克森美孚近日发布《2030年能源展望报告》指出,至2030年全球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报告称,到2030年,石油仍将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天然气占全球能源的比例将从约20%增至约25%,从而超过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新能源在全球能源中的比例将达到3%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世界石油工业》2013,(6):84-85
“天然气是化石燃料中的赢家”,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其《能源前景展望》中这样说。随着各国政府倾向于低碳能源,未来20年,天然气将替代煤和石油。“天然气是应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挑战的答案,而未来天然气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仍不确定,这对天然气生产消费决策是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17.
政策·要闻     
《石油与装备》2013,(5):19-20
EIA称:2040年全球能源消费将增加56% 日前,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报告中预测,到2040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在2010年基础上增长56%,需求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和电力领域。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化石能源的重要替代能源之一,生物燃料的发展前景令世人瞩目。与化石燃料相比,虽然生物燃料产量很少,但增长速度很快。美国、欧盟、中国都制定了积极发展生物燃料的计划,各国政府从税收、关税和补贴等方面积极支持本国生物燃料的发展,以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然而,生物燃料发展中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一些人提出政府不应补贴发展效率低下的能源,生物燃料与被替代化石能源相比,对环境带来的好处有限。更多人寄希望于用非食用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  相似文献   

19.
埃克森美孚《能源展望2012》预测,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2010年高约50%,经合组织国家能源需求基本与当前持平,非经合组织国家能源需求将增长近60%。2010~2040年,预计全球住宅/商业能源需求(包括电力)增长约25%,商业运输能源需求增长70%以上,工业部门能源需求(包括电力)增长约30%,电力需求增长约80%。展望期间,全球能源供应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但到2040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合计占比仍高达约80%。  相似文献   

20.
《润滑油》2016,(1)
正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为控制全球气温和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一系列目标,这些目标或将推动世界转向更为清洁的新能源。化石燃料面临巨大冲击巴黎协定确定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的目标,并提出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巴黎协定设立的这些目标将促使全球转向更为清洁的能源,可能预示着"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实际上,这一转变已经露出苗头:发达国家市场的煤炭价格由于污染防控措施严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