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先后经历了2次大的构造运动,多期构造活动诱发的地震导致盆地内发育多种与地震活动有关的震积岩原地系统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这些构造赋存于海侵沉积序列内,垂向上具有一定的叠置关系,反映了地震作用的不同阶段对原始沉积序列的改造,其垂向震积序列自下而上可分为7段:A段为具有原生层理的滨岸砂岩,作为震积序列中的底部层段沉积于地震发生前的宁静期;B段为未固结砂质碎屑在后期强烈地震活动中发生液化形成的蛇曲状液化砂岩脉;C段为发生一系列液化卷曲变形的砂泥岩互层;D段为在地震活动衰减期快速堆积的沉积物因差异沉降形成的阶梯状微断层;E段为泥岩内的薄砂层在地震活动趋于停止时期发生拉伸或挤压变形形成以断续砂质条带为特征的缩胀构造;F段为在地震活动末期形成的由重力驱动的负载构造;G段为发育于地震活动停止期具显微细水平层理的浅海陆棚相泥质岩层。研究表明,地震活动有利于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地震作用形成的裂缝及液化砂岩脉能极大地提高储层的储集性能,对油气的运移也有积极影响,但同时地震活动对盖层的封堵性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加强对古地震记录的研究必将给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苏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36(4)
TN凹陷经历了侏罗纪至早白垩世裂谷盆地发育全过程,不整合面普遍发育。通过井震结合识别出不同级别不整合界面12个,以超覆不整合、截超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及褶皱不整合4种类型为主。研究不整合结构,明确了不整合界面的封闭或疏导作用,当不整合与构造、断层较好匹配时可形成有利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藏类型主要发育4种,分别为多层系叠加反向屋脊断块油藏、水下扇体的构造-岩性油藏、砂体尖灭油藏和潜山油藏。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分析了不同油藏类型的特点,明确了不同油藏在凹陷的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发育一期重要的不整合面,已在该不整合面中获得重要的油气勘探成果。采用不整合面法、地球物理方法、测井响应特征、洞穴砂泥质充填物的岩性和颜色特征以及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高精度地震储集体预测和评价成果,确认鹰山组大型岩溶不整合面在塔中斜坡区广泛分布,具有较好的成层性,且连通性较好,是有利的储集体。明确了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关键事件以及下奥陶统油气资源规模,重新认识了不整合面油气藏,进而形成了不整合面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新思路,拓展了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怀远运动不整合面是华北地台上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在对华北地台怀远运动表现形式与地质特征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大量的露头、岩心观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工作,对鄂尔多斯盆地怀远运动不整合面存在的证据、特征及其与储层和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取得了新认识。研究认为:①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深层存在由怀远运动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并可能发育大型喀斯特岩溶沟谷地貌体系;②该区域不整合面及相关沟谷地貌体系为上覆马家沟组中-下组合(马四段—马一段)沉积提供了古地貌背景,并控制了其沉积格局与有利储集相带展布,同时也控制下伏下奥陶统—寒武系—长城系白云岩化与风化壳储层发育;③该区域不整合面为不同来源天然气的区域性横向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是油气运移的“高速公路”,同时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其中不整合面附近的上、下层位有利于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与成藏,可能是继奥陶系顶面风化壳领域后又一勘探新领域,值得重视。目前对盆地内部怀远运动不整合面的认识还比较薄弱,建议加强三维地震勘探部署,以推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认识创新和勘探新发现。 相似文献
5.
怀远运动(加里东期Ⅰ-Ⅱ幕)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一次较大的构造活动,其影响仅次于加里东期(Ⅲ幕)—海西运动,存在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在古隆起附近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岩溶储层。怀远运动不整合面在乌审旗隆起东北侧表现为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与寒武系三山子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均为碳酸盐岩地层,但在测井电性、岩石矿物、元素以及同位素分析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三山子组为细晶白云岩,在测井响应上具有低伽马值、高电阻率的特征,发育不规则状溶蚀孔隙,是岩溶储层发育段。三山子组储层多属于相对高能的近隆浅滩、正常海水环境,白云化作用为浅埋藏期渗透回流白云岩化。马家沟组一段是怀远运动后的首套沉积地层,由于靠近乌审旗古陆,岩性复杂,呈现出膏-云-泥-砂混杂沉积的特征,沉积时虽然也属于海相环境,但其与三山子组沉积时相比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属于海侵早期靠近古陆的混积潮坪沉积环境,气候相对干旱,以海源碳酸盐沉积为主,又常有间歇性的陆源碎屑补给,白云岩则是准同生期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三山子组储层受相对高能原始相带以及怀远运动相关白云岩化作用和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储层多为白云岩化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叠加形成,分... 相似文献
6.
蜀南地区长兴组顶部岩溶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四川盆地二叠系和三叠系接触关系的认识长期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对钻井、岩心等资料的研究发现,蜀南地区长兴组钻进过程中出现大量钻具放空现象,岩心上见大量的溶沟、溶缝、溶洞及岩溶角砾。综合分析认为蜀南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并非连续沉积,其间存在沉积间断,长兴组古岩溶作用发育,形成了长兴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泸州古隆起的持续发展和二叠纪末期一次重大海退引起的长时期暴露溶蚀是蜀南地区长兴组古岩溶形成的关键。古岩溶对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具有较强的优化改造能力,古岩溶不整合面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优质通道,岩溶斜坡带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带。长兴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的发现为区内二叠系和三叠系非整合接触找到了直接证据,对今后蜀南地区乃至四川盆地长兴组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A turbidite fan in the Eocene upper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Enping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has been studied using seismic, logging and borehole data. The fan is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 progradation on the dip seismic profile and is mound-shaped or lenticular-shaped on the strike seismic profile. The study of the core and logging data from well EP17-3-1,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side of the turbidite fan, shows that this fan is a set of normal grading sand beds, interbedded within thick dark grey mudstones of semi-deep to deep lake deposits in the Wenchang Formation. The fan is interpreted as a sand/mud-rich turbidite fan that has an area of over 140 km2 and a maximum thickness of over 340 m. Combined with a study of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previous provenance analysis of the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 the main potential provenances for the turbidite fan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Panyu low-uplift and northern fault terrace zone. The Enping Sag is considered to be a half graben-like basin whose north side is faulted and whose south side is overlapped. Basement subsidence in the Eocene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boundary faults which dip relatively steeply on the north side, causing the subsidence center of the Enping Sag in this stage to be close to the north boundary faults. Sustained faults developed in the Enping Sag during the Eocene caused an increase of the relativ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uplift zone in the Enping Sag. Affected by the second episode of the Zhuqiong movement (39-36 Ma) in late Eocene, sediments which had accumulated on the Panyu low-uplift zone were triggered and moved toward the subsidence center of the Enping Sag and formed the turbidite fan. The second episode of the Zhuqiong mov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iggering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urbidite fan in the Wenchang Formation. Seismic attribute characterization shows that the low frequency energy is enhanced and high frequency energy is weakened when seismic waves propagate through the oil-bearing zone in this fan.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AVO) anomalies are observed in the seismic data and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is encountered. The turbidite fan in the Wenchang Formation has provi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sedimentary evolution in deep layers of the Enping Sag and pointed to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浅海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白云凹陷北坡钻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以及ODP相关资料进行的井震分析、地层对比和地震地层学解释表明,珠海组顶、底界面T6(距今23.8Ma)和T7(距今32.0Ma)为两次南海大规模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不整合界面,是沉积—构造—气候条件的转换面。珠海组沉积时期(渐新世晚期)白云凹陷为浅海陆架环境,发育一套几乎覆盖白云凹陷全区的大型浅水陆架三角洲砂泥互层沉积,与距今23.8Ma以来的半深水-深水的偏泥细粒沉积明显不同。同时,珠海组沉积时期古陆架坡折带自北向南迁移,穿越白云凹陷至南部隆起带附近,强烈推进的三角洲沉积表现出明显海退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响应。白云凹陷珠海组存在优良的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条件,这对白云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与莺琼盆地油气运聚特征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已有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东部与西部的油气运聚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总结前人对东、西部油气运聚规律的成果和认识,以东部的珠江口盆地与西部的莺-琼盆地为例,分析对比了东、西部油气运聚模式的差异性。东部表现为:油气垂向运移与侧向运移相互配合,动力为水动力及浮力,后期断层的活动性对油气运聚成藏起关键作用;西部表现为:底辟带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以及砂岩疏导层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主要驱动力为高压活动流体;流体底辟和后期断层的活动性分别对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起关键作用。通过油气运聚差异性的对比分析,结合南海北部陆缘的沉积特征以及构造运动背景分析,结论认为:这种差异性实质就是运聚过程中环境的差异,即东部为常压环境,西部为超压环境,形成原因是北部陆缘东部珠江口盆地受东沙运动影响,发育的一系列张扭性NW向断裂对超压层系起卸压作用,西部受东沙运动影响弱而容易形成超压环境。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恩平组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恩平组烃源岩是珠江口盆地的一套主力烃源岩。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方面揭示了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构造恩平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而氯仿沥青“A”含量相对较低;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少部分为腐殖一腐泥过渡的Ⅱ2型。成熟度分布差异性较大,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镜质体反射率为0.6%-1.6%;白云凹陷深凹处镜质体反射率大于3.0%,大约在距今27Ma开始生烃,在距今大约22Ma达到生油高峰,生烃时间明显早干凹陷边缘斜坡带。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恩平组烃源岩沉积时期为氧化环境,母质以陆生植物为主而且具有较高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11.
12.
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陵水组坡折带类型及层序地层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在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陵水组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识别出了断裂型和挠曲型两种坡折带类型,并阐述了各种坡折带的特点以及对沉积体系的控制和影响作用,同时相应建立了单断型箕状断陷式和断阶式两种层序地层样式。单断型箕状断陷式层序地层样式往往发育于具一条主控凹断裂的箕状凹陷中,按构造几何形态可分为凹陷边缘陡坡带、凹陷中心深陷带以及凹陷边缘缓坡带3个构造区带。断阶式层序地层样式主要是在一条主断裂的控制下、多条与主断裂走向平行的次级断裂共同作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层序地层几何样式。系统研究了各层序地层样式的分布,剖析了各层序地层样式内部沉积体系的展布。研究表明,各层序中的低位域砂体和高位域砂体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珠琼运动二幕的构造-沉积响应及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珠琼运动二幕是发生在珠江口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一次重大构造运动。通过对恩平凹陷的地震层序、沉积演化和断裂活动研究揭示,珠琼运动二幕的构造-沉积响应表现为文昌组与恩平组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盆地演化从断陷至断-拗阶段的变革、沉降中心迁移、新生EW走向断层和沉积体系整体转变等。结合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研究,珠琼运动二幕及同期构造作用不仅在珠江口盆地,而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均可追索,对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以及油气生-储-盖组合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共同特点是拗陷作用增强、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方向偏转并伴随右旋张扭作用,其形成与晚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恩平凹陷位于珠一坳陷西端,目前虽然有油气发现,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商业性突破。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出发,通过分析认为生烃洼陷控制了本区油气的平面分布,具有环洼分布、近源聚集的特征;由于断裂活动和烃源岩地层整体向南抬升,造成南部缓坡内带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本区发育了文昌组、恩平组上段和珠江组—韩江组3套储盖组合,并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最后,结合周围已钻井失利原因分析,指出了本区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恩平凹陷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南部缓坡构造带内带浅层和中央断裂构造带深层是恩平凹陷最有利、最具潜力的成藏区带。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断层封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珠江口盆地在南东—近南北向拉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北西、近东西和北东向3组断层,其中以正断层为主,正、反向正断层共存。断层两盘的毛管压力差与油气排替压力的关系决定了断层的封堵能力,不同性质的断层在流体运移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同一断层在不同时期对流体的控制作用也不同。对珠江口盆地断层的形成机制、发育特征、断面内部结构和应力状态进行了研究,对珠江口盆地断层封堵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封堵盘泥岩含量是断块构造封堵成藏的主要因素,同时断层的断距、起伏状态、走向、倾角、活动时间及次生后期断层均对断层的封堵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