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莱州湾凹陷是受郯庐断裂多期活动控制形成的富油气凹陷。断裂演化对凹陷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凹陷断陷期的快速沉降导致了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段和沙三中段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断裂沟通深部热源上涌,较高的地温梯度加快了烃源岩的成熟演化;断裂成为油气纵向运移的优势通道,控制了油气的纵向排放;后期强烈的断裂活动对早期油气藏具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
渤海南部海域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特征复杂。在近期勘探获得亿吨级油气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凹陷构造特征分析,揭示莱州湾凹陷同时具有断陷和走滑反转的双重构造特点;根据断裂活动特点和强度,将凹陷内断层划分为3类,它们分别对凹陷格局形成、沉积体系与输导系统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并将莱州湾凹陷演化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孔店组(Ek)至沙河街组三段(Es3)的早期断陷、沙河街组一、二段(Es1+2)至东营组(Ed)的中期走滑和晚期活化阶段(新近纪以来)。构造演化对凹陷内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种类型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凹陷沉积充填、沉降中心迁移以及烃源岩形成演化;另外,由于晚期强烈的构造和火山活动,对莱州湾凹陷的晚期成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垦利16油田为莱州湾凹陷高含硫油田,原油普遍具有混源现象,而原油混源程度及分布特征并不明确。针对以上问题,综合运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和饱和烃碳同位素法判识混源油,并对其混源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垦利16油田原油普遍具有混源特征,平面上原油混源程度基本相当,纵向上原油混源程度与地层层位具有相关性,其中,沙三上亚段咸化型原油混入比例最高,平均值为89%,而沙三下亚段咸化型原油混入比例最低,平均值为25%。垦利16油田混源油的发现,证实了莱州湾凹陷主洼沙四段咸化烃源岩的贡献,预示着主洼及南部斜坡带深层沙四段蕴含着巨大的勘探潜力;首次明确南洼生烃和供烃能力,进而有望打开南洼围区的勘探局面。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东营凹陷油气丰富,发育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两套有效烃源岩。根据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凹陷内各油田的石油来源。将东营凹陷已发现石油划分为沙三型、沙四型及混合型,认为:南斜坡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烃源岩,凹陷中部及北部油田的原油主要源于沙三段或为沙三段、沙四段的混源油;凹陷周边油田的原油大多数来源于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大致呈环状分布于凹陷边部;凹陷中部油田的原油以沙三型为主。各供油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油气环绕生油洼陷呈环带状分布。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凹陷的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莱州湾凹陷是在新生代裂谷基础上形成的凹陷,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时期走滑断层对沉积作用影响较小,主要以伸展断陷作用为主,沉积中心位于北部边界铲式大断层下降盘;沙一段和东营组沉积时期凹陷沉积中心沿走滑断层向东北迁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受走滑挤压作用的影响,该区表现为挤压反转,产生了盐拱和反转构造.走滑断层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分布影响较小,但对东营组烃源岩分布和沉积体系展布有较大的影响,对晚期成藏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BZ36构造沙河街组、东营组及BZ35构造东营组产出中-重质高硫原油,其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口凹陷其他构造所产原油有显著差别。通过姥/植比、伽马蜡烷、C24Te/C26TT、C2920S/(20S+20R)、C29ββ/(ββ+αα)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分析,认为上述2个构造所产高硫原油与紧邻黄河口凹陷东部的庙西凹陷高硫低熟原油具有亲缘性。庙西凹陷的高硫低熟原油由NE向SW方向充注,黄河口凹陷的低硫成熟原油则向相反方向充注,由于2个凹陷均有较强的生烃潜力,处于2个凹陷油气充注路径上的BZ36、BZ35构造聚集了来自黄河口凹陷与庙西凹陷烃源岩生成的原油。通过与同类型高硫原油的类比,初步认为该类型高硫低熟原油的母岩形成于干旱强还原及生物繁茂的盐湖。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通王地区中古生界油源主要来自于牛庄洼陷新生界Es4、Es3和Ek2烃源岩,新生界生成的油气在异常压力作用下通过断层、不整合和砂体输导体系向中古生界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运移。结合油源特征、生储盖组合及输导体系特征,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归纳为新生古储-复合运移模式,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不整合、断层和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徐昊清 《海洋石油》2016,36(2):32-36
以原油和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对潍北凹陷孔店组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和源-藏空间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孔二段烃源岩是潍北凹陷重要的油气来源,其中孔二上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品质最好,其次为孔二中烃源岩,它们在伽马蜡烷含量、姥植比和成熟度等指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已发现的孔一段、孔二上亚段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孔二上亚段烃源岩,孔二中亚段原油和孔三段原油来源于北部洼陷带孔二中亚段烃源岩,孔二下亚段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多为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郯庐走滑断裂的东支南段,受北东向走滑应力与南北向拉张构造应力共同控制。通过对“走滑-伸展”复合应力区的断裂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KL6A区块主要受伸展应力控制,继承性伸展控圈断层和走滑压扭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断背斜是最为有利圈闭类型,位于走滑主应力带的KL6B和KL6C区块在走滑增压段发育的背斜、断背斜圈闭保存条件最为优越。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压扭控圈、张扭控运”走滑断裂差异控藏认识,明确了走滑主断层张扭段为油气向斜坡区运移的主要通道,较好地解决了油气是否能通过主走滑断层向斜坡区供给问题,实现了斜坡区勘探突破。此外,还建立了“油源、断层、圈闭”三元控藏模式,认为已发现的油气藏可以作为油气运移中转站向更高层位的圈闭供给油气,该认识成功实现斜坡区勘探层系的转移,在原来认为运移条件差的东营组顶部圈闭发现油气富集块,获得较大勘探发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2)通过Pr/nC17-Ph/nC18图版、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C24TeT/C26TT)、C27/C29规则甾烷、奥利烷指数等参数判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的混源输入;(3)综合CIA,Sr/Ba,Pr/Ph,V/(V+Ni),U/Th值和伽马蜡烷指数等分析了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认为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体为淡水—微咸水,陆源输入较多,具有较高的初始生产力,沉积时期整体表现为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沙三下段—沙三上段沉积环境整体变化不大,古气候和古水体盐度基本保持不...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凹陷垦利11区盐构造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凹陷垦利11区首次在渤海海域揭示了盐湖沉积体系及盐相关构造。利用最新钻井资料,分析区域构造应力背景,结合地震反射特征,认为垦利11区盐构造处于盐枕发育阶段;盐层厚度北部大于南部。盐构造活动形成了垦利11区近源、短距离运移的成藏特征,围绕盐体的含盐热流体对油质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垦利11区发现的油气集中在盐上层,分析表明垦利11区盐下层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保存条件,是重要的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烃源岩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热解数据、碳氧同位素和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不同构造气候条件下低丰度湖相烃源岩的发育机理。岩石热解和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表明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丰度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区域构造-气候背景以及碳氧同位素和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建立了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的烃源岩发育模式。沉积于裂陷初始阶段的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其湖盆宽/深比小,气候干热,水体为咸水-半咸水,发育稳定的盐度分层。有机-无机碳同位素的负偏移与较低的Pr/Ph值反映了相对低的古生产力和较好的保存条件。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沉积于强烈裂陷阶段,湖盆宽/深大,气候温暖湿润,水体为淡水,上、下水体交换相对频繁,发育不稳定的温度分层,碳同位素正偏移以及C27/C29甾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增高和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释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外源油气在三合村洼陷内部聚集成藏的问题,利用流体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结合典型井埋藏史与边界断裂演化史分析,从油气成藏期与运移路径演化2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反映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均证实,三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早期、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沉积晚期油气成藏过程,早期油气主要源自渤南洼陷沙四上烃源岩,之后渤南洼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相继成熟供烃,构成了三合村洼陷完整的成藏序列。东营组成藏期,边界断层未能错开三角洲砂体,渤南油气可沿统一砂体直接向三合村运聚;晚期由断层、砂体及不整合构成的复合体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油气正是通过“早期统一砂体运移”和“断层—砂体—不整合复合运移”等方式向三合村洼陷内部及其南部斜坡运聚,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4.
利用GC-MS技术对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及热演化程度,对比了其与古近系烃源岩的差异。研究表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正构烷烃主峰碳数低、奇偶优势不明显,类异构烷烃呈弱植烷优势或姥鲛烷-植烷均势;萜烷类化合物以藿烷为主、三环萜烷含量较低、四环萜烷相对较多,升藿烷系列分布正常,γ-蜡烷含量较低;C27、C28和C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V"型分布,重排甾烷含量低,4α-甲基甾烷含量较高;芳烃中菲和三芴系列占优势,缺少联苯等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物,萘系列丰富及1,2,5-三甲基萘、1,2,5,6-四甲基萘丰度低,三芴中硫芴丰度高、氧芴低,芳香甾烷以三芳甾烷为主,缺失单芳甾烷。上述特征指示,下古生界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性浅海环境,源于菌藻类和浮游类低等生物,演化阶段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对比优选出了可以区分下古生界与古近系烃源岩的4个饱和烃和5个芳烃生标参数,为该区下古生界油藏的油源判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采用烃源岩评价、生烃热模拟实验和盆地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历史和强度,并探讨其成藏意义。结果表明:东濮凹陷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显微组成中富氢的壳质组、基质镜质体含量高(>10%),烃源岩具有较高生油潜力,成烃演化过程以多阶段性、生气带宽为特征;石炭系—二叠系在燕山期埋藏深度小,Ro在0.6%~0.8%,生气量较小,在喜马拉雅期呈差异化的热演化特征,凹陷西部至西斜坡地区生气强度整体较低,为(1~20)×108 m3/km2,东部深洼带烃源岩埋深大、演化程度高、生气量大,生气强度达(60~110)×108 m3/km2。已有勘探成果分析显示,生气强度大于40×108 m3/km2的区域才能形成天然气富集,前梨园洼陷带生气强度在(60~110)×108 m3/km2,具备形成原生煤成气藏和古生新储煤成气藏的有利条件,是下步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油气来源及其成藏过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目前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烃源岩分布于下石炭统和中、下侏罗统。下石炭统为Ⅱ型海相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以湖相的Ⅱ- 型扬叶组烃源岩为主,其次为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油气源对比表明,喀什凹陷的克拉托、杨叶等油苗主要源自中侏罗统杨叶组的湖相烃源岩,阿克1井天然气主要源自石炭系Ⅱ型烃源岩。成藏过程研究表明,阿克1井天然气主要聚集了石炭系烃源岩在R0值为1.5%-1.8%阶段生成的天然气,具有晚期阶段聚气的特征,这是造成阿克1井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的主要原因。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烃类在上新世早期形成油藏,在上新世晚期受到破坏形成地表油苗或油砂。图7参26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特稠油藏内部油品品质分布及成因在油藏的勘探评价和开发设计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岩石热解-地震多属性联合的方法建立油品品质判别模型,对渤海海域辽西凹陷陡坡带LX构造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的块状特稠油藏内部油品品质进行了三维空间刻画,结合流体包裹体资料恢复的古流体活动史和储层物性分析结果,对形成油品品质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内部油品品质在垂向上明化镇组油层顶部比底部差,馆陶组油层底部比顶部差;平面上在靠近构造高部位相对较差,在断层附近和油藏边界部位油品品质有所变好。整体上油品品质呈现出环带状分布的特征,这种分布特征与原油的“两期成藏和两次稠化”过程关系密切。早期东营组原油经历了成藏第一期和初次稠化过程;晚期东营组经历了初次稠化的油藏遭受破坏在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再次聚集成藏,并在储层物性越好的层段,由于进一步发生了更强的稠化作用,原油的油品品质也越差。在成藏第二期内,新生成的油品品质较好的原油沿断层和油藏边界充注,导致这些部位的油品品质相对变好,并最终形成现今油品品质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下第三系浅层东营组有丰富的油气藏,但对其认识还相对较薄弱。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并结合东营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演化资料,对东营组油藏的形成历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组原油密度大、黏度高、成熟度低,其母质来源以湖相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咸化度较高的强还原环境。文留地区东营组曾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东营组中后期(距今21~24 Ma);第二期发生在第四纪(距今1.75 Ma)之后。第一期为油藏主要形成期,原油来源于下部沙三段盐湖相烃源岩,为下生上储型油藏,埋深大于2 000 m的油藏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