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近年来发现的典型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分析,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新近系沙湾组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开展了研究和探讨。得出的结论为:①滩坝相砂体沉积、不整合横向运移通道与纵向断层运移通道组合构成的“阶梯式”输导体系和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②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斜坡带作为前陆盆地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的必经地带,具备高产、高效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在西段已获得重要发现,目前整体上认识程度较低,是准噶尔箍地潜在的油气勘探战略目标区域;(3)靠近生烃凹陷的古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路径,控制着油气藏的平面分布,为整个南缘前陆斜坡带的勘探提供了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基岩风化壳储层中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基岩储层裂缝分布规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区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常规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风化壳储层的岩石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岩风化壳储集空间的影响因素。东坪基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可分为侵入岩浆岩类和变质岩类两大类,储集空间类型为构造缝、溶蚀缝和溶蚀孔洞三种,属于裂缝-孔隙型基岩风化壳储层。结果表明:构造成因裂缝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强度、断层规模和性质、裂缝与断层之间的距离、裂缝与风化壳顶面的距离以及储层岩性等因素,构造强烈部位比非构造强烈部位的裂缝有效性好。溶蚀成因的裂缝、孔洞多发育在基岩风化壳的上段,古地貌高部位或斜坡带的位置,主要受到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破碎、蚀变和风化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如充填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勘探区侏罗系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在前人对全盆地或局部层序地层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针对盆地西北缘侏罗系构造地质特征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解剖和刻划,建立了车排子地区层序地层格架,并结合钻探井资料,划分了有利的构造区带,分析了勘探前景,指导了这一地区侏罗系的油气勘探,为盆地侏罗系各种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民屯凹陷沙三段是辽河油田重要的勘探层系,已累计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大民屯探明储量的50%,勘探程度极高,但沙三段区域储层砂体普遍发育,已发现油气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该区域具有较大的勘探空间。荣胜堡洼陷是大民屯凹陷最重要的生油洼陷,分析荣胜堡洼陷及其周边沙三段的油气藏类型及油气藏"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条件,结果表明,构造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明显,发育构造、岩性和构造-岩性油藏,油源主要来自Es34优质烃源岩,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良好,圈闭条件和输导条件是控制沙三段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以此为依据,在荣胜堡洼陷周边圈定了荣胜堡北胜29-胜31井区和荣胜堡下降盘两个勘探目标区,在建立精细的地层格架基础上,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工作,采用老井试油和新井部署相结合的勘探方法,有利地拓宽了大民屯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的油气产区之一,按其发育的构造位置及主要生烃层位的不同,大体可分为被动陆缘盆地、大陆裂谷盆地以及克拉通盆地。从澳大利亚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出发,以最新的油气储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该地区22个含油气盆地的地理位置、油气属性、发现年份、储层时代、储层岩性、埋藏深度、圈闭类型等参数进行分析,探讨澳大利亚各类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统计分析表明,澳大利亚油气分布的特点为:澳大利亚是一个富气的大陆,油气分布总体表现为"气多油少"的特征,其中西北大陆架油气最为富集,被动陆缘盆地的油气储量最高;油气田发现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中生界为其主力产层,储集岩性主要为砂岩,克拉通盆地内非常规能源丰富;油气产层埋深集中在2~4km,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克拉通盆地内的非常规天然气虽然开发程度还较低,但已证实资源丰富,随着世界天然气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勘探技术更加成熟,克拉通盆地非常规油气将会是未来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柴西与柴北缘地区凝析油气与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对比,得出凝析油烃源岩为高成熟的烃源岩,柴西地区凝析气的母质成熟度要高于柴北缘地区。综合烃源岩与凝析油气的地化指标、包裹体测定温度、方解石年龄测定等因素得出:柴西凝析油气来自深层或邻近凹陷下第三系成熟-高熟的湖相烃源岩,成藏不晚于N1时期;柴北缘凝析油气来自深层或邻近凹陷下侏罗系成熟-过熟含煤湖沼相烃源岩,形成于N1初-N21初,成藏于N21时期或之后。  相似文献   

7.
惠州凹陷是目前珠江口盆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通过对本区构造演化及层序地层格架下沉积相研究,证实了惠州25鼻状构造带是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位置,能够形成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本次通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将珠江组晚期-韩江组早期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本区处于凹陷缓坡高位区,主要以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为主,未见低位域沉积。该时期主要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物源来自西北部古珠江三角洲,海侵体系域三角洲退积砂体是本区最有可能形成岩性圈闭的沉积载体,受到大套海相泥岩包裹,自东向西部鼻状构造带上倾方向形成岩性尖灭。在落实岩性圈闭有利位置及有利层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属性特征,挑选出与储层岩性变化相关性最强的均方根振幅及波形分类两种敏感属性参数,建立地震属性与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的关系,落实砂体上倾尖灭点的位置,同时基于地震分辨率不足造成的实际砂体尖灭点与地震尖灭点的不同,建立正演地质模型,进行模拟,最终落实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8.
溱潼凹陷的帅垛-俞垛地区位于期凹陷的斜坡区,是溱潼凹陷产油的重要地区.准确地认识工区的断裂特征,能够落实圈闭的石油地质特征.以地震资料为依据,进行精细化解释,落实断层,归纳对应的断裂样式,为油气的勘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奥加登(Ogaden)盆地属于索马里盆地的次盆,截至2013年共钻井34口,其中油气发现井19口,油气显示4口,油气勘探成功率较低。明确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落实商业性油气勘探方向是投资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奥加登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基础上建立其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到奥加登盆地具有较高的油气勘探潜力。特别是Calub鞍部油气成藏条件优越,Calub鞍部为一继承性发育的正向构造单元,在中深层断裂背斜背景上,浅层形成了大型披覆背斜,存在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东西两侧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量较高,处于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为油气大规模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是探索中深层天然气和浅层凝析油藏的最佳场所。另外,盆地斜坡带(西部陡坡带和北部缓坡带)紧邻油气形成中心,处于油气集中运移的汇聚型供烃单元内,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也可以作为下步勘探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2009年2月17日,中国石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和示范工程协调会议传来消息,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1.
石油(天然气)与地层水是一对孪生姐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散失都是在地层水的环境里或是在地层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地层水运动是油气运移聚散的动力和载体,其化学成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油气赋存的环境与条件。地层水与油气在地质历史进程中的活动是相瓦依存、制约的因果关系。从水文地质观点和角度研究油气水的演化.剖析水一油相互作用的关系,掌握地层水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作用,同时利用地层水的某些离子特征和特征系数来反映油气的保存条件、地层的封闭程度、油气的运移规律。研究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的目的在于寻找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油气运聚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而后利用水化学的变化特征来寻找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因此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系的油田水文地质。也是寻找油气藏的一种方法,可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直接为生产服务。同时也是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的必备基础。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在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多套地层有规模性油气藏发现,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车2井区侏罗系地层分布在一个继承性古隆起上,侏罗系齐古组岩性变化快,发育多个薄互层砂体,从而形成多个岩性油气藏。侏罗系目的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砂体展布特征刻画不清,导致钻井成功率不高。车2井区齐古组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水体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井区东部;井区西部地层剥蚀严重,缺失齐古组地层。以车2井区的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钻井、测井及生产资料,通过波阻抗反演技术和均方根振幅属性的提取以及井震结合的方法,预测了该区储层薄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范围、厚度及物性变化等参数,确定了有利砂体的展布范围,摸清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分布规律。井区连井对比及单井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莱阳凹陷作为胶莱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属于典型的中生代残留盆地,由于新生代以来强烈的构造运动,盆地现构造形态异于原型盆地结构形态,可能经历了局部原生油藏的破坏和次生油藏的形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目前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凹陷内油气显示频繁,在野外地质调查、参数井钻探基础上,对其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识到研究区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该区油气勘探重点在于恢复盆地原型,明确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带。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沃尔索相律法恢复盆地边界,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地层剥蚀量,对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剖析。盆地的东部边界在朱吴、店集一带,野外地质研究证实该带发育边缘相的冲积扇沉积,盆地的西北部莱阳组各段与胶北隆起呈超覆沉积,而盆地的沉积中心位于姜疃、万第一带,山前店以及莱阳西大部分地区则发育半深湖到浅湖相沉积。山前店背斜带古油藏形成条件优越,其翼部保存条件较好,油气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惠州26-6潜山勘探的成功,表明珠江口盆地具备潜山勘探潜力。白云凹陷西南基底在中生代为陆源岩浆弧,与惠州26-6基岩潜山具备相似的构造背景,已钻井钻遇岩性以花岗岩为主,具备潜山发育的物质基础。通过岩性分析、构造演化史、断裂活动期次分析明确潜山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潜山岩性以脆性花岗岩为主,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具备构造裂缝发育及后期活化的条件。基岩潜山经历长时间风化暴露剥蚀,多期构造裂缝为风化淋滤提供了通道,具备形成风化型储层的发育条件。建立早期挤压褶皱裂缝、晚期伸展断裂诱导裂缝的裂缝发育模式,在地质模型指导下,通过3Dmove软件实现构造裂缝的离散建模,形成一套离散裂缝的预测技术。研究表明,目标区基底以断裂诱导缝为主,潜山内幕裂缝更为发育,发育褶皱和断层相关裂缝的复合裂缝体系,具备更好的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15.
莫桑比克B区块位于莫桑比克伊尼扬巴地区潘德(Pande)气田的西部。该区域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沉积发育,具有断裂相关的裂谷系统,主要为下赞比西地堑和内陆地堑系统(陆上)以及赞比西三角洲(海上)。独特的区域构造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沉积盆地,该盆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发育了多套膏盐岩。以莫桑比克B区块钻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并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莫桑比克B区块油气资源进行了推断性评价。利用莫桑比克盆地不同时期20口井的样品的氢、氧指数资料绘制了范氏图,重点辨识了烃源岩、干酪根类型和总有机碳含量(TOC)。分析结果表明:莫桑比克B区块烃源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平均TOC为0.5%;只有马普托地层和部分下玳瑁页岩地层含有可能提供烃源的沉积物;马普托地层在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环境中可能存在富集的有机质,具备一定的勘探开发潜力;该区块储集层分布范围较小,油气资源富集程度不高,若以常规方式开发,商业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6.
系统论成为水合物成藏研究的趋势,水合物的勘探活动证明,海域水合物的形成不仅受到温度、压力、水深等条件的影响,其产出状态和分布规律还受到气体组分、气体来源、沉积条件、流体运移条件等的控制。以布莱克海台作为主要研究区域,运用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的方法,通过对这一区域水合物稳定条件、气体组分和来源、有利沉积体特征和含气流体运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其水合物油气系统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布莱克海台区域温度和压力等条件非常适合水合物的形成,丰富的生物成因气体是水合物形成的主要气体来源,强烈的等深流沉积和区域背斜构造对水合物的形成相当有利,为水合物的赋存提供了潜在的储集类型和聚集空间等有利的沉积体系,盐底辟、断层等为含气流体的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利用水合物油气系统,有利于指导我国南海水合物勘探研究工作,以便最终解决南海水合物在哪里富集,以及规模成藏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金湖县淮河入江水道口的高邮湖底深处,喷出了优质原油,它产自于卞塘—闽桥断裂构造带阜宁组二段地层,这一地区处于金湖凹陷的有利构造部位。勘探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许多重要资料,初步认为这里是各类油藏兼有的复合含油气区。一个湖上油区的壮观景象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烃源岩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油气工业发展60年历经两次大飞跃: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实现了陆相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并建立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第二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实现了海相碳酸盐岩层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并形成了中国特色海相石油地质理论。这些成果基于从中元古界到新近系均有发育的丰厚烃源岩基础,其中新生界陆相烃源岩和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成了主要的石油储量,发现了大庆油田、渤海湾富油区和塔河等大油田;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构成了天然气储量主体,探明了苏里格、克拉2和普光等大气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油气勘探更呈现出"三海一陆"并进、石油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继上世纪60年代大庆和渤海湾油气大发现以后,全国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再次突破10×108t大关,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也以年均5000×108m3的速度增长。该成果的取得与优质烃源岩、多元生烃的认识及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理论的提出等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以及不断进步的钻探、物探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勘探技术密不可分。目前,我国烃源岩研究仍面临着找到了大油气田主力烃源岩尚未明确、深层油气生成及其保存机制尚不清楚和资源潜力预测仍存在不确定性等亟待解决的众多挑战,其未来发展必须借助于油气勘探稳定发展的良好时机,把握生烃成藏的核心问题和勘探开发实际需求,切实将成烃与成盆、成藏作为一个含油气系统来动态研究烃源岩问题。  相似文献   

19.
烃源岩生排烃理论研究与泥页岩油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泥页岩油气的研究与勘探,必然涉及到烃源岩生排烃理论.但目前的干酪根热降解晚期生烃学说,是在油页岩热解生成页岩油概念基础上的提升,其理论明显脱离石油地质演化过程的实际,以该学说为指导研制的盆地模拟方法计算的油气资源量,表示的是烃源岩总有机碳全部热解生成石油的总量,即所谓的生油(烃)潜量,不是实际的生油量.通常含油气盆地都经历了持续沉降、整体上升、全面萎缩三个明显不同的发育阶段,盆地每个发展阶段都与成烃成藏过程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成盆成烃成藏是一个相辅相成、统一的石油地质演化过程.在持续沉降阶段,主要烃源岩基本上实现了成烃过程;整体上升阶段是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时期,并导致油气运移;全面萎缩阶段继续成烃完善成藏,不仅使整体上升阶段形成的油气藏继续充注油气,而且形成新的油气藏.干酪根热降解生成的石油受烃源岩(泥质岩)的孔隙空间限制,即烃源岩生油是在有限空间中进行的.通过确定烃源岩孔隙体积及其含油度等可定量计算烃源岩的生油量;通过盆地整体上升前后的烃源岩孔隙体积的变小量等可定量计算烃源岩的排油量.利用自行研制的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开展了盆地持续沉降阶段烃源岩有限空间生烃模拟实验研究.要了解泥页岩油气的特征,必须从盆地的演化阶段及其与成烃成藏的密切关联入手.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中塔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其主力产层奥陶系埋藏深度达6000~7000m,在如此之深的地层中为何仍存在大量的液态石油?利用地热学方法,结合先进的盆地模拟技术来揭示这一特殊现象。在研究中,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了中上奥陶统底界主要地质时期(奥陶纪末、二叠纪末、白垩纪末以及现今)的温度。模拟结果显示,从奥陶纪末期开始至今,塔北坳陷满加尔凹陷一直是塔里木盆地温度最高的地区,最高温度超过400℃,西南坳陷的叶城凹陷与唐古孜巴斯凹陷等地区温度超过250℃,达到液态石油裂解生成天然气的温度条件,其他地区温度相对较低,在中央隆起的塔河油田中上奥陶统底界的温度不到250℃,因此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仍然存在丰富的液态石油资源。该研究可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地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