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2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开发的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PX)联产低碳烯烃技术,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采用自主开发的流化床专用催化剂,物化性能良好,可循环再生,满足工艺要求;在获得高选择性PX的同时联产低碳烯烃,产品方案灵活,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5月16—1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甲苯制对二甲苯联产烯烃流化床工艺科技成果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性能优异的甲醇甲苯制对二甲苯联产烯烃流化床专用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公开号CN1721378A 公开日2006.1.18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甲苯甲基化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的方法,该方法可以使用一种催化剂在高选择性生产对二甲苯的同时高选择性地联产乙烯和丙烯。该方法采用甲苯与甲基化试剂同时进料,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产物中对二甲苯在二甲苯异构体中的选择性可达到855wt%-95wt%,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1月29日,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中海石油惠州炼化分公司与中国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签约流化床甲苯、甲醇制芳烃联产低碳烯烃(TMTA)工业示范项目技术开发合作项目,标志着该技术成功迈向工业化应用。TMTA技术以甲苯、甲醇为原料,采用流化床反应工艺和专用催化剂生产芳烃并联产低碳烯烃。2012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实验室小试和技术支持的基础上,陕西煤化工技术工  相似文献   

5.
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工、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低碳烯烃的需求日渐攀升,供需矛盾也将日益突出。迄今为止,制取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的重要途径,仍然是通过石脑油、轻柴油(均来自石油)的催化裂化/裂解的反应过程,作为乙烯生产原料的石脑油、轻柴油等原料资源,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短缺局面。另外,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量已占加工总量的一半左右,以乙烯、丙烯为原料的聚烯烃产品仍将维持相当高的进口比例。因此,发展非石油资源来制备低碳烯烃的技术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我国  相似文献   

6.
<正>2010年6月26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DMTO-Ⅱ技术是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牵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试成果基础上,与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共同开发。在陕西省华县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甲  相似文献   

7.
针对华谊集团技术研究院在研的甲苯甲醇择型烷基化制对二甲苯固定床工艺,从技术经济角度讨论了两个问题:(1)固定床工艺是否应副产烯烃;(2)提高固定床工艺毛利润的有效措施。结果表明:固定床工艺副产烯烃虽有效提升了气体产物价值,但二甲苯、对二甲苯选择性下降显著,且低温精馏分离能耗增加明显,总体经济效益下降,因此固定床工艺不适合副产烯烃;为提高固定床工艺的毛利润,在保证催化剂活性的前提下,现有工艺存在最优的氢醇比和弛放率,同时可采用甲醇多段式进料以提高甲苯转化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甲苯和甲醇为原料通过流化床催化工艺选择性制备对二甲苯工艺,考察了催化剂粒度、催化剂积炭、温度、压力、水/甲苯比及甲苯质量空速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压力对转化率和选择性影响较小,在合适的粒度和催化剂积炭范围内,较佳的工艺条件为:500~520℃,水/甲苯质量比0.2,甲苯质量空速2~4 h~(-1)。在较佳的工艺条件下,甲苯单程转化率可以超过50%,甲醇单程转化率大于98%,对二甲苯的选择性大于85%。  相似文献   

9.
对2009年~2013年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领域中国专利进行了检索,分析研究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专利申请人、专利技术进展等情况,主要分析了ZSM-5分子筛催化剂和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MTO(甲醇制烯烃)和MTP(甲醇制丙烯)是两个重要的轻烯烃生产新工艺。总结用于MTP、MTO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ZSM-5和SAPO-34两种分子筛催化剂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对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领域中国专利进行了检索,研究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专利申请人、专利技术布局、专利法律状态等情况,重点分析了近年我国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专利技术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0)技术”工业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50t/d甲醇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工业试验项目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13.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我国第一条非石油资源生产低碳烯烃的煤化工新路线。在甲醇制低碳烯烃(MTO)方面构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甲醇转化率100%,乙烯和丙烯选择性大于90%。目前,由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公司、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联合承建工业化试验装置,该装置设计规模为2400kt/a甲醇和800kt/a烯烃,预计2005年7月建成投产。  相似文献   

14.
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的制备与改性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张飞  姜健准  张明森  杨元一 《石油化工》2006,35(10):919-923
合成了ZSM-5分子筛,对其进行改性制备了HZSM-5和Ca/HZSM-5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吡啶-程序升温脱附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氮气为载气,在常压、500℃的反应条件下,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HZSM-5和Ca/HZSM-5催化剂对甲醇制低碳烯烃反应的催化性能。表征结果显示,Ca/HZSM-5与HZSM-5催化剂相比,酸强度降低,B酸中心数量减少,L酸中心数量增加;评价结果显示,Ca改性后Ca/HZSM-5催化剂的稳定性与转化产物中低碳烯烃的总选择性均显著提高,丙烯选择性由Ca改性前的30%提高到40%。结合催化剂的表征与评价结果,探讨了催化剂酸强度及其分布与催化剂稳定性和甲醇转化产物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技术研究院工程中心自主开发的"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新技术"和"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在北京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新技术"是在已开发成功的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PX)联产低碳烯烃流化床技术(一代技术)基础上开发的新技术,2013年该技术的催化剂研发工作正式开展,2015年进行了该技术的中试开发,4—10月累计完成了1 128h的中试试验运行,期间进行了72h的考核标定,结果表明:在甲苯和甲醇平均进料  相似文献   

16.
17.
顾道斌 《石化技术》2012,19(4):39-45
以煤或天然气经甲醇制低碳烯烃工艺是缓解石油资源紧张的有效方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综述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工业化应用情况,对甲醇制烯烃、甲醇制丙烯这两种工艺技术进行了比较。介绍了ZSM-5,SAPO-34等相关催化剂的改性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对我国发展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经甲醇生产低碳烯烃的项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不同催化剂上甲醇制低碳烯烃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脉冲微反-色谱在线分析装置,考察了GOR-Ⅱ、RGD、β沸石、SAPO-34和ZRP-55种不同催化剂对甲醇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孔径、B酸酸性适度弱的催化剂可以抑制氢转移反应、聚合和芳构化反应的进行,获得较好的低碳烯烃选择性。同时对SAPO-34催化剂,研究了反应温度、甲醇水溶液浓度对甲醇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抑制氢转移反应和促进大分子产物的裂化反应,但同时会使甲烷选择性增加过快,低碳烯烃选择性先增后降,在450℃时达到最大值;原料中水的加入抑制了氢转移反应、聚合和芳构化反应,同时对甲烷的生成也起到了抑制作用,随着甲醇浓度的降低,低碳烯烃选择性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化工》2006,31(4):52-52
由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中石化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合作完成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0)工业化试验装置,新近通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的现场考核。该装置于2005年4月开工建设,2005年12月正式建成,2006年2月20日一次投料试车成功,至6月20日累计运行约1100h。考核组专家认为:该工业化试验装置运行平稳、安全可靠,技术指标先进,甲醇转化率〉99%,乙烯加丙烯选择性〉78%,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万吨级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的工业化试验装置。  相似文献   

20.
甲醇制烯烃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