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南海北康盆地钻井、测井及区域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扩张及南沙地块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了该盆地新生代重要不整合界面特征、盆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4个重要不整合面,分别为裂开不整合、破裂不整合、碰撞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据此将盆地新生代演化划分为断拗、转换及拗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拗期可分为2幕,断拗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前,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断拗I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期,三角洲规模减小,碳酸盐岩台地开始发育。转换期盆地继承早期沉积环境,为盆内提供物源。拗陷期盆地进入深水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海底扇-水道-块体搬运-深水披覆泥的沉积组合。断拗期发育的三角洲-滨浅海砂岩是盆地最有利的储集体,应沿着盆缘及盆内大型隆起两侧寻找砂体;断拗晚期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储集体是盆地重要的勘探目标,应沿着构造古隆起方向在盆地中部及南部边缘寻找;而拗陷期的深水重力流砂体是盆地潜在的勘探目标,应在盆地西部垂直于陆坡方向向下寻找。  相似文献   

2.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特征等标志将川西前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以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岩相的变化细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以扇三角洲、深切谷(辫状河)沉积为特征;湖侵体系域以广泛分布的湖相沉积为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进积式三角洲。在建立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区带岩性圈闭的特征及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冲断带-前渊带为陡坡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利的岩性圈闭为LST时期的辫状河下切谷和TST-HST时期的浊积扇岩性圈闭;斜坡带-隆起带为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是寻找不整合遮挡、透镜状砂岩圈闭和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的理想目标区。  相似文献   

3.
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沙海域丰富的地球物理资料和调查结果 ,对南沙海域各盆地区域不整合面及与之对应的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探讨 ,认为自中生代末期以来本区发生过 4次重要的构造运动 :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南海运动和南沙运动 ,它们对南沙海域盆地的形成、沉积和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礼乐运动和西卫运动主要表现为拉张性质 ,礼乐运动造成盆地初始裂离、断陷 ,西卫运动使盆地断陷、断拗加剧 ;南海运动使盆地由断拗逐渐转化为拗陷 ;南沙运动主要表现为挤压性质 ,该时期所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前陆盆地演化早期伴生的边缘隆以在前陆盆地沉积基底上的不整合记录下来,前隆不整合代表了一典型的巨层序界面。前陆挠曲正演模拟表明,在前陆盆地发育早期,受前隆侵蚀切割的不整合的几何形态为:内部整合带,即侵蚀深度迅速增加带,以及外部稳定状态的地层缺失带。  相似文献   

5.
以南海北康盆地钻井、测井及区域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扩张及南沙地块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了该盆地新生代重要不整合界面特征、盆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4个重要不整合面,分别为裂开不整合、破裂不整合、碰撞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据此将盆地新生代演化划分为断拗、转换及拗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拗期可分为2幕,断拗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前,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断拗I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期,三角洲规模减小,碳酸盐岩台地开始发育。转换期盆地继承早期沉积环境,为盆内提供物源。拗陷期盆地进入深水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海底扇-水道-块体搬运-深水披覆泥的沉积组合。断拗期发育的三角洲-滨浅海砂岩是盆地最有利的储集体,应沿着盆缘及盆内大型隆起两侧寻找砂体;断拗晚期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储集体是盆地重要的勘探目标,应沿着构造古隆起方向在盆地中部及南部边缘寻找;而拗陷期的深水重力流砂体是盆地潜在的勘探目标,应在盆地西部垂直于陆坡方向向下寻找。  相似文献   

6.
银额盆地是国内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大型盆地之一,对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结果的不同,导致盆地现今结构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勘探方向认识。通过已钻井解剖、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盆地构造变形分析,厘清地层时代归属问题,明确盆地深层现今结构特征和盆地类型,指出盆地油气勘探部署方向。研究认为,银额盆地中生界与前中生界不整合特征明显,表现为连续的较强能量的地震同相轴;前期认为不整合面之下呈水平连续地震反射特征的石炭系—二叠系实为多次波成像,认为石炭系—二叠系在中生界覆盖之下呈水平分布是不合理的;不整合面之上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主体白垩系各层段反射特征清晰;不整合之下前中生界(主体为石炭系—二叠系)表现为一系列冲断构造、复式褶皱,地震成像不连续,与地层产状有关,信噪比低。总体来看,银额盆地是发育在海西期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前中生界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冲断构造,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白垩系,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复杂盆地或盆地复杂区。  相似文献   

7.
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生物礁的识别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琼东南盆地南部地区在新近纪中新世梅山组沉积时期具有适合生物礁发育的古地理条件。近来在该区域采集的地震资料发现在梅山组地层存在典型的丘状反射,主要分布在古隆起上,底平顶凸,顶底界面清晰,反射能量强,内部具前积或杂乱反射,两翼见上超,顶部为披覆沉积,波阻抗值为(8~10)×106kg/(m2·s),目前初步研究认为该套地层为生物礁建造。文章还从区域沉积背景、丘状体发育部位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对生物礁和泥构造两类地震反射异常体加以分析和对比,排除梅山组发育泥底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以北康盆地为例,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区域性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在厘清区域构造事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发育特征,提出了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地层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各层序界面在地震上可见明显的削截或上超反射特征,钻测井上...  相似文献   

9.
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南沙海域丰富的地球物理资料和调查结果。对南沙海域各盆地区域不整合面及与之对应的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自中生代末期以来本区发生过4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南海运动和南沙运动,它们对南沙海域盆地的形成,沉积和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礼乐运动和西卫运动主要表现为拉张性质,礼乐运动造成盆地初始裂离,断陷,西卫运动使盆地断陷,断拗加剧;南海运动使盆地由断拗逐渐转化为拗陷;南沙运动主要表现为挤压性质,该时期所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小龙湾地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河台油气田东南侧,属于翘倾断块复式油气聚集带。在对该区构造演化史、沉积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成藏模式。分析认为,受烃源条件、圈闭条件的控制,在该区内不同部位发育了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圈闭、不整合面圈闭、古潜山圈闭、披覆背斜圈闭等。据此,分别对翘倾断块低部位的上倾方向、下倾方向,以及翘倾高部位进行了储层预测。今后的勘探重点应放在Es3构造—岩性圈闭和Es1岩性尖灭圈闭上,并兼顾对古潜山和披覆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含气区地震反射资料的描述,阐述了该区第四系含气地层的“地震异常反射特征:,并通过异常反射与探明气藏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和异常幅度与含气丰度一致性的对比分析,对地震剖面上各种不同级别的异常反射赋予了明确的地质意义,同时,根据波动反射理论,结合该区第四系沉积疏松,埋藏浅的特殊地质条件,对该区第四系含气地震异常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明确指出;沉积疏松,整体低速的地质背景,正是形成该区第四系特殊”含气地震异常“的特殊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The shallow shelf of the Laptev Sea offshore NE Siberia is characterized by a number of rift basins more than 10 km deep. These basins are filled with sedimentary rocks of predominantly Cenozoic age and are likely sites for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ne objective of the BGR97 Arctic cruise to the Laptev Sea was to explore for near-surface indications of petroleum, and for this purpose water samples and near-surface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or geochemical analysis. Gaseous hydrocarbons adsorbed in near-surface sediments include thermally-generated gas which has probably migrated upwards from deeper sedimentary strata. The hydrocarbons'compositions together with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indicate an origin from a marine source rock at a maturity of between 0.9 and 1.3% vitrinite reflectance. On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s, zones of poor reflectivity were observed locally, also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scending gas. These geophysical indications for gas occur most frequentl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Laptev Sea; here, seepages of thermogenic methane were detected in the sea water at two locations. Refraction seismic and multichannel data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sub-sea permafrost down to a depth of 500m, which probably prevents gas from escaping into the water column in most areas. The greater water depths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shelf may have preven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permafrost layer, allowing the upward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s to occur.  相似文献   

13.
为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沉积层的进一步研究要求,开展了立体震源的海洋宽线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结果表明,成果资料品质较好,主要体现在资料低频信息增加,深层反射波组特征明显、资料信噪比提高、横向连续性向好。海上立体震源宽线地震是提高中深层地震资料质量较为经济、实用、有效的技术,较好提高了东海南部中生界地层中地震叠前偏移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卡3区块二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塔里木盆地卡3区块处于沙漠腹地,地表为复合型沙垄和沙山,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资料品质不高,波组连续性差,分辨率和信噪比低。为获取品质良好的地震资料,在该区进行了高密度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开展了表层结构调查、干扰波调查、激发和接收因素试验等工作,采取抽炮、抽道方式,得到了不同覆盖次数的剖面。用高密度采集技术获得的剖面,浅、中、深层反射波组齐全,奥陶系内幕反射资料信启、丰富,断层断点位置清楚,构造及低幅度隆起特征明显,反映了工区的地质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T33地震反射标志层是高邮凹陷阜宁组主要勘探目的层系阜一段与阜二段的地质分界面,是描述阜一段构造圈闭的重要地震标准层,反射波组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强相位。许庄地区的钻探实践证实该地区T33地震波组特征发生了改变。结合地质认识,利用正演模拟技术开展了高邮凹陷瓦庄及许庄地区T33波组特征研究,明确了许庄T33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形成机理,建立了许庄地区地层岩性组合特征与地震反射特征的对应关系,为构造解释和圈闭描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二叠系发育大规模火山活动,为准确了解厚层火山岩对下伏地层地震成像的影响,在实际钻测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寒武系—白垩系简化地质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弹性波波动方程,开展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真实还原地震成像过程,明确二叠系火成岩体对下伏地层地震成像的影响,以期对哈拉哈塘地区古生界油气勘探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结果表明:高速、高密度的二叠系英安岩对下伏地层地震成像有屏蔽作用,下伏地层反射波振幅强度相对于覆盖区外围明显减弱;由于岩性的横向突变,致使其下伏地层的地震成像形态发生明显变形及构造异常,而并非断裂带或火山通道的地震响应;杂乱反射带及火成岩下伏区域奥陶系大型缝洞集合体波场复杂,成像速度较难准确求取,存在偏移假象,“串珠状”地震反射难以收敛。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在南沙中部海域所采集的大量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资料 ,对南薇西、南薇东和永暑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及地震层序划分 ,对其反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并对各地震层序的地质时代进行了探讨。在进行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进行了分析 ,这为研究该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储盖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落实古地貌形态、研究古地貌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提出一种利用双界面地震层拉平技术恢复生烃关键期的古地貌的新方法,主要步骤有:①判断地震层拉平技术的适用性,确定生烃关键期和填平补齐结束期对应的地震拉平层位;②先拉平生烃关键期对应的地震反射层位,去除后期构造变形对古地貌形态的影响,计算拉平层至古地貌填平补齐结束期对应的层位之间的地层厚度;③再拉平填平补齐结束期对应的地震反射层位,恢复该时期的古地貌形态,计算该拉平层与不整合面(古地貌)之间的地层厚度;④将以上两次计算的地层厚度值相加,即为生烃关键期时的古地貌形态。应用该方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部前侏罗纪的古地貌形态,提高了古地貌恢复的精度;同时,指明了该区侏罗系成藏规律,即古地貌填平补齐结束期层位相对宽缓的构造形态控制了石油运移的方向,古地貌的局部隆起是石油成藏的有利部位。该方法将对类似区古地貌研究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薄层生物碎屑灰岩的地震属性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震反射的薄层干涉限制了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识别薄互层地层的能力,而地震属性隐含了地下介质三维非均质性分布信息,为此,探讨了通过地震属性的统计特性检测薄储层的能力。在黄骅坳陷某区,提取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段(沙一下段)20ms时窗内的平均振幅和主频属性,统计分析了这2个属性异常与钻井岩性的对应关系;对多口钻井沙一下段各类岩石的声波时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地震属性异常分布与井点岩性及其厚度的关系,得到在40-50Hz的地震主频下高速的生物碎屑灰岩和部分砂岩对属性特征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地震属性检测的研究表明,岩石物理参数分析是确定地震属性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