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阐述建设综合管廊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意义;简述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管廊建设历程;对比分析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以珠海横琴新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例)在法律法规、创新管理方法及监督管理模式三个方面的不同。结果表明:(1)大陆地区综合管廊建设起步晚、发展慢。(2)大陆地区管廊建设和立法工作尚处于探索期,可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完善管廊建设法规体系。(3)大陆地区应明确管廊管理费用分摊规定,拓宽投融资模式。(4)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统一管理、分工协作、衔接有序的综合管廊监督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综合管廊的建设及运营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由政府和各管线单位承担,合理的综合管廊经费分摊模式有助于综合管廊的推进与发展,通过分析我国台湾地区完善的综合管廊经费分摊法规中关于建设经费和运营维护费分摊的规定,了解我国大陆地区经费分摊相关法规中欠缺的部分,并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经验,为我国推动大陆地区综合管廊建设提出了确定合理的经费分摊模式、完善法律法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泰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基于泰州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现状,分析研究安全运维管理存在的风险因素,确定综合管廊安全运维必须考虑的关键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关键风险因素的建议,以期建立泰州市城市综合管廊安全运维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提高其安全性、智能性、精确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综合管廊运维涉及专业较多,运维信息量浩大且数据格式繁杂,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运维部门的需求。新形势下,通过BIM技术实现综合管廊运维信息化管理成为一种趋势。本文立足厦门市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现状,分析基于BIM综合管廊运维信息需求,研究运维信息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收集与传递过程。以厦门市综合管廊管理平台为例,验证BIM模型信息在综合管廊运维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传统管线布置的优势在于后期的检修维护与管理,这对地下管廊后期运维的要求比较高。GIS技术作为运维管理平台的核心技术,对城市地下管廊运营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以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平台为例,论述了管廊的GIS建模、GIS数据库参数确立,并详述了基于GIS技术的管廊运维平台搭建,展现了管廊的GIS技术综合应用,为GIS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6.
邱阳  孟君  方益柯  程瑜 《市政技术》2020,(3):225-227
基于设计开发的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结合杭州大江东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建设的实例经验,将GIS+BIM+VR的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的运维管理工作中,提出了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新思路,为其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并针对GIS+BIM+VR技术、特点及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工作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综合管廊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地下管网问题,近几年对综合管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国内外针对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运维管理技术体系。为此在广泛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综合管廊智能化运维管理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介绍了可视化运维管理、智能监控以及运维管理平台等相关技术的运用及研发现状,进而分析了相关技术的运用、研究方向。在关键技术综述的基础上,还对综合管廊智能化运维管理面临的数据及技术标准、统一管理平台以及安全管理等技术挑战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指出智能化运维管理模式对综合管廊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如何发展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模式,综合利用好城市综合管廊,发挥综合管廊保障民生城市生命线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日本运维模式的探讨和国内管廊运维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综合管廊运维管理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管廊安全、科学、高效、稳定的运维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解决综合管廊在运维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综合管廊运维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构建由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安全管理内容(包括安全保护管理、作业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出入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和安全管理考核组成的综合管廊运维安全管理体系,提出综合管廊安全运维的长效机制建议,为综合管廊运维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基础上,通过优化城市综合管廊网络架构与数据采集周期,并结合综合管廊BIM数据、GIS数据、管廊环境数据、管廊设备状态数据、管廊设备能效数据进行基于时序化特征的数据深度融合与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以提升综合管廊运维的智慧化建设,降低管廊故障率与运维成本。  相似文献   

11.
对都市空间界定的四要素(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流量要素和引力要素)进行了具体量化分析。用经济势能及交通权数来确定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以1 h作为时间要素来衡量距离,以公路旅客运输量作为流量要素来描述流量分布情况,以经济联系强度作为引力要素来确定中心城市的绝对影响区。通过对4个要素的综合,确定了都市圈圈域半径和圈层结构的界定方法,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成都都市圈的圈域半径和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2.
海之气质     
李鹤 《建筑知识》2008,28(2):28-31
chokkura广场夕阳的光晕有节奏地撞击着略带波纹的墙壁,透射进的阳光星光斑斑地洒落在室内的地面,使人暂时忘记了自己其实是置身室内。伸手触摸墙面,粗糙的质感很难让人联想到"通透"一词。而富有质感的建筑本身,整齐罗列着V字形的石材,又像是海洋中的波浪冲击着人们的视线,甚至从墙面缝隙中透射出的阳光也似乎可以用"波光粼粼"来形容。这个  相似文献   

13.
沈阳故宫是地地道道按满人的意图建造,反映其民族特色的建筑群。沈阳故宫的雕刻一方面表现出满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汉、蒙、藏族雕刻的形式和技法,构成清早期雕刻的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生动而有几分原始,粗犷而有几分浓烈的艺术风格。本丈从沈阳故宫建筑的柱础、通气孔、栏杆栏板上的雕刻来论述沈阳故宫雕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宗晓萌  汪永平 《华中建筑》2011,29(6):148-150
西藏窑洞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根据笔者对阿里窑洞的调研发现,用于居住的窑洞和用于修行的窑洞数量最为众多,并且是阿里窑洞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该论文主要阐述和比较这两种窑洞在形式上的相似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正>城市中原有一个复杂而结构松散的区域,现正被改造为一个更具魅力的城市空间,配有各种人性化功能和区域。项目的宗旨是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功能(目前几乎只有汽车站和火车站)。具体来说,城市当前的公共、私人和商业区域与公交站和火车站的高架部分交汇,项目将建造在这些区域的大型基础设施之上,其中包括公共广场和城市空间等,并提供运动与休闲、办公与购物、酒店住宿与居家的区域,打造一个崭新面貌的"城中城"。  相似文献   

16.
全长约为1690km的建设规模,"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建设工期,与城市轨道同样重要的建设地位,甚至有着温家宝总理的体验称赞和网友市民的关注热议,这些关键词一次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目前正在广东如火如荼进行的绿道建设。这一项目的推出有着怎样的背景?它会遇到什么难题?积累了哪些经验?它的实施将为我们的城市和城际生态保护、城乡未来协调发展提供如何的实践范本?本期《观点》栏目策划组织了绿道主题的讨论,约请到长期关注和亲身参与绿道建设的学者、设计师和政府官员,他们将以自己的直接感观和专业素养,回答这一连串的问号。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8)
本论文主要针对现在日益增长的多媒体信息检索需求,以及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基于区域的图像检索算法的局限性,深入地探讨了基于区域的图像检索的通用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着重于新的图像特征描述方法,相似度检测、特征提取与快速检索算法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区域的图像检索通用模型,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陶石  卢海滨 《规划师》2002,18(11):83-86
“山地城市学”在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内的提出,引起了众多学科领域的关注,但是由于受到原有学科思维模式的限制,使得“山地城市学”中各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各自为政,成果很难相互交流、借鉴。作者试图打破中国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的“山地——平原”二元界定模式,建立一个八极划分体系,以解决上述矛盾。  相似文献   

19.
山地住宅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收紧,耕地的严格控制,以及城市交通的发展,房地产的开发已向城市郊区的荒山坡地发展。以下结合工程实例阐述"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是山地住宅设计的基本原则,规划应尽可能保留山地原貌,巧妙利用地形,减少人工开挖。单体设计就避免简单的重复,强调与环境的结合,建筑之间应互为景观,彼此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最终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Visual aids in the form of graphs and charts are often used in analysis and design procedures. Commonly, a graph is divided into regions of comm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 a soil classification scheme in which a set of properties are located on a chart and the soil classification is given. Although these aids are useful in hand calculations,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se charts into a computer code. A general technique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which can simplify both implementation and the regional coordinate analysis by the use of an area coordinate method. An example and a short Fortran code are also included to show how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