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阻垢剂协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睿  沈自求  丁洁 《石油化工》1999,28(9):615-617,631
采用动态热阻法,通过对比几种阻垢剂在复合前后阻垢性能的变化, 对协同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结合传热面的成垢机制,提出了有机膦酸与聚羧酸( 盐) 之间的协同效应源于复合剂能同时抑制晶体生长及颗粒沉积这两个结垢子过程;聚合磷酸盐与有机膦酸的作用行为相似,这是两者之间缺乏协同效应的主要原因;聚羧酸( 盐) 与聚合磷酸盐复配后的增效作用不大,这很可能与聚合磷酸盐的水解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在现代营销理念基础上的经营业务实践,正推动着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协同发展,使之适应营销环节流程再造和市场划分。  相似文献   

3.
海霞  刘真 《石油化工应用》2012,31(10):95-97
通过评价阻垢剂阻垢性能,优选出适合复配的阻垢剂单剂进行复配,进而验证复配的协同效应,即影响阻垢率的主要因素:加药浓度、温度、pH值,并与单剂作以比较。  相似文献   

4.
一些破乳剂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邦乾  赵作滋 《油田化学》1993,10(2):144-149
针对长庆油田的原油,研究了破乳剂的协同效应。复配破乳剂比单一破乳剂有更好的破乳效果,可以提高破乳效率和破乳速度。用二种或多种破乳剂处理长庆原油,在40℃下40分钟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净化油和清净的污水,而且不产生中间乳化层。讨论了破乳剂用量、破乳温度、时间等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加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改善破乳剂的破乳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油田企业而言,运作起来十分复杂的专项服务意味着高额的成本,并由此抬高了企业的成本底线——甚至占到了油田企业总支出的三分之二。多数油田企业通常将物探、钻井、井下作业、采油设施维护等工作外包给指定的专业服务合同企业.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专业的技术支持。但是,与这些服务合作伙伴共同工作,需要很密切的配合与高效率的沟通,而在国内,这种合作沟通的方式却依然传袭着过去的模式,没有引进什么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石油自1995年成立财务公司开始,加速进军金融业。以2009年4月成立昆仑银行为标志,中国石油的金融业务资质涵盖了银行、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板块,加上中油财务公司、中油资产公司等,成功取得了金融业全牌照,"昆仑系"金融板块已经成型。而中国石油与昆仑银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石油金融之路。(一)昆仑银行继承了油气企业成熟的管理经验,同时积极参照同业,实施了后台集约化管理等金融  相似文献   

7.
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在战略管理的支配下,企业内部实现整体性协调后,由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功能耦合而成的企业整体性功能,它远远超出企业各部门的功能之和。  相似文献   

8.
在原油乳化液的破乳实验中,应用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将两种单剂以适当比例复配,或在一主剂中加入少量助剂,对提高破乳脱水效率,改善解离水的水色,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公司的管理成本会不断攀升。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公司内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公司与外部合作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文章对市场协同效应理论的含义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用协同效应理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山梨醇和磷酸为原料合成山梨醇磷酸酯缓蚀剂,研究了葡萄糖酸锌(ZnGL)与山梨醇磷酸酯(SPA)的协同效应,并加入钼酸钠和聚天冬氨酸(PASP)提升缓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SPA为主剂,ZnGL、钼酸钠、PASP为助剂复配得到四元复合缓蚀剂ZGPSM,在60℃模拟矿化水中的缓蚀率达到89.4%,与单独使用SPA相比,缓蚀性能更好,表明四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ZGPSM在碳钢表面形成多种保护膜,为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地面工程设计中 ,防腐蚀措施的选择是与选材中所采取的腐蚀控制措施及其抗蚀性能互为补充的。防腐蚀措施的选择应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 ,即应按设备、装置整体来选择 ,而不是按单独的组合零部件或单体来考虑。例如 ,油田注水系统不应只考虑油管或套管的防腐蚀问题 ,而是应该把地面集输管线、泵站、储罐、水源等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大量实践证明 ,采用廉价的局部的防腐蚀措施是很不经济的。油田经常使用的防腐蚀措施有三大类 :①使设备、装置与介质隔开 ;②电化学保护 ;③改善环境。这些措施应该联合使用 ,联合使用往往具有最好的防腐…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油泥和木屑共气化处理工艺,以CO2为气化剂,利用热重分析系统考察木屑、油泥及其共混物的气化特性,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共气化的协同效应。利用螺旋气化反应装置对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进行气化实验,分析对比气化实验三相产物产率的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研究发现:木屑的气化性能优于油泥,混合物中木屑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油泥的气化性能和气化反应活性,油泥含量的增多可增强木屑的气化反应;混合物气化反应的质量损失速率实验值曲线在挥发分析出和气化阶段均低于计算值曲线;混合物气化反应的气相产率随混合物中木屑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油泥/木屑质量比为6/4的共混物气体产率可达48.48%,且实验值比理论计算值高20.05%。研究表明,木屑与油泥共气化反应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炼油厂冷换设备各单项防腐技术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涂料-阴极保护、化学镀-阴极保护、缓蚀剂-涂料、缓蚀剂-化学镀、缓蚀剂-耐蚀金属材料、缓蚀剂-阴极保护、冷却水系统缓蚀剂之间共7项冷换设备防腐技术协同效应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炼油厂冷换设备防腐技术协同应用后,无论是技术指标还是经济性,都可以获得几十、甚至上百倍的提高,协同效应产生的是“1+1>2”的效果。随后又进行了2项工业试验,同样获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聚合醇与有机盐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有机盐对不同分子量聚合醇的浊点、抑制性和润滑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有机盐的增加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聚合醇的浊点,而且复配的聚合醇受有机盐的影响较大;有机盐能够增强聚合醇的抑制性,存在一种协同效应,而且有机盐和不同配比的复合聚合醇复配后的抑制效果不同;在浊点以下,有机盐对聚合醇的润滑性影响较小。建议在现场使用聚合醇有机盐钻井液时,应根据井底温度和有机盐加量的不同,选择聚合醇的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16.
石油羧酸盐对磺酸盐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羧酸盐和多种烷基苯磺酸盐均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复配体系产生超低界面张力的表活剂浓度及碱范围比仅用烷基苯磺酸盐的体系大为拓宽.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复配体系可以较快地达到初始超低界面张力,对驱油有利;石油羧酸盐和烷基笨磺酸盐复配体系可在弱碱或无碱条件下和大庆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由于石油羧酸盐价廉且原料易得,复配体系中石油羧酸盐商品占主要重量分数,因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阻垢剂协同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阻垢法研究了HEDP、HPMA与AMPS单组分的阻垢性能以及复配后的阻垢协同效应。通过六水平的平行试验,考察了温度、硬度和pH对复合配方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EDP、HPMA与AMPS单组分的阻垢效果较差; AMPS与HEDP、AMPS与HPMA之间均无协同效应,而HEDP与HPMA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三元体系的协同效应则更为明显;三元复合配方的阻垢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pH为6~9的范围内,升高pH值的复合配方的阻垢性能呈下降趋势。当HEDP、HPMA、AMPS三者之间的配比为1:3:1时,阻垢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8.
石油磺酸盐中极性组分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将两种石油磺酸盐分别分离成不同极性组分,在加醇和无醇条件下考察了石油磺酸盐不同极性组分及其复配体系的相行为和超低界面张力。将不同极性组分按一定比例复配,在加醇条件下可形成中相微乳液,且可获得较高的增溶参数和超低界面张力。在无醇条件下,石油磺酸盐单独组分均不能形成中相微乳液,合理复配两种或三种不同极性组分,不但可以形成中相微乳液且可获得较高的增溶参数和超低界面张力,相行为参数随复配比例的变化而变化。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石油磺酸盐是由不同极性组分组成的复杂表面活性剂,其不同极性组分间存在协同效应,极性在协同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建议根据不同极性组成比例来监控石油磺酸盐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石油羧酸盐,其亲油,新水性有较大差异,利用这些差异进行复配可取得良好的协同效应;在石油羧酸盐体系中,用两种解质复配调节盐度往比用一种电解质的效果好;将烃氧化产物和石油羧酸盐活性剂复配也可产生良好的协效应,成为活性剂本身的良好助剂。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新方法合成了一种曼尼希碱型缓蚀剂XY-3,采用结晶法将曼尼希碱结晶与母液分离并进行分析,利用腐蚀电化学测试系统和失重分析法对缓蚀剂及相关组份进行评价实验,探讨了缓蚀剂的类型,缓蚀机理等,实验结果表明协同效应对提高缓蚀剂性能、降低缓蚀剂成本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