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头脑",是山西省太原市特有的一种地方名吃,每年白露上市,立春收市,是冬季一种名贵的养生珍品。虽名为"头脑",其实既无头,也无脑,而是以羊肉、黄芪、酒糟水、莲菜、长山药、煨面、黄酒等原料烹制而成,为纯白色面糊状,吃时佐以腌韭菜,又称"八珍益母汤"。乃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书法家——傅山先生为孝敬其母而配制  相似文献   

2.
太原是一座有着4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拥有灿烂的饮食文化,“头脑”便是古城久负盛名的一道独特美食。 乍一听“头脑”的名称,不少外地人还以为是用“筋头巴脑”为主要食材做的大炖菜,其实“头脑”是一道没有半点筋头巴脑的滋补汤!  相似文献   

3.
俭子  吴杰图 《上海调味品》2010,(8):84-84,86-91
盛夏时节,我们的身心头脑都万分向往清凉”,味蕾又何尝不是?想吃美味的冷面,想畅快地喝一碗清粥配点小菜……整个夏天,舌尖都想与“清凉”为伍,可是光有解暑的美食哪够?“好马配好鞍,好菜配好皿”,所以今天的美味好兵器就是专为夏日里的清凉美食而备。  相似文献   

4.
在山西南端的临晋镇,流传着一种从宫廷里传出的“龙凤面”,据说在民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今成了当地的一种地方名吃。“龙凤面”是以小麦面粉为主料,加入鸡蛋、菠菜、香莱、虾米、胡椒粉、盐、香油、五香粉、辣椒油等佐料,以手工揉、擀、切而成。煮熟后的龙凤面呈白中有绿,绿中泛白,香辣适口,风味独特,几乎老少皆宜。由于它有一定的食补功效,营养价值高,颇受大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头脑”是山西省名望最高的药膳菜品,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头脑”,是由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先生创制的一种“八珍药膳汤”,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其他城市所没有。明末清初,在沧茫的晋阳大地上出现了一位以行医为掩护的反清民族英雄——傅山。傅山先生系山西阳曲县人(1607—1684),  相似文献   

6.
粉丝是用绿豆、红薯、豌豆之类的杂粮加工而成,这种线状的原料,被外国人视为神奇的“中国细面”。台湾作家三毛生前曾戏称粉丝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它们“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民们将之收集扎束,就做成了一种食材。这个形象的比喻倒是比“中国细面”更有趣。  相似文献   

7.
“响铃”母油的生产方法白文泽赵玉霞(吉林省公主岭市八屋酿造厂136115)“响铃”母油又称八屋精制母油,是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传统配方,有独特香气和风味。液汁浓稠,色泽红褐,酯香气浓郁、味道鲜美、余味绵长,产品久贮不变质、不浑浊、无霉花...  相似文献   

8.
《饮食科学》2009,(5):50-53
四肢——头脑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根据吗?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说法。中科院心理所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多年的技能训练使运动员(四肢发达者)的大脑更为复杂,其双侧丘脑和左侧运动前区的灰质密度明显高于普通人。灰质密度即神经元的密集程度,灰质密度较高者,在神经传导、信息传递等方面就更具有优势。因此,“四肢发达”者绝非“头脑简单”。  相似文献   

9.
笔者的嘴很馋,也很爱吃“新鲜”,前几天前往山西太原公干,早上在太原市的十里“长安街”——迎泽大街无意中发现了“头脑杂割”这块大字招牌,觉得十分奇怪。“到底是什么东西?这字眼怪骇人的”,我端详着这面招牌在想,决定要看个究竟。走进去一看,才发现这“头脑杂割”原来是山西人早上十分喜爱的两种美食的名称。“头脑”实际上是一种汤羹,是用黄芪、党参、枸杞子等多种中药材与肉类煮出来的汤,然后冲进少许莲藕粉使之成为稠稠的羹。喝“头脑”据说就像人们称油条为“油炸桧”一样,是元末明初时期人民痛恨当时贪官酷吏,诅咒要喝他们的脑所取的名字。“杂割”其实是汤粉,人们用羊肉、羊血、羊杂切成薄片煮成杂碎汤加入调味料放进粉条。吃起来除了鲜甜以外,还带有羊肉的膻味。喝了“头脑”吃“杂割”,虽然并不适合我这“老广”的口味,但也确实解了我的馋,尝了鲜。(摘自《乡土》)日本餐馆特色多多饺子馆千叶县习志野市谷津有家独特的饺子馆。这里能做各种动物形状的中国蒸饺。例如有金鱼、兔子、螃蟹等形状的饺子,其馅分别有蟹肉、虾肉、猪肉等数种。但更为独特的是这家店的世界饺子。有意大利风味的饺子,是使用墨鱼的墨汁做的黑皮的饺子,蘸番茄辣酱油吃;有法国风味的饺子,是用菠菜叶和面的绿皮的饺子  相似文献   

10.
在各种名小吃荟萃的南京城,拥有诸多脍炙人口的名馔美点,其中尤以“汤绝、面绝、刀法绝”的“鱼汤小刀面”闻名遐迩。由于该面现场操作,现吃现制,故每每品者如潮,现者如堵,所有的入无不为那“浓似乳、白如玉”的鱼场,精湛、烟熟的蒙眼刀法以及刀下婉若龙须的手切面而击掌叹奇。“鱼场小刀面”系在“东台鱼汤面”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东台鱼场面”与“扬州刀鱼面”、“镇江锅盖面”、“昆山奥灶面”齐名,是江苏最负盛名的风味面点之一。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某宫廷御厨因故被逐出京城,几经辗转,流落至东台。因其增长以鱼汤下面,面的…  相似文献   

11.
汉中梆梆面     
冯贵华 《美食》2005,(1):27-27
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相似文献   

12.
保障头脑灵活的七种营养素郑桂富保障头脑灵活,所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有七种:卵磷脂被誉为维护聪明的“电池”。头脑中的神经细胞相互连接才能发挥记忆和思考作用,其连接器为“神经键”。当人们思考或记忆时,神经键就分泌一种叫“乙酸胆碱”的物质,连接神经细胞,传达命...  相似文献   

13.
范庆峰 《四川烹饪》2002,(10):13-14
敲,也称“捶”或“砸”,为刀工技法之一,有用面棍直敲和双刀排敲两种。第一种,是将原料改刀后,再拌匀干生粉,然后用面棍敲成薄片;第二种,是将原料用刀敲成泥茸状,其方法与排斩相似,所不同的是不用刀口斩而用刀背敲。本文要说的“生敲”指的是前一种,即是将生原料用面棍“捶”制成较大的薄片。“生敲”菜肴一般多选用较为软嫩的动物性原料,如虾肉、鱼肉、鸡脯肉、猪里脊肉等,那些太脆或韧性太大的动物性原料一般不适宜制作生敲菜。生敲菜的原料虽然要求新鲜,但刚宰杀的动物性原料却不宜马上进行制作。这是因为动物刚宰杀后还处…  相似文献   

14.
李杰 《烹调知识》2008,(8):48-48
镇江“三怪”,众所周知,还有一则关于“三怪”的歌谣“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自然三怪即:香醋、肴肉、锅盖面。这儿重点介绍一下三怪之一的“面锅里煮锅盖”,不知道的人会疑惑什么“面锅里煮锅盖”,其实是将一只小锅盖放在锅里,让它漂在水上,汤溢不出来,又透气,下的面条就是好吃,即是“锅盖面”了。简单好吃——“锅盖面”,其面怪就怪在做法简单而又非常好吃,做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5.
张令凯 《现代家电》2012,(5):41-41,44
活动执行结束后,无论是活动成功与否我们都要对活动进行总结。俗话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还有高人续了一句“总结是成功之父”,甚为经典。如果活动失败了,没有总结,没有汲取教训,不长记性,而是在以后的活动中一犯再犯,只能是“失败是失败之母”。  相似文献   

16.
苏州人虽以米食为主食,但也喜欢吃面条。而说到苏帮面,就绝绕不过那碗被誉为“面中皇帝”的“两面黄”。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切纸机是一种最常用的纸张加工设备。在市场和技术两方面.国产切纸机与进口机均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业内人士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立足国情、面向市场,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寻求国产机的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8.
刘白 《饮食科学》2006,(11):46-46
重庆人一天的生活,经常以二两小面起头,又以这二两小面收尾早晨上班时间紧,用二两小面垫肚子;晚上打了麻将,喝了啤酒,用二两小面“解解口”。每到一地,当地人便会向外地客人“献宝”,景点与美食,总是首先要献上的“宝物”。到北京,有故宫、长城,也有打卤面、全聚德烤鸭;到西安,有兵马俑、大小雁塔,也有老孙家牛羊肉泡馍;到成都,有杜甫草堂、武侯祠,也有夫妻肺片、龙抄手。而重庆的“宝”却不是那么容易找的。  相似文献   

19.
刘廷远  李鹏 《新食品》2014,(10):136-137
喊了多年的“跳出传统”,但迄今为止,多数企业总是说的多,做的少。而泸州老窖鸿运STAR凭借泸州老窖强大的母品牌优势,与《销售与市场·商学院》深度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以共同举办的“幸福启航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为主题构筑的各类“圈层互利”营销模式则让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20.
丁超 《美食》2006,(5):46-46
“麻食子”是一种回族传统的民间风味小吃食品。宁夏山区的回民叫它“麻食子”,川区的回族习惯称之为“次面子”或“鱼儿钻沙”,中原回民叫它“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猫耳朵”、“空心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