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区域建筑群负荷预测是能源站系统容量配置的基础,在研究区域建筑负荷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软件模拟与情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上海某商务区能源站供能区域建筑群空调冷、热负荷,进而预测能源站的空调负荷,并对入住率进行情景分析,计算不同入住率下的系统容量,为能源站系统容量配置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单体建筑空调负荷预测的研究基础之上,分析区域建筑群实时空调负荷的特点,确定了区域建筑群实时空调负荷的影响因子,并对武汉某区域能源站的逐时空调负荷进行了预测。将室外气象参数、不同功能建筑的影响因素作为输入端,把25 d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参数进行训练,并对预测日24 h的空调负荷进行预测,将工作日和周末的负荷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负荷预测值与实际值较吻合,可以作为其他区域能源站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经济合理地配置能源站设计规模和减少区域内建筑冷、热源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预测区域内的负荷成为区域能源站规划的重中之重。该文描述了区域能源站各种能源需求的预测方法,以及预测所需基础数据的确定方法,结合某新区的能源需求预测进行了示例分析。对区域能源站不同类型负荷的合理预测,对系统能源分配和冷热源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为能源站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数据,使规划设计更加合理,有利于提高能源站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区域能源系统输配管网衰减延迟模型,将供能区域内各建筑的逐时负荷需求转化为能源站的逐时出力,使得区域能源系统需求侧负荷趋向于平准化,并作为能源系统容量匹配和运行优化的基础。针对同一供能区域中的3种能源站位置情景,分别计算了能源站实时出力的曲线。结果表明,各用户负荷的叠加值与能源站的出力相差加大。  相似文献   

5.
总结大型建筑群项目设置集中能源站,在能源站自控方面的智能化系统设计的一些技术特点。并提出基于IP网的设备网络及集成化的运行管理平台、基于负荷预测的工艺控制系统等如何在能源站自控中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能源站空调系统冷热源。根据该项目集中能源站2015年全年实际运行能耗数据,通过项目典型日负荷分析能源站的装机与负荷匹配特性,进行设计评价,以指导同类项目的设备容量优化。从全年供能电耗、建筑能耗、设备效率、系统供回水温差4个方面进行直燃机系统运行分析,挖掘节能改造空间,提出了节能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7.
南京鼓楼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长江水源热泵区域空调一期能源站项目设计供冷量2.45万RT,供热能力43MW。设计采用了江水源热泵空调技术、冰蓄冷与水蓄热技术;首次采用区域空调分散二次泵输配与控制技术。设计采用冬季极端气候预热水源热泵蒸发器进水(江水)的方法,充分利用江水中低位热能并保证冬季极端江水温度条件下水源热泵系统正常供热需要。文章从水源条件、能源站选址、能源站负荷、能源站系统方案、园区空调管网、用户热力入口等方面介绍设计,并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区域建筑负荷预测是区域能源系统进行设备容量配置的基础,决定了系统实际运行效果,如何快速准确地实现区域建筑负荷逐时预测,是目前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文以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为计算工具,建立了基于软件模拟的"模型参数变量-负荷"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近邻搜索方法对区域建筑负荷进行预测,并通过度量选择筛选得到了...  相似文献   

9.
该文介绍了规划设计阶段区域供冷系统能源站负荷预测及同时使用系数确定存在的问题。并以重庆市江北嘴区域供冷项目为例,借助鸿业负荷计算软件对各终端建筑的总冷负荷进行逐时计算分析得到其能源站设计总冷负荷为500943.00kW,进而计算出其冷负荷的同时使用系数为0.69。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某小型能源站设计为例,利用TRNSYS模拟软件模拟了建筑群的逐时冷热负荷,得到了能源站的逐时负荷和负荷率分布,并分析了建筑群的负荷特征。根据负荷率的分布,以全年运行费用及全寿命周期费用为目标函数,对冷热源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对于该能源站,采用以离心机+直燃机为冷热源的方案全寿命周期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对世博园区围栏区内的建筑群进行空调动态负荷预测,采用建筑能耗分析软件DOE-2.1C,建立了五大永久性建筑群、外国国家馆群、国际组织馆群、企业馆群的空调动态负荷分析模型,针对临时性展馆提出了模块式分类简化法。通过研究世博会期间逐时空调动态负荷、空调负荷率的时间分布、月空调负荷、设计日逐时负荷等,分析了世博园区各建筑群的空调负荷特性。通过确定三大负荷敏感度因子——气象参数变化因子、人流量变化因子和新风供给方式变化因子进行了负荷情景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城镇门站布置有综合办公楼、工艺装置及辅助设施等,其中综合办公楼有冷、热负荷需求,工艺装置中的调压设备有全年热负荷需求,通过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满足用能需求。按发电并网不上网的运行原则,设计该门站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工艺流程。采用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发电,发电机组的烟气余热和缸套冷却水余热供给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进行制冷制热,制冷量能够满足冷负荷需求,不足的电力由市政电网补充,不足的供热量由溴化锂热泵机组通过天然气补燃解决,实现冷热电联供。采用小时负荷分摊法对门站的全年逐时电负荷进行预测,采用DeST软件对门站全年逐时冷热负荷进行预测。通过比较3种不同容量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的运行收益,选择发电机组的容量,并配置相应的溴化锂热泵机组及水-水换热器。结合门站冷、热、电逐时负荷需求来确定运行策略。能源站的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为86. 3%,节能率为34. 3%。能源站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 1 a,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校园建筑空调使用行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校园空调负荷的准确预测、空调系统容量配置及优化运行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杭州市某高校典型单体建筑——科研楼进行问卷调研,首先以开/关空调动作时刻的室外温度为因变量,对该建筑中的人员进行分类,然后再分析各类人员的空调随机使用特征。研究结果为校园建筑空调随机使用行为的模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易新  龚彦 《暖通空调》2003,33(6):98-101
以深圳市6栋高层写字楼集中空调系统全年运行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写字楼集中空调系统制冷主机逐时输出的冷负荷及年运行能耗,得到了各楼主机全年输出的逐时冷负荷的最大值,分析比较了各大楼的建筑面积、入住率、单位空调面积负荷、单位空调面积空调能耗,并比较了各楼的主机选型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介绍分布式能源系统及楼宇型分布式能源站,探讨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以及冰蓄冷空调系统在楼宇型分布式能源站中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采用冰蓄冷空调系统和常规空调系统两种方案的配置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以华北地区某数据中心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中心需全年供冷,供暖期为了有效利用数据中心余热,为周边住宅供暖。通过电、冷、热逐时负荷分析并结合不同季节用能需求,提出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耦合4个子系统:燃气冷热电联供子系统、水源热泵供冷热子系统、间接水冷自然冷却子系统、电制冷子系统。设计能源站供能方案及工艺系统流程。非供暖期白天时,开启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供应数据中心全部用电负荷及能源站部分自用电负荷,能源站不足电负荷由市政电力补充供应,发电余热通过余热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供应数据中心部分冷负荷,不足冷负荷由电制冷机组补充供应。非供暖期夜间时,数据中心及能源站用电均由市政电力提供,冷负荷首先由电制冷机组提供,不足冷负荷由水源热泵机组补充供应。供暖期时,数据中心及能源站用电均由市政电力提供,水源热泵机组供应住宅建筑全部热负荷及数据中心基础冷负荷,不足冷负荷由间接水冷自然冷却系统补充供应。根据工艺系统流程,配置主要设备并制定运行策略。能源站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4.24 a,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7.
江水源集中供冷供热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负荷预测优化控制的控制策略,通过对取水站、能源站、供冷供热管网及末端区域用户供冷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集中供冷供热控制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善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根据空调系统实际运行时的环境数据和负荷数据,采用神经网络的方式建立空调系统的负荷预测模型,通过负荷预测得到博物馆所需的空调负荷,以此作为空调系统节能优化的基础。根据BP神经网络具有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强大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对博物馆的空调负荷进行预测,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负荷预测模型,分析研究仿真得到结果,发现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准确性上,之后对神经网络后改进进行分段预测,将通过仿真实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运行的负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预测的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重庆市江北城中央商务区(CBD)的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项目能源站的系统设计。计算了该能源站的空调冷热负荷,详细介绍了机房布置、自控设计、冰槽做法及对水环境的影响。该工程将冰蓄冷与热泵系统结合,同时实现了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并采用了江水直接冷却技术。经测评,该系统相对传统的供冷供热系统,夏季节约费用993.3万元,冬季节约费用909.4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带蓄冷装置的区域供冷系统,基于时间序列对负荷进行预测.以制冷机组日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能源站优化控制模型,分析了50%、75%、100%设计冷负荷条件下的优化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