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3,(5)
九十年代中后期几乎形成一个在观念性、语言探索和各种新媒介实验方面具有先锋水准的群体。有些女艺术家的艺术观念甚至比一些男性艺术家还更为理性。但她们的作品所关注的女性主题、女性意识和影像质感上的女性主义特征,还是适合作为一个现象框架和已经凸现的群体去观看。中国19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艺术的一个杰出进步,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一种自我拯救。崔岫闻的创作思路一直从性别关系的视角来关注女性自身及女性作为一个元素在这个社会中存在所呈现出的一种问题,崔岫闻的"性别空间"也可谓性压抑与性渴望的直白,这恰恰是她的作品所展示的强烈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
许多评论家认为威廉·福克纳是一位男性意识极强的作家,这尤其体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塑造上。本文从社会性别的研究角度分析《我弥留之际》中轴心人物艾迪.本德伦被塑造为失语的、孤独的、否定语言及抗拒母性的女性的原因,认为她是美国南方社会文化观念的产物。这证明福克纳既不同于其他男性意识较强的男性作家,又不同于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9)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中语言通过交流从而达到维系人们情感的目的。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其形成于发展无一不受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影响。然而性别歧视无论在哪个民族,都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反映得淋漓尽致《朗曼英语词典》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本文剖析了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形成的根源。从本质来说,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中性别歧视的体现,两者紧密相连。性别歧视的社会内涵反映的就是这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的本质的关系。认清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从而减轻最后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最终达到男女平等这一基本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8)
身体的内涵,源于社会精神的塑造,并由它的形态和内在精神创造出文化的形式。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曾一度由男性主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女人则被视为被占有的对象。文章根据对人的欲望的探究,分析男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探讨女性身体在绘画语言中真正的定位和本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
在永宁摩梭人人类学田野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揭示摩梭人通过日常词语、民歌谚语、神话传说及达巴经的语言实践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长期以来,文化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屈从地位,而摩梭文化中女性性别的建构挑战与质疑了以往民族志资料中的固有观点,为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进行跨文化的性别研究与比较提供了一个与"常识"相悖的独特个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6)
人类艺术发展至今,女性艺术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长久以来在艺术研究领域,较少有人关注女性艺术。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女性语言大胆创作,涌现出许多出色的女性艺术作品,在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女性艺术家对我国女性艺术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从女性主义的产生、发展现状与出路着手,从而引起人们对女性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更多地关注女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8)
在莫言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必不可少。莫言笔下的女性角色颇多,描述了20至21世纪生活在中国中下层的女性。莫言的作品中饱含了一种对女性的关怀和同情,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了这一阶层的女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文章对莫言以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5)
闫平是当代杰出的女性画家,她的油画作品表现出对女性生活和地位的关注,绘画题材和风格都体现了她对艺术和生活的独到见解。闫平代表的是一代青年女性油画家的创作状态,对当代油画艺术走向成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1)
在女性主义的观念中,"性别"指男性与女性的文化建构。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起,绘画研究开始不局限于仅仅将女性作为绘画对象,更多的是探索女性作为创作者的艺术语言。潘玉良作为中国首批参加对女性开放的美术课程和留学的佼佼者,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该文从女性画家的身份问题出发,分析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探索女性形象在女性艺术家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并比较分析潘玉良与弗里达·卡洛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变迁,男权社会时期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生活在男女平等的自由社会之中,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女性艺术也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她们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和世界,运用多样的绘画语言创作出一幅幅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从女艺术家喻红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女性艺术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即绘画语言的自述性、感情的投入和对古代文化的汲取等特征。女性艺术正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郝薇薇 《建造师》2006,(11):175-176
提出在研究语言和性别时,不仅要关注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的生理原因,而且应该关注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存在差异的社会原因,另外应该把性别这个变量放置到更大的语境中去全面客观地发掘性别与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末开始,女性建筑师登上建筑史舞台,直到今天,女性建筑师逐步摆脱了以往"附属品"的印象,在建筑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并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区别于男性审美主导的、以女性审美为指向的设计作品。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对建筑形式语言中的女性指向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具有女性特征的建筑语言特点,试图寻找男性指向与女性指向在语言建构方面的差异,提出结合不同性别指向的形式语言进行创作会成为建筑设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2)
本文通过分析记号态语言的特征和伍尔夫对于打破男性叙述权威的努力,简要总结了意识流手法的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6)
阿尔丰斯·穆夏是19世纪法国"新艺术运动"在招贴画创作方面的先锋人物,他将艺术美与商业凝结于招贴艺术中,其作品透过绮丽的装饰与甜美典雅的形象特点展示、升华了女性美。穆夏有关女性美的艺术语言和装饰风格为后代的招贴艺术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启示。该文分析穆夏的代表作《吉斯蒙达》中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研究其独树一帜的招贴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33)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称谓语能够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跟随时代一起变化发展。女性话语作为边缘话语,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等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变化,使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分析此类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有助于解读当代女性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并有助于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6)
19世纪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与20世纪陈染的《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都塑造了要求自我身份认同、追求权利平等的新型女性。她们不再是男性的依附体,当她们受到伤害后,自觉地选择了"出走"这一反抗形式,释放内心另一个自我,然而她们"复归"之路的坎坷也显示了女性在追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迷惘与落寞。较之勃朗特的含蓄内敛,陈染的语言更有冲击力,喃喃呓语中将女性内心欲望更加赤裸宣泄,有时甚至带着点病态的疯狂。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5)
《说吧,房间》是林白从个人私语切入社会现实生活来表达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批判和反抗,是女性文学走向广阔视野的先锋之作。她用独特细腻的语言,对身体经验的具体描写,双重的叙事结构,展现当代女性的生存图景,进而发出对反抗男权社会的深层呐喊。本文试图从"房间"的象征性内涵,房间的作用,及"房间"下的自白和呐喊来进一步思考作者借"房间"传达的深意。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3)
语言与性别研究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学者们试图把语言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研究社会语言。他们运用社会语言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对女性言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逐渐转移到了交际中的语言风格方面,视野比以前大为开阔,力图在更高的层次上较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语言使用与性别差异的关系问题,先后产生了许多种不同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6)
许多人把《青衣》看做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一个界限。《青衣》则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前期创作叙述语言的形态,不仅语言更为灵活多变,而且在故事情节上也有了很大的起伏。毕飞宇在《青衣》获得成功之后,仍然笔耕不辍,紧随其后创作了《玉米》这部小说。本篇论文旨在还原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们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33):84-85
英国的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一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在他所创作的早期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乐观主义的情绪。而《第十二夜》就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非常具有人文主义关怀和女性思想的一部文学作品,他主要通过戏剧将女性意识赋予在薇奥拉和奥丽维娅这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当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男女平等的思想。本文主要就以《第十二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