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古榆树—亮中煤田沉积特征、煤田构造及其演化规律分析,阐述该区煤层成煤环境。根据该区岩性岩相及煤层赋存规律,推断该区找煤的前景较乐观。为了证明以上的理论推断,建议对该区进行必要的钻探工程,以控制该区煤层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周寨南勘查区构造中等偏复杂,见煤层数多,煤层有分叉突变现象,岩煤层对比非常困难。通过分析该区煤层赋存特征,解决煤层发育部位和对比框架后,确定煤4层底板油页岩和煤5组底板灰褐色砂质泥岩中可见似鲕状结构作为标志层,运用地震时间剖面中发育3组反射波、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图中煤层物性特征不同等对比方法,结合邻区资料,对该区岩煤层进行精细对比,确定了可采煤层空间位置。结果表明,主要可采煤层煤3组、煤5组煤层地震反射波明显,标志层明显,为较稳定的可采煤层,地质勘查成果为该区进行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东齐河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分布、煤的成因、煤岩类型等煤炭地质特征分析,确定了该区煤系地层的分布范围、面积、煤层埋深、煤类和资源量,对该区煤炭资源远景进行预测,提出了该矿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对黄河北岸煤层埋深较浅的地段、以及潘店和洪流附近勘查空白区深部找煤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后生变化是影响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的重要原因。聚煤期后构造变形对煤层的改造普遍而强烈,掩盖了原生沉积环境对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影响。论述了聚煤期后不同样式的构造变形对二1煤层的影响:正、逆断层和重力滑动断层对该区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的影响范围局限,印支期的顺二1煤层的层间滑动变形是引起煤层流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该区构造煤形成和煤厚大幅度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石林南部煤普查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研究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对该区煤炭资源的勘查开发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该区井田构造特征以及断裂构造对煤层的影响,认为石林南部区断裂构造主要使二1煤层的空间展布复杂化,造成二1煤层厚度的极薄点或零点,很可能是造成二1煤层极厚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保田-青山区块以往的地质勘查及研究成果为参考,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含煤地层、煤质及煤层气参数井各项资料进行总结和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内17~#和19~#煤层煤层含气量主要受埋深、构造、煤层厚度、盖层和煤类等几个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该区各地质因素对煤层含气量变化的影响,总结了该区目的煤层含气量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7,(4):116-118
综合分析韩城北区块地震、地质、钻井及煤心分析资料,对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以及煤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该区构造特征、煤系地层封盖特征以及水文地质特征均有利于煤层气赋存。3~#煤层较11~#煤层更有利于煤层富集与开发,对3~#煤层确定有利标准,划分出有利区分布范围,对该区煤层气储量申报及勘探开发进程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保桐花沟区煤层开采安全,在普查勘查时期,对该区影响煤层开采的因素进行勘查和综合分析。结论是该区的地质构造条件、煤层顶板和底板条件、地温条件对煤层的开采威胁较大,瓦斯赋存、以及煤和煤尘的自燃等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榆神矿区三期规划区煤层特征,开展了含煤地层特征、含煤岩系各段富煤区在平面上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环境和煤层发育的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延安组第5段顶部遭受冲刷剥蚀,含煤性相对较差;第4段和第1段含煤性最好,第3段和第2段含煤性较好;该区煤层层位稳定,结构简单至较简单,个别煤层厚度虽然变化较大,但规律性明显; 2号和3号煤组为单一煤组,其余煤组均为多煤层组;规划区含煤系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变小,规律性明显,变化趋势与煤层总厚度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煤层厚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沉积因素、后期遭受剥蚀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沁水煤田位于山西省南部,是山西省最大的煤田,老龙湾井田位于该煤田的西南部边缘。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及石炭系太原组,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其中下部发育该区主要的可采煤层3号煤层。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其中下部发育本区内的另一主要可采煤层15号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沁水煤田老龙湾井田煤炭勘探项目"的勘查成果,利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岩相古地理等理论及方法,总结其含煤地质特征及控煤因素,重点剖析了井田内含煤地层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及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研究了该区聚煤古地理环境及其对煤层厚度的控制,对山西组3号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对该区煤层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钻孔资料,从岩性、层理、生物化石、煤层等特征分析袁家矿区南段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结论为:含煤岩系地层是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聚煤规律为早期滨湖-泻湖海湾环境、中期泻湖-湖沼环境和晚期滨湖三角洲环境等3个时期成煤。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龙永煤田早二叠世煤层分布规律、聚煤环境及其演化特征,认为该煤田的沉积体系为障壁岛-泻湖沉积组合、潮坪一潮道沉积组合和滨岸湖泊沉积组合,相应的成煤模式有障壁岛-泻湖、潮坪一潮道和滨岸湖泊3种主要成煤模式,形成了主要的可采煤层;对煤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基底沉降和沉积环境因素,其中基底沉降包括压实差异的影响,沉积环境包括海水进退和盆地水体深浅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系固体废弃物具有环境与经济的两面性,一方面占用大量的土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浪费大量的可回收利用资源。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途径,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任楼井田含煤地层的特征及其变化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了该井田的成煤环境主要是在三角洲相沉积形成的过程中发育亚相、次亚相,为上煤组和中煤组提供了优越的成煤环境。  相似文献   

15.
煤层开采后处于氧化环境,硫铁矿与矿井水和空气接触后,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水解等反应,使水呈酸性,形成酸性矿井水。该文对酸性矿井水的危害、形成原因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迟波  张宁  宋立伟  张硕 《煤炭技术》2013,32(1):146-147
红格尔矿区位于额合宝力格复向斜内,含煤层为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中段[1]。煤层主要赋存在复向斜的次级向斜中。分析认为额合宝力格煤田形成过程为:早期断陷型盆地,随着地壳活动的变缓,基底下沉,转为坳陷型湖相沉积环境,经淤浅后成为浅湖~沼泽相,在具备相对稳定的古环境下下,形成含煤岩段及煤层。通过对煤田赋存状态的分析,了解了其形成和分布规律,为科学找煤,资源前景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吐哈盆地克尔碱凹陷不同矿区煤质形成条件,探讨该区煤质与成煤环境的关系,基于对主采煤层样品工业分析、有害组分及灰成分指标等数据分析,在对克尔碱凹陷地层分布、含煤岩系特征等基本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煤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系统总结凹陷内各矿区煤层赋存特征、煤质特征,探讨区内煤岩煤质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自西向东划分6个主要矿区,区内煤层主要发育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地层之中。研究区煤质呈低灰、低硫、高挥发分特征,煤灰成分以SiO2、Al2O3为主。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主要煤层形成于湖泊-河流三角洲淡水沉积环境,具陆相成煤特征,成煤环境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18.
以现代沉积学、煤岩学、煤化学和煤相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煤心样品的测试数据与煤岩鉴定等资料,对位于三塘湖盆地西部库木苏凹陷的研究区煤质、煤岩和煤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质特征为低水、低灰-中灰、特低硫-低硫、中高-高发热量煤;显微煤岩类型分析表明煤层顶部为惰镜煤,煤层下部为微镜煤;顶部煤层沼泽类型应为低位泥炭沼泽,中下部煤层为草本沼泽。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煤层沉积环境从草本沼泽向低位泥炭沼泽过渡,主要成煤期沼泽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地质条件对煤成气赋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煤成气的形成和保存,运移,富集均受地质条件的控制,本文试图从理论的角度阐述沉积环境、变质程度、区域构造和其它地质条件对煤成气赋存的影响,为煤成气的开发利用和矿山灾害的防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谢卫  杨辰雨  彭顺风 《煤炭技术》2014,33(12):109-110
以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从沉积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古地理展布和聚煤环境方面,对比分析其聚煤规律差异性。龙潭组时期盆地处于海陆过渡沉积环境,具有大地构造稳定、海平面升降平稳、潮坪-泻湖中泥炭沼泽广泛发育的特点。须家河组时期盆地为内陆湖泊盆地,周缘造山带活动剧烈,湖盆水体变化频繁,三角洲平原洼地中的泥炭沼泽发育受影响。龙潭组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含煤地层。川东、川南地区在2个聚煤时代都处于有利聚煤环境,是四川盆地含煤地层的主要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