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了影响电流变阻尼器的粘性阻尼和屈服阻尼的诸多因素后,提出利用多层电极结构来扩大阻尼器的可控范围。研制了一套可测试电流变阻尼器阻尼系数、响应时间和耗散功率的静特性测试系统。为了充分利用阻尼器的可控范围,对阻尼器与减振系统的匹配设计进行了研究。针对电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提出了以平均阻尼匹配减振系统最佳被动阻尼的设计准则。最后利用电流变阻尼器对双层隔振系统,以正弦扫频信号作为激励,通过在线主导频率的识别,进行了自适应阻尼减振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共振频率和高频的振幅减振效果均达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2.
自耦合电流变阻尼器及其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流变液与压电陶瓷组合的阻尼器是一种自耦合阻尼器。对直压式自耦合电流变阻尼器的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制作了直压式自耦合电流变液阻尼器。性能测试表明:压电陶瓷激励了电流变液;电流变液阻尼的变化改变了阻尼器的共振频率,并使振动幅度降低最高达30%。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流变阻尼器抑制切削颤振存在的困难,设计了一种流动与剪切混合模式的电流变阻尼器。介绍了电流变液及电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基于Bingham塑性理论,建立了流动与剪切混合模式的电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电流变阻尼器能很好地实现振动的实时控制,并能有效地抑制切削颤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流变阻尼器抑制切削颤振存在的困难,设计了一种流动与剪切混合模式的电流变阻尼器.介绍了电流变液及电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基于Bingham塑性理论,建立了流动与剪切混合模式的电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电流变阻尼器能很好地实现振动的实时控制,并能有效地抑制切削颤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电流变技术是电流变现象或电流变效应在工程实践中成功应用的一门技术,为了提高数控车床的加工精度,在分析了数控车床振动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电流变液的数控车床刀具减振器,应用于抑制切削振动和振动控制。由于电流变液快速、可逆固液化以及易于控制的特性,为了能将数控车床上的振动量减少一个数量级,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电流变液阻尼器的相关参数和正确设计振幅实时控制系统的方法,从而满足对数控车床减振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半主动直接输出反馈变结构控制电流变阻尼器减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层结构电流变阻尼器减振系统运动状态难以完全实时测量、扰动存在不确定性、系统参数容易出现摄动以及阻尼器连续可调的特点,提出了半主动直接输出反馈变结构控制策略,根据滑模运动方程稳定的Hurwitz判据选择滑模梯度参数,实现控制与扰动完全解耦;饱和非线性环节使阻尼器阻尼力不超调;阻尼力对主结构做负功控制规则保证主结构最佳减振。仿真分析表明,电流变阻尼器减振控制系统效果明显,不仅对扰动具有自适应性,而且对系统参数摄动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杜妍辰  张虹 《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4):1953-1958
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组合式颗粒阻尼器,该阻尼器采用两层减振结构,外层为弹簧减振,内层为塑性阻尼减振。改变颗粒填充率、腔体间隙、弹簧刚度和填充颗粒材质后,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对该阻尼器减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式颗粒阻尼器比传统的颗粒碰撞阻尼器具有更优秀的减振性能;钢球和颗粒的体积比约为1∶2且弹簧刚度值为主系统刚度值的10%以下时具有最好的减振效果;改变填充颗粒材质对减振效果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王桂红  马振飞 《机械》2003,30(6):23-25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被动式电磁阻尼器,其采用直流稳压电源供电,无需控制。本文对该阻尼器用于转子振动控制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研究了该阻尼器的减振、增稳效果。结果表明,该阻尼器减振效果明显,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电流变减振器在铣床颤振控制中的应用。试验发现,电流变减振器的刚度及阻尼随外加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主振系统的振幅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试验表明电流变减振器具有控振效果明显、结构简单的特点。只要场强选取适当,采用电流变减振装置可以控制铣床刀杆系统的颤振。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新型可控流体磁流变液的特性以及利用以磁流变液为流体的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本文对磁流变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磁性微颗粒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描述磁流变液的流变模型。在分析现有磁流变阻尼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阻尼器结构。最后对改进结构测试了其性能,分析了影响其性能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目前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精磨孔采用液膜阻尼技术后,通过对一系列不同关径间隙和不同宽度的阻尼器进行静态和动态实验,获得了精磨孔时对主轴具有最佳减振效果的阻尼器结构尺寸。  相似文献   

12.
电流变阻尼器应用于切削颤振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套基于剪切模式的电流变阻尼器,并应用于抑制切削振动和颤振。分析了阻尼器阻尼力公式及影响因素,得到简化的切削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动力学模型的分析并仿真了减振率随电场强度变化趋势,为后续的电压控制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电流变液作为可变粘性阻尼器可实现系统的抑振控制,对基于电流变液的单一自由度机械臂进行半闭环控制系统研究,机械臂系统包括:驱动电机,谐波传动,执行机构和电流变阻尼器.并通过极点配置的方法计算阻尼系统和控制系统参数.通过Matlab平台进行仿真计算可以看出:电流变液作为可变阻尼可明显的抑制共振/反共振的现象.并将这种新型控制系统与传统PD控制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电流变液作为可变粘性阻尼器对抑制干扰和振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带减振剂的碰撞阻尼器是在传统碰撞阻尼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解决了传统碰撞阻尼器能量无法完全耗散,对低频振动效果差等问题。但由于该阻尼器在加入减振剂后,决定其减振性能的参数也随之增多,各参数之间相互影响,无法找到一个最佳取值,使阻尼器的减振性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通过在悬臂梁上对带减振剂的碰撞阻尼器的实验研究,最后得出阻尼器填充率,间隙,填充介质等参数之间的联系。实验结果表明,不能单纯考虑填充率和间隙对阻尼器的影响,要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当阻尼器中冲击器的活动范围为其自身几何尺寸的1.4倍左右时减振效果最好,并且填充粒径更小的减振剂其减振效果更好。通过填充合适的的减振剂可以使阻尼器的减振性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设计制作了一个具有动力等效的高耸结构缩比模型(TLCD减振模型),并采用位移张弛激励方式来模拟阵风载荷对高耸结构进行失稳加载,应用LMSTest.1ab振动噪声集成试验系统的动力测试平台,进行一系列测试试验,查看TLCD阻尼器的结构减振性能效果,并对TLCD阻尼器减振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LCD液体质量和液体有效长度对TLCD阻尼器减振效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电流变液体的优良力学性能和剪切模式电流变液阻尼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基于剪切模式的电流变阻尼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颤振控制专用刀座系统.对这个系统进行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表明通过控制电流变阻尼器的电场强度可以很方便地调节系统的阻尼率,大幅度地减小振幅,能有效地抑制切削颤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用于测试磁流变液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利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伺服电动机,通过数字PID的控制方式控制电动机转速和磁流变液阻尼器的活塞运动频率;利用VC++6.0软件设计了数据采集和控制程序,并对某结构进行了振动控制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振动控制测试系统能使结构的振幅减小明显,减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唐宏  赵晓鹏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8,17(A11):24-26,29
设计制作了两种电流变液与压电陶瓷复合的自适应阻尼器,其特点是:压电陶瓷响应振动产生高电压,用这个高电压直接去激励固化阻尼器内的电流变液实现了阻尼的自动调节。随着振动频率,振幅的变化,电流变液的响应改变,形成对振动的自适应控制。  相似文献   

19.
电磁流变液流变特性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由于其良好的可控性能和力学性能而在工程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流变特性的测试是电流变技术和磁流变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简要介绍了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及其流变特性测试的主要参数,阐述了各种测试方法的原理及其测试仪器和试验装置,分析了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测试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提高直接驱动电动机系统刚度的机电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接驱动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性能高的特点 ,但扰动转矩直接影响其控制性能 ,较高的伺服刚度是减小转矩扰动对控制精度影响的有效手段。然而 ,过高的刚度会使被控直接驱动电动机系统不稳定 ,甚至产生振荡。设计一种电流变可调阻尼器 ,直接附加在电动机的转轴上 ,通过外加电压可以调节电流变阻尼器的阻尼系数 ,从而可以提高系统的刚度而又不会引起系统的振荡。推导了电流变可调阻尼器的阻尼系数模型 ,并通过位置式PD控制直接驱动电动机系统的数值仿真 ,验证了上述基于电流变可调阻尼器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系统刚度提高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