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辽盆地德惠凹陷深层含油气系统划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作者在对松辽盆地德惠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剖面研究以及对工区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开展了生、排烃史的动态模拟。依据有机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油气源对比及异常地层压力,德惠凹陷深层剖面上初步可划分出2个含油气系统:a)下部自源含油气系统,以营城组顶部异常压力界面或不整合面为界;b)上部它源含油气系统,以泉三顶部异常压力面为界。平面上可划分农安、鲍家和布海3个亚含油气系统。其中农安亚含油气系统是最有利的含油气系统,鲍家亚含油气系统是次有利含油气系统,布海亚含油气系统是第三有利含油气系统。另外,还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地质、地震、测井、钻井、重磁等资料的基础上, 阐述了区内基本地质特征, 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 同时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 划分出8 个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3.
新构造活动对松辽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新构造活动的研究以辽盆地第三系地层构造变表的椭球体应变分析,发现在老第三系地层沉积中晚期,挤压应力方向发展了由南北到近东西向的变化;表现出地层分布局限、充填碎屑粗、隆起剥蚀区可作为物源区等特点;明末后的压陷盆地沉积过程,为松辽盆地中浅层形成构造并不断壮大的过程,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压陷盆地的沉积为中浅层生烃高峰期也有利于油气的保存,挤压力方向的改变导致了中浅层不同方向的老断层开启,开辟了多方位的油气运移的通道;进而实现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良好匹配。  相似文献   

4.
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油气不均一聚集的重要性,认为“聚集系数”这一平均概念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含油气系统中有成因联系的一群油气藏具有储量规模序列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理论基础,定义了油气聚集度(同一含油气系统中一群有成因联系的油气藏,按储量规模大小排序后,前若干个油气藏储量之和在所有油气藏总储量中所占百分比)。应用这一特征参数,可描述含油气系统中油气不均一聚集现象,并可对其理论聚集度进行动态分析,预测最终油气聚集度。改进了描述油气藏规模序列结构的Zipf模型,提出修正Zipf模型,用于计算油气藏群的理论聚集度。用该修正模型拟合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地区截至1995年底发现的三叠系油气藏储量规模序列,认为该地区油气聚集丰度中等。图1参9(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5.
从油气聚集带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银河  金之钧 《勘探家》1998,3(4):55-58
本文总结了油气聚集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对比了几种油气聚集带划分方案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合油气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了“含油气系统”和我国学者提出的“成油系统”概念的区别。并针对我国广泛发育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特点,系统介绍“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含油气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从油气聚集带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油气聚集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对比了几种油气聚集带划分方案和依据。分析了从油气聚集带概念发展到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理论基础、原因和过程,讨论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含油气系统分类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势面划分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姜振学  赵文智 《勘探家》1997,2(1):38-40
本文指出了Magoon关于成熟烃源岩丛个数划分含油气系统方法的局限性,以油气势能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一种以主要高势面划分含油系统的新方法。剖面上,主要高势面多为区域性分布的烃源岩层,岩性致密层或成岩致密带;平面上,高势面即为油气分割槽,主要为盆地轴线或封闭性良好的大断裂带,将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发出多个亚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9.
伊通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伊通盆地可以划分出莫里青-鹿乡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和岔路河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2个含油气系统及岔路河断陷E2s、E2sh、E2y-E3w复合含油气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条件及含油气系统内油气富集带、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系统论思想使石油地质工作者从较高的起点和更深的层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信息,结合古地理、地层岩石学特征、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在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划分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水下扇-扇三角洲及湖泊等4种沉积体系类型,9种主要的沉积相和若干沉积亚相.断陷初期和坳陷早期以发育冲积扇为主;断陷早中期以发育湖泊体系及水下扇-扇三角洲体系为主,湖泊体系中深-半深湖亚相及水下重力流水道相较为发育;断陷晚期水体略微变浅,以滨浅湖及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坳陷期形成两个大的水退、水进旋回,泉头组及姚家组以河流及浅水湖泊沉积为主;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沉积时期则主要发育湖泊体系.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的油源主要来自沾化凹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渤南、孤南、富林洼陷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其中沙三段时期为典型的淡—微咸水还原的湖泊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主要以水生浮游动植物为主。烃源岩特征分析及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垦68、垦69井的原油主要来自于渤南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油气主要通过断层、砂体、不整合面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型运移通道运聚到盆地边缘圈闭成藏。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演化   总被引:58,自引:8,他引:58  
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深层一个具代表性的含气断陷.研究表明断陷演化分为火石岭—沙河子期(J3hK1sh)和营城期(K1ych)两个阶段.J3hK1sh期为断陷主要发育阶段,断陷为NW向,受NW向基底断层伸展控制.K1sh末期存在一次较强的挤压反转,断陷发生褶皱与断层逆冲反转.K1ych期具坳陷性质,盆地转为NNE向.J3hK1sh期断陷发育受NWSW向左行扭动应力场影响,NW向断陷段具有走滑拉分特点.沙河子期是烃源岩主要沉积期.J3hK1sh期形成的横向转换构造、断层斜坡和反转期形成的反转背斜,最有利于深层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原油的物性、族组成、全烃气相色谱、高温气相色谱、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芳烃分子标志物及同位素等分析,将黑帝庙油层原油划分为三大类。油—岩、油—油对比及成藏研究显示:第一类原油主要来源于嫩一段源岩,分布于嫩一段有效源岩区内,受成熟区控制,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其主要成藏时期在65 Ma左右(明水组末沉积时期),与嫩一段源岩大量生排油时期相一致;第二类原油主要来源于青一段源岩或葡萄花油层,分布于青一段源岩成熟区内及沟通青一段源岩或葡萄花油层的断裂附近,受断裂控制,其成藏时期主要在54~43 Ma(依安组沉积时期),处于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时期,部分葡萄花油层油藏受到破坏,原油沿断裂向上运移到黑帝庙油层聚集成藏;第三类原油为两者的混合。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总结松辽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的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步勘探地区和应发展的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油气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情字井地区是松辽盆地南部近几年发现的、具有超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型含油区.经构造、沉积、储层、成藏模式等研究证实,有效烃源岩与砂体的叠合范围宏观上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范围;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三角洲前缘相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型砂体,岩性控制油气分布,储层物性、断层、低幅度构造控制油气富集高产.保康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大情字井地区向斜型的构造背景配置形成多种类型油气藏,使该区成为叠加连片、复合型的岩性油藏含油区.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古地温恢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通过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恢复了松辽盆地的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 ,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 ,白垩纪末的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可达 4 2 6~ 4 80℃ 10 0m和 95~ 10 7mW m2 ,远高于现今地温梯度 3 70℃ 10 0m及大地热流值 69mW m2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 ,在白垩纪末达到最大古地温 ,以后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使生烃作用减弱或停止。依安组以来的再沉积厚度小 ,不能引起二次生烃  相似文献   

18.
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主力层系,是一套以青山口组一段为源岩和以泉头组三段、四段河流一三角洲相致密砂体为储层的上生下储型成藏组合。扶余油层的致密油具有源岩条件好、储集体类型多样、源储匹配关系好的特点,但单一砂体规模小、连续性差、储层物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油气沿广泛分布的通源断裂下排,匹配的断砂疏导体系决定了油气平面及纵向分布。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内砂岩厚度大,砂地比适中,易于形成致密油气藏,整体呈现大面积连片含油特征。采用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法、含油产状统计法综合确定了扶余油层致密油储层的物性下限及分类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致密油的分布规律及勘探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敖古拉地区萨零油层组油气产量高,但油水关系复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为了认清油藏特征,在井震资料结合的基础上,应用油藏解剖方法对油藏进行精细分析。研究认为:萨零组发育断层—岩性、岩性两种油藏类型,断层—岩性油藏即砂体的上倾方向被断层切割并遮挡而形成的油藏,岩性油藏即砂体的上倾方向尖灭而形成的油藏,剩余油气资源分布在断层—岩性、岩性油藏中,油藏高点处油气更富集;断层—岩性油藏沿敖古拉等5条断裂发育,分布在中部、西南部及东南部,岩性油藏受河口坝砂体控制,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利用砂体预测图与砂体顶面构造图叠合来识别断层—岩性、岩性油藏目标的方法,预测了30个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