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亚温正火对非调质钢30Mn2V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甲生  潘留国 《特殊钢》2002,23(6):15-17
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区加热,缓慢冷却,非调质钢30Mn2V中铁素体含量增多且不出现粒状贝氏体组织,可使室温冲击韧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3.
用100 t EAF-LF(VD)-300 mm×320 mm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的48MnV钢(%:0.45~0.51 C、0.90~1.20Mn、0.05~0.10V)出现粗大晶粒,经13道次轧成的125 mm×125 mm方钢(0.030%~0.050%Ti)的晶粒度为3~4级,经9道次轧成的Φ141 mm圆钢(0.030%~0.053%Ti)的晶粒度为4~5级;但通过加0.018%~0.035%Ti和0.021%~0.029%Nb后,经9道次轧制的Φ141 mm圆钢的晶粒度达5.5~6.5级,显著提高钢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60t氧气顶吹转炉冶炼、LF精炼、VD处理及连轧轧制生产的曲轴用非调质钢48MnV,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标准和用户要求;对48MnV钢的种特性进行了研究,为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曲轴用高强度48MnV非调质钢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文  徐震  江来珠 《特殊钢》2002,23(Z1):68-70
复合添加V-V-Ti-N将使48MnV钢具有高强度和一定的韧性,使其σb≥862 MPa,σ0.2≥530 MPa,δ5≥15%,ψ≥30%.微合金化的48 MnV非调质钢已成功用于载重汽车发动机的曲轴.  相似文献   

6.
钒钛对贝氏体非调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微合金钒,钛对贝氏体型非调质钢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贝氏体型非调质钢中,钛的碳氮化物不但能细化奥氏体晶粒,还能促进钒的碳氮化物的析出,有利于提高钢的强韧性,在该负名的尚未观察到V(N,C)其析出相为富Ti,N的(Ti,V)(NC)。  相似文献   

7.
非调质钢作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材料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1],经过研究表明[2~3]非调质钢的性能主要受化学成分、冶金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热加工工艺及冷却制度也对其组织性能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的锻造工艺及冷却制度对ADVANS 800F非调质钢的组织性能影响.研究表明:控制终锻温度与控制冷却制度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明显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冲击韧性,即终锻温度较低(950℃)冷却速度越快(风冷)强韧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亚温正火对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相区加热和冲击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亚温正火工艺对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显微组织和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亚温区采用较低的加热温度和较慢的冷却速度,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韧性.  相似文献   

9.
V-N对中碳SiMn非调质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0.130%V-0.021 5%N、0.130%V-0.0304%N和0.001%V- 0.020 7%N三种V-N含量的(%)0.37~0.38C、0.82~0.92Si、1.78~1.81Mn、0.06 Ti、0.015Nb非调质钢的组织,用Gleeble 1500热模拟机测定了该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并用JMatPro 4.1软件计算了该钢的CCT曲线以及900℃和600℃平衡状态下钢中各相的含量。结果表明,该钢的组织为珠光体+先共析铁素体,随氮含量增加,珠光体增多,晶界铁素体变粗;随钒含量减少,珠光体数量显著增加,贝氏体及铁素体变粗;共析铁素体和先共析铁素体中的析出物尺寸≤3 nm;V和/或N含量高的钢,应变时应力大。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立方织构双取向硅钢在生产过程中常化次序与常化次数对磁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常化方式的试样进行织构分析和第二相(有利夹杂)分析;得出采用二次常化工艺不但对成品中(100)[001]织构的形成十分有利,而且可以使第二相数量变多,尺寸变得细小弥散的结论。这种变化有利于双取向硅钢的二次再结晶,从而使磁性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高强度钢的塑性和韧性,对中碳低合金马氏体高强度钢分别采用常化后空冷+回火和常化后控冷+回火工艺,研究常化后冷却工艺对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获得钢的组织形态,利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分析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形貌和分布.发现两种工艺下均得到板条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残余奥氏体均匀分布在板条之间,随工艺参数不同,其体积分数在3%~10%变化.常化后加速冷却能显著细化马氏体板条,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100 MPa以上,冲击功下降4 J.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随常化控冷终冷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常化后的控制冷却也可以作为进一步改善马氏体类型钢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常化温度对无取向电工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板织构特征呈现织构梯度分布,中心层分布的主要是{100}〈021〉、{114}〈481〉、{112}〈421〉等α*取向晶粒,Goss和黄铜等取向晶粒则主要分布于表层及次表层区域。经5 min常化处理,常化温度由840 ℃提升到920 ℃,常化板晶粒尺寸增加,成品板晶粒尺寸增加,铁损值P1.5/50降低约0.106 W/kg,成品板中心层{100}取向晶粒体积分数增加,{111}和{112}取向晶粒体积分数降低,织构得以改善,磁感B5000升高约0.016 7 T。  相似文献   

14.
以工业0.27 mm规格高磁感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酸溶铝(Als)含量对常化板析出物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板中的析岀物主要是AlN与MnS和AlN的复合析出物,随着Als含量的升高,析出物数量增加,但析出物平均尺寸变化不大.常化板中粗大的析出物大多是复合析出物,且多是以MnS为核心,AlN在MnS表面析出,而常化板中细小的析出物多为单一的析出物.常化冷却阶段,由于过饱和的Al和N在珠光体区域附近更多地析出,常化板珠光体区域附近存在较多细小的AlN粒子.  相似文献   

15.
以现有取向硅钢热轧板为初始材料,利用金相显微技术对比研究了不同常化工艺对取向硅钢常化板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取向硅钢经常化后原有的条带组织明显减少,晶粒明显长大粗化,特别是在表层,铁素体晶粒尺寸达到34 μm。取向硅钢常化板组织有利于改善后续冷轧轧制和脱碳工艺情况。  相似文献   

16.
徐永  赵刚  肖欢 《钢铁》2016,51(12):65-69
 为了研究Hi-B钢的常化工艺(二段式常化)及不同冷轧压下率(63.8%、75.2%及87.1%)对其初次再结晶退火(820 ℃,5 min)后织构的影响,采用CSP工艺试制以Cu2S和AlN作为抑制剂的方法进行模拟。利用NOVA400 Nano 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初次再结晶退火后的微观织构进行EBSD数据采集,从晶粒取向、ODF分析以及特征取向线分析3个方面对织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常化后再冷轧初次退火后Hi-B钢的组织更加均匀,高斯织构和有利的{111}〈112〉织构相对较多,织构间发生了转变,对产生高斯织构有利的{111}〈112〉织构为主要转变产物。在压下率为87.1%时,有良好的晶粒取向以及合适的取向线分布。  相似文献   

17.
采用物理化学相分析、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V-N微合金化钢在正火过程中第二相行为,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讨论该行为对材料性能产生的影响.正火加热保温过程中,V-N钢有约32.9%的V(C,N)未溶解,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在正火冷却过程中,未溶解的V(C,N)诱导晶内铁素体形核,细化铁素体晶粒,而溶解的V(C,N)重新析出,起到析出强化作用.V(C,N)析出相行为的变化导致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变.与热轧态V-N钢相比,正火态V-N钢细晶强化贡献值增加31 MPa,而析出强化贡献值减少45 MPa.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在5CrNiMo模具钢中添加不同量稀土Ce后的强度、塑性和弹性模量的变化,对5CrNiMo模具钢的低周疲劳寿命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稀土Ce添加量在适当的范围内可显著提高强度和塑性,并且当稀土Ce添加量为0.20%(质量分数)时,5CrNiMo钢的强度、塑性达到最好,比不添加稀土Ce的5CrNiMo钢在相同断裂循环数N′f=100时,总应变范围ΔεT提高61.2%.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铬、锰元素及退火温度对高强无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规律,借助OM、SEM、EBSD与万能拉伸试验机等分析不同制造工艺下3组不同含量铬、锰元素的无取向硅钢热轧、常化及退火处理后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热轧后组织不均匀,心部为沿轧向分布纤维状组织,边部为少量再结晶晶粒,常化处理能显著改善热轧板组织均匀性,消除热轧板中心部位的纤维状组织。经冷轧及退火后得到多边形铁素体晶粒,其中960 ℃退火,晶粒尺寸偏大,有利织构{100}组分体积分数减少,不利织构{111}组分体积分数增加,成分为0.2Mn-1Cr的1号试验钢960 ℃退火后铁损最大,磁感强度偏小;成分为0.5Mn-1Cr的2号试验钢930 ℃退火后,磁性能与强度等综合性能最佳,工频铁损P1.5/50为2.41 W/kg,高频铁损P1.0/400为17.36 W/kg,磁感应强度B5 000为1.638 T,抗拉强度为685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