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500kV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典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监控系统技术日趋成熟,已具备条件统一其设计原则.对国家电网公司110~500kV变电站二次系统典型设计规范中计算机监控系统部分的编制过程及要点进行介绍.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配置方案、组屏方案、系统功能及数据采集信号内容提出建议.监控系统典型设计统一了设备规范,减少了设备形式,方便设备维护,宜在工程实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110~500kV变电站典型规范工作中110~500kV组合电器的基本情况,对典型规范中组合电器的型式范围以及典型规范编制的主要原则、内容范围和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说明,从设备参数的分类、优化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结合国网公司系统生产运行方面、兼顾工程个性方面、与变电站典型设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3.
何荣珍 《华东电力》2007,35(8):12-14
介绍了斗山变电站技术改造的必要性,着重阐述了改造设计的主体内容,分析了二次设计的特点及主设备和主接地网、电缆沟的改造设计方案等,经施工和调试考验,圆满实现了技术改造目标,为其他老变电站改造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设计、施工、设备选型及日常运检过程中存在重视一/二次主设备、轻视站用辅助设备的情况,对站用电交流系统重视不够,为站用电交流系统的可靠运行埋下了隐患。从站用电进线、馈线典型接线方式和保护配置方面探讨了某典型500 kV变电站站用电交流系统运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馈线配置、备自投设置、保护配合、负荷分配等多维分析,提出可行的站用电可靠性提升措施,为变电站站用电交流系统可靠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6月29日,国家电网公司220(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工作研讨会在京举行,标志着该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郭日彩介绍了220(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就开展变电站设计的目的、主要原则、主要输入条件以及方案组合等进行了说明。开展变电站典型设计工作的目的是: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目标要求,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设备规范,减少设备型式,以便集中规模招标,方便运行维护;降低变电站建设和运行成本;加快设计、评审和批复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为建设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标准统一、经济高效的电网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特高压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缺少一个从计划、生产、运输、安装、运维等全过程的主设备管理平台,无法对主设备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管理。构建了一种特高压变电站主设备全过程智慧管控平台,介绍了该平台的系统目标,给出了系统架构及技术框架,对无线射频技术、二维码扫描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经工程应用表明,该平台实现了主设备及关键组成部分的生产制造、运输、现场安装、试验调试全过程质量环节管控,满足质量控制要点、全过程追溯要求。  相似文献   

7.
500(330)kV变电站典型设计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郭日彩  李宝金  李明 《电网技术》2005,29(20):29-37
介绍了典型设计的目的、输入条件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按照变电站主要设备型式划分了GIS、HGIS、瓷柱式断路器、罐式断路器等4个典型设计的基本方案;重点分析了500(330)kV变电站典型设计的主要技术方案,对各级电压的电气主接线形式、短路电流水平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费用概算和实际应用表明,典型设计具有节省投资、节约占地、提高供电可靠性、增加规划的灵活性等特点;最后简单介绍了正在开展工作的220kV和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输电线路典型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的推广应用要求,简要介绍了变电站二次系统典型设计的编制、调研和专题研究过程.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基本理念,以工程设计和应用为核心,从设计原则、设计范围、技术难点等方面对二次系统典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研究成果及电力工程人员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逐一加以说明和诠释;重点阐述了典型设计编制过程、二次设备布置、继电保护接口、基建生产标准统一等内容,有助于电力工程人员对二次系统典型设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为规范智能变电站的IED(智能电子设备)配置方案,指导IED设备的设计制造,研究了110 kV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典型配置方案。结合110 kV变电站主接线形式和运行方式较为固定的特点,给出了内桥、线变组、扩大内桥和单母线分段等四种接线型式下过程层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以及间隔层IED的典型配置方案。该配置方案具有以下特点:保留常规互感器,由合并单元实现模拟量数字化;过程层信息传输采用点对点直连模式;变压器保护(包括合并单元)采用双重化配置;中低压间隔采用功能一体化IED,实现就地分散安装。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案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技术先进性,对常规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供应稳固性、可靠性和持续性。然而电网的稳固性、可靠性和持续性往往取决于变电所的合理设计和配置。一个典型的变电站要求变电设备运行可靠、操作灵活、经济合理且扩建方便。出于上述考虑,设计了一个35kV降压变电站,并对变电站内的主设备进行合理的选型。  相似文献   

11.
国外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的制造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外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对国外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商在变压器、电抗器、开关、避雷器、绝缘子等主要输变电设备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供货能力、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该分析可供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设备选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从煤电、核电、风电和燃气轮机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发电设备的发展现状,并阐明了各领域中需要突破的技术难题,包括设计技术、材料研究和开发、主机的制造工艺、辅机配套及自主开发能力等,为发电设备装备业科技人员提供研究技术发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Slow development before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wer transmission and subst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d been slow until 1998.At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open-policy in the 20th century,the technology of manufacturing the main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北500 kV变电站的设计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冬 《电力建设》2006,27(11):4-0
北京城北500kV变电站是北京市首批奥运配套电力项目,在设计中对各电压等级主接线的确定,设备选择,变电站布置及优化等均进行了各种方案对比,最终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针对火电机组容量、参数不断提高,就如何做好设备的监造工作,消除设备缺陷,保证新建机组的顺利投产和运行安全可靠性,概述了大型火电设备监造工作的组织、管理形式及各自职责;介绍现场监造时应进行的技术准备、工作程序及要求;对监造中的原材料、焊接、热处理等关键过程的监督内容进行分析和叙述。并结合当前电力制造单位的具体情况,对监造中应重视的问题进行论述。通过在监造工作中具体实施该文所述的方法,验证了它对保证设备制造质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设计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压直流输电已发展成为成熟的技术,典型的电压等级为士500kv。在中国正在运行的几个直流系统中,单条直流系统完整双极的输送容量已达3GW。同时,还有几个电压等级为800kv的UHVDC系统正在建设中,并计划从2009年中期开始陆续投入商业营运。在±800kV直流运行电压基础上,随着通电流能力的不断增加,直流系统的输电能力将会达到双极7.2GW的输送容量。电力技术的长足进步,有赖于强有力的HVDC换流站设备设计的研发工作和长期以来积累的设备制造经验。文章总结了设备设计技术攻关方面的难点,并介绍了UHVDC换流站设备技术的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17.
陈建生 《发电设备》2003,17(2):52-55
该文分析了我国电站主要辅机(包括加热器、除氧器、凝汽器)的设计制造水平,并提出了我国电站辅机的设计、制造、选用材质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GIS是先进的电力设备,在运行中一旦发生故障,检修困难、时间长.因此需要对GIS设备的选型、监造、包装、运输、贮存、现场安装、验收、检修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提出全过程管理的要求.通过一些实例,介绍GIS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供变电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特高压变电站低压侧无功补偿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特高压变电站低压倒无功补偿装置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原则、装置的主要特点、电容器和电抗器主要参数的确定。经过分析比较,确定并联电容器装置和并联电抗器装置的电压等级为110 kV,容量为210 Mvar;并对无功补偿装置的接线方式、故障保护、成套装置的结构和配置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其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作出了说明,比如,电抗率的取值为特定条件下的取值,不能作为示范值,单台电容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容量不作统一规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