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地下空间产权建设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情况、探究其产权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地下空间产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该方面应该加强产权理论研究,完善产权体系,促进地下空间产权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具体包括:(1)地下空间权的性质与权利客体范围的确定等仍然是产权理论需要回答的问题;(2)完善产权体系建设,搞好地下空间产权体系顶层设计是未来的一个研究趋势;(3)促进地下空间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可为今后城市地下空间产权建设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下空间     
《岩土工程界》2001,(2):58-59
2000年3期   题目 城市地下空间的产权与市场机制 作者  李凤华(北京市人防开发管理中心,100078)  摘要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地下空间产权,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3.
王建林 《浙江建筑》2010,27(4):1-2,6
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资源、节能、交通、生态、防灾等综合效益分析,对目前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从规划研究、产权界定、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地下空间产权,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对土地使用需求量日益增加,可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管理以及地下开发空间的归属问题和产权制度,本文通过对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探讨,着重分析地下空间开发的产权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凤华 《地下空间》2000,20(3):206-208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地下空间产权,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7.
顾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政府部门需求,结合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实际情况,基于三维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开发了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系统.研究了多模态时空数据集成管理、地下三维管线自动建模、工程地质建模分析、城市空间产权管理关键技术和功能,为城市实景三维场景组织调度、地下空间可视化应用以及城市立体空间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以成都市数据为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城市地下空间可开发量的有限性和开发利用的不可逆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一种可耗竭资源。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产权属于国家,开发利用是由政府主导的。在产权归国家所有条件下,通过对豪泰林可耗竭资源最优开发利用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发现:第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量、政府增加的存量作为两个控制变量,决定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跨期利润最大化的最优条件;第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经济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变化将取决于初始存量和开发利用成本的状态;第三,与其他资源一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个各期的最优利用开发量,这个最优开发量既能保证当期使用者的需要,也不会影响后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物权法对地下车库产权的规定以及一些专家对此的看法,多数学者拘泥于现有法律条文得出的解决方案,地下车库部分闲置和停车难的两难局面没有有效解决。本文考虑地下车库的利用率,有助于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解决,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来建立地下车库的产权制度安排,提出了地下车库应列入公共设施管理,应修正现有法律条文,使其适应地下车库公共管理。并对建设管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推进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在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形成原因与缺点,提出“先规划-再建设”的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模式,即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规划和制订地下空间信息化目标;由政府统一协调确定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的管理主体、实施和维护部门、参建单位;建立数据管理与共享机制、系统建成后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期建设,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从管理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建设、基础资料信息化、工程应用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其中考虑了不同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现状和特点。最后,对开展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推进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正在进入立体化发展阶段,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兴起;由于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时间不长,在立法上还存在空缺,导致地下空间开发权属不明、管理无序的问题较为突出;分析了国内外"基于地皮"的地上空间所有权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地下空间开发中面临的权属法律困境;根据地下空间发展现状及趋势,建立了"一体化空间分层模型",提出了"基于空间"的权属划定方法;阐述了地下空间的资源属性、价值属性,对地下空间的权属及地下空间的管理提出了作者的观点,为今后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下空间利用对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城市病具有重要作用,国内一线城市均高度重视地下空间资源,部分城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指导地下空间综合管理工作,但法规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通过梳理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相关法规的主要编制内容,分析其无法解决地下空间管理实际问题的痛点,提出应破解的关键问题。地下空间管理应以管理体制为前提,权属管理为核心,规划管理为条件,维护管理为品质,安全管理为保障,信息管理为基础来制定细则,建立综合的管理体系。各地出台的综合法规和配套法规应抓住痛点,不断修订和完善,为建设高品质的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高军  李传斌杨东 《规划师》2006,22(12):22-24
青岛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无序现象严重,规模小,利用效率低,应首先加强立法,规范管理,确定地下空间产权关系,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规划,还应结合中心区地面建设强度高的现状特点,以解决交通问题和建设地下公共空间为重点,并结合地铁的建设,构筑系统的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14.
浅议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龙 《山西建筑》2007,33(23):41-42
介绍了地铁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新时机,阐述了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的结合方式,论述了地铁沿线地下物业开发的现状,指出了地铁与地下物业开发相结合的方向,以缓解地面日益增长的商业用地需求。张龙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地下空间重要度的进一步提升,地下空间的公共活动承载量、人性化设计要求、景观环境需求及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的需求变得十分强烈,但是开发过程中涉及的产权问题往往成为这类项目的最大障碍,为了有效规避因产权问题带来的地下空间建设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在开发之初的宏观规划层面对产权模式进行研究和分区引导.本文结合...  相似文献   

16.
国际地质学界普遍认为21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随着我国地下空间工程数量的大幅增加,因权属关系不明而造成的地下空间产权纠纷接踵而至。当下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是解决权属问题最为有效的方式,文章以"分层一确权"制度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地下空间法律制度与开发经验,整合空间、时间和关系三维属性,构建基于竖向分层、水平分区的一体化分层开发体系,试图在开发体系与权属制度间建立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立体化分层开发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判别土地开发权的取得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便于从使用期限、土地范围、用地条件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地下空间确权制度,从而有助于我国地下空间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张昊  孙云鹤 《城市勘测》2014,(5):114-116
《物权法》对土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规定,给地下空间单独确权登记提供了法律依据。地下空间产权测绘对地下空间确权登记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初步探讨了地下空间产权测绘需解决的几项关键技术问题,阐述了如何保持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坐标框架统一,地下空间平面、高程控制测量技术以及地下空间房产丘号的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经营理论与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经营,是目前地下空间开发水平和规模达到一定阶段后,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地下空间开发,特别是原来由政府包办的地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新思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经营理论的阐释,基于经营原则,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经营策略,以期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规划控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沿线地下空间的规划控制日益迫切。结合工程项目实践,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的规划控制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地下空间产权、公共地下空间地面附属设施、地下空间之间的连接、地下空间实施时序等,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