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磁场与磁路结合的方法,建立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仿真模型数据库。使用LabVIEW软件开发交流接触器的特性分析平台,通过此平台查看电磁机构磁场分布和动态特性。分析电气参数与电磁机构的结构参数对接触器动态特性的影响,为设计性能优良的交流接触器产品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根据三气隙永磁接触器机构的特点,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二次开发,实现接触器磁场分析和电磁吸力的计算。基于接触器运动过程的机械、电磁场和电路方程的耦合,建立接触器动态特性分析模型,实现触头弹跳和永磁接触器动态过程的计算。最后,对LC1D32型永磁接触器特性进行了测试。试验和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串联双线圈直流接触器,采用试验和仿真的方法对其电磁系统的动、静态特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运用ANSYS软件的参数化设计语言,对接触器的电磁系统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对动铁心的静态吸力、两线圈的自感和互感进行了计算。在静态磁场计算的基础上,运用耦合电压平衡和达朗贝尔机械运动微分方程对动铁心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在仿真中将其动态过程分成4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电压平衡方程。将得到的方程组导入到Matlab软件中S函数模板进行动态特性曲线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采用有限元软件FLUX 3D和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接触器电磁系统和机械系统模型,并通过Simulink进行了机械和电磁模型的耦台,实现了大功率直流接触器动态特性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接触器动态特性准确性高、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5.
王峰 《低压电器》2007,(11):10-12
分析了交流接触器电磁系统的3种热传递方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ANSY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磁路法计算发热功率和有限元法分析温度场结合起来,用于交流接触器电磁系统的发热计算,通过热分析结果与发热功率及对流换热系数等温度相关参数间不断进行迭代修正,完成最终分析.分析结果经试验验证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串联双绕组式大功率直流接触器,并对其双绕组结构进行了分析等效。采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FLUX 3D软件和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接触器动态特性模型,并采用Simulink对电磁系统和机械系统进行了耦合加载,仿真分析了接触器的动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进行动态特性的求解具有计算准确、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以双E型电磁铁为研究对象,对交流接触器操作电磁铁进行了优化设计.利用寻优法计算线圈电流值,基于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电磁系统内部的磁场分布,并对其静态吸力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的结果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利用虚拟样机技术研究了铁芯、线圈高度等结构参数对静态吸力特性的影响,提出操作电磁铁的最佳几何尺寸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型号单稳态单线圈永磁机构接触器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磁场分析和静态电磁吸力的计算.同时对该永磁机构接触器进行了试验.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计算结果可以为单稳态单线圈永磁机构接触器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并联双绕组式交流接触器,并对其双绕组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Maxwell3D软件对接触器电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分析了电磁系统的动态特性。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该文提出一种智能单稳态永磁接触器的联合仿真方法。首先,针对传统电磁接触器等效电路在永磁接触器的保持及分闸过程中存在的应用缺陷,将电磁磁链与永磁磁链分开考虑,提出适用于全过程的永磁接触器等效电路模型。之后,采用永磁接触器的有限元仿真结合等效磁路来处理永磁磁场与电磁磁场的相互耦合问题,从而给出等效电路模型中各元件参数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分合闸控制策略及永磁接触器动态模型,构建单稳态智能永磁接触器的联合仿真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该仿真方法的有效性。在永磁接触器的整个动态过程中,该仿真方法详细反映出电磁磁场与永磁磁场的相互影响,为基于电磁力、永磁力及弹簧反力密切配合的高性能优化控制方案的设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和弹跳特性研究是衡量接触器性能优劣的重要手段,而以往的弹跳力学模型往往忽略了温度场对接触器动态特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热场影响下接触器的弹跳特性十分必要。该文首先建立了某型号新能源用大功率接触器的热场模型、电磁特性模型及振动碰撞力学模型,实现了接触器热场、电磁场和机械力场各节点参数的实时交互传递和耦合计算;之后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接触器机-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温度、长时间反复短时工作、可动部件质量等因素对接触器弹跳特性的作用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新能源供电系统和相关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利用Maxwell 3D软件的瞬态分析模块对双E型交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瞬态分析功能,对不同合闸相角下交流接触器电磁机构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得到其时间特性及速度特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动态吸力与反力的配合.该仿真为动态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程祝媛  许志红 《电气制造》2010,(1):44-48,54
XMCO—188型交流接触器是一种空调控制专用接触器,如何减小其工作中的振动和噪声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采用labVIEW软件系统,建立XMCO—188型交流接触器吸合过程与吸持阶段动态特性计算软件,通过动态仿真计算结果,提出减少产品噪声的措施和建议。该软件系统人机界面友好、直观、方便,便于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扩展,也可方便的应用于其他型号电磁式交流接触器电磁系统动态特性的计算和分析中。为相关产品电磁机构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这种基于虚拟仪器的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交流接触器温度场仿真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交流接触器的热学分析,考虑接触器内部传导散热和外表面的对流和辐射散热,建立了接触器的稳态热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瞬态磁路法计算电磁系统线圈和分磁环的功率损耗;考虑回路电阻、动静触头接触电阻、接线端以及连接导线的发热作用,利用热电耦合分析主回路的温度分布;基于流体相似理论和Stefan-Boltzmann定律计算接触器表面散热系数.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一额定电流为100A的交流接触器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应用此热分析模型对主回路接线端拧紧力、主触头弹簧终压力以及连接导线截面对接触器温度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接触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人工神经网络优化方法引入接触器电磁系统的优化设计中,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和高效率的并行计算功能进行优化.采用改进BP算法前馈神经网络法,建立了接触器反力特性中拐点位置的动态吸力和激磁电流为输入神经元,以电磁系统的尺寸作为输出神经元的前向三层的神经网络,并以CJX1型接触器为样本,通过变步长法训练神经网络.网络训练成熟后,可对接触器的外型尺寸进行优化.采用神经网络法减少了大量的三维电磁场计算,可以得到很高的优化速度,很快得到结果.经优化后的接触器可减小电磁系统的体积.  相似文献   

16.
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仿真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真了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分析了智能控制对其特性的影响和优化。基于多段电压控制,通过改变输入控制PWM占空比调整线圈电压。应用AN-SYS软件计算静态电磁吸力,应用ADAMS软件计算动态过程中的速度、加速度和触头行程。与普通接触器比较,该智能交流接触器触头弹跳和能耗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永磁式接触器与传统电磁式接触器相比具有:节能,可靠性高,无噪声污染等优点.本文对电磁式接触器和永磁式接触器的静态磁场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可为永磁式接触器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永磁体同极磁场相斥异极磁场相吸的原理以及钕铁硼永磁体极高的磁能积和矫顽力,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可保证断电分闸的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永磁式智能交流接触器的设计方案,并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永磁式智能交流接触器可保证在断电的常态下触头永远处于分断状态,而且可实现快速合、分闸。  相似文献   

19.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平极面铁心的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高速摄像机进行了机构动态特性的非接触测试验证,证明仿真计算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斜极面铁心交流接触器在不同斜角度下的吸力特性,对平极面交流接触器与斜极面交流接触器静态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鱼群优化算法对斜极面交流接触器进...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Electronic的Circuit模块建立交流接触器线圈等效电路,利用Maxwell软件建立了交流接触器的有限元模型,对交流接触器的动态运动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交流接触器短路环材料、长度、宽度对交流接触器电磁最小吸力的影响,计算了衔铁厚度、衔铁宽度、磁轭底部尺寸对交流接触器最小吸力和最大吸力的影响。最后,对仿真计算结果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仿真计算结果能较好反应出交流接触器的运动情况,计算方法科学可行。该课题的研究可为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系统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方向,具有较大的工程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