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衡阳县不同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抗体免疫水平.方法 2009年6-8月,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县各预防接种门诊辖区人群中对1周岁及以上人群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荧光免疫技术(TRFIA)检测乙肝免疫抗体(抗-HBs).结果 共完成血清学调查284人,均为县籍户口(汉族),抗-HBs阳性人数214人,阳性率为75.35%.结论 衡阳县人群乙肝免疫水平较高,充分体现了该县从1986年开始接种血源乙肝疫苗以来所取得的效果.为降低乙肝的发病率,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乙肝防控工作,继续提高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和人群抗-HBs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策。方法对多次免疫后抗-HBs仍为阴性的228名研究对象接种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按0、1、6个月20μg×3免疫程序进行免疫,于210d抽血,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抗-HBs检测。结果228名乙型肝炎疫苗多次免疫无应答者,接种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后,抗-HBs阳性172名,阳转率75.44%,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97.20m IU/ml。结论对成人乙型肝炎疫苗多次免疫无应答者,增加接种剂量或接种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可提高抗-HBs阳转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北京市海淀区新生儿12月龄内全程接种10μg酵母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 B)的免疫效果及影响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高应答的因素。方法对在北京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12月龄内完成全程Hep B接种的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获得儿童一般情况、Hep B接种情况、体重、身长、出生体重、是否早产、母亲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和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父亲HBs Ag情况等数据,采集被调查儿童静脉血标本2 ml,分离血清,定量检测抗-HBs和HBs Ag。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HBs高应答率(抗-HBs≥1 000 IU/L)的影响因素,估计各研究因素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结果共调查7~15月龄儿童691名,纳入分析666名,儿童无HBs Ag阳性出现,抗-HBs阳性(≥10 IU/L)率达99.8%(665/666);抗-HBs阳性的儿童中,低应答(抗-HBs≥10 IU/L且<100 IU/L)率1.2%,中应答(抗-HBs≥100 IU/L且<1 000 IU/L)率34.0%,高应答率64.8%。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女童相比,男童全程接种Hep B后更易产生抗-HBs高应答(OR=1.396,95%CI:1.010~1.930);与采血时间距第3剂Hep B(Hep B3)间隔<60 d的儿童相比,间隔≥60 d的儿童抗-HBs高应答率更低(OR=0.326,95%CI:0.186~0.573)。结论北京市海淀区新生儿12月龄内全程接种Hep B后,产生的抗-HBs阳性率高。抗-HBs阳性的儿童中,抗-HBs高应答率随着采血时间和Hep B3间隔的延长而下降,男童抗-HBs高应答率高于女童。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在固定的人群中对乙肝疫苗免疫后,感染HBV者的抗体情况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血清学检测和临床学观察。观察对象平均年龄10岁,性别均衡,经血清学检测HBV感染标记全部阴性并无肝炎史者151人。按0、1、2免疫程序常规接种乙肝疫苗10μg/次后,连续4年定期采血,分离血清,用SPRIA法和Ab-bott试剂盒检测HBsAg、抗HBc和抗HBs;用改良赖氏法检验SGPT,并由专职医务人员进行定期临床随访。在经过免疫的儿童群体中,在追踪观察的第2年,140人中检出HBV感染者4例。第2年,在101人中检出1例,累积感染率分别为2.86%和4.95%。在5例感染者中,乙肝疫苗接种后的第6个月,抗-HBs时点高峰值分别为6.1、3.7、7.3、7.8、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1992~2007年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与发病趋势,为乙肝免疫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1992~2007年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接种初期(1992~1994年)疫苗接种率为63.14%,接种后期(2002~2007年)为95.72%。1992~2007年1~16岁年龄组乙型肝炎发病13699例,总发病率在(26.21~122.74)/10万之间,其中接种初期发病率最高,为122.74/10万,接种后期最低,为26.21/10万,下降了78.65%。1~5岁、6~10岁和11~16岁组乙肝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54.82%,75.04%和83.04%。接种后期与接种初、中(1995~2001年)期比较,HBsAg阳性率分别下降了80.80%和79.13%,抗-HBs阳性率分别升高了8.70%和13.15%,抗-HBc阳性率分别下降了23.24%和4.29%。结论广州市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广州市不同地区10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方法对本市老城区、新城区和农村1995~2005年出生、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的儿童,按分层随机抽样3890人,检测其HBsAg和抗-HBs水平,并计算阳性率。结果1995~2005年,三地区出生的儿童HBsAg阳性率逐年下降,抗-HBs阳性率逐年上升;老城区HBsAg阳性率比新城区和农村明显下降,老城区和新城区抗-HBs阳性率比农村明显上升;三地区10、5、0岁儿童HBsAg阳性率依次下降,抗-HBs阳性率依次上升。结论广州市10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保持在高水平,农村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较老城区和新城区偏低,可能是造成乙型肝炎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60μg)抗-HBs阳转率及接种反应。方法对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89名(男52名,女37名)因按常规免疫程序(0、1、6)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未产生免疫应答者重新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60μg)2针次,间隔4周。分别于末次免疫后1和6个月采血,分离血清,采用乳胶化学检测法检测抗-HBs水平,并计算阳转率;分别于首次和末次免疫后30 min及72 h内,观察局部(疼痛、瘙痒、硬结)和全身(发热、乏力、腹泻)不良反应。结果末次免疫后1个月,男性抗-HBs阳转率为96%,女性为97%,末次免疫后6个月,男性抗-HBs阳转率为98%,女性为100%,男女抗-HBs阳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2针次后,抗-HBs阳转率接近100%。首次和末次免疫后30 min及72 h内,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未超过6%。结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60μg)可提高按常规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未产生免疫应答人群的抗-HBs阳转率,且疫苗接种后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与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在青年中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江西省上饶市卫生学校抽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健康状况良好的1520岁学生910名,随机分为A、B、C 3组,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分别经上臂外侧三角肌全程接种3针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和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全程免疫后1个月采集接种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HBs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A组与C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分布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500 mIU/ml的分布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均<0.01),抗-HBs GMC﹤10和1020岁学生910名,随机分为A、B、C 3组,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分别经上臂外侧三角肌全程接种3针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和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全程免疫后1个月采集接种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HBs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A组与C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分布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500 mIU/ml的分布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均<0.01),抗-HBs GMC﹤10和10499 mIU/ml的分布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1或<0.001)。有1名接种者在接种后0.5 h有局部疼痛症状,第2天疼痛消失,未见其他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的抗-HBs阳转率和抗-HBs GMC水平均高于低剂量乙肝疫苗,提示青年应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以建立有效的防御乙肝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疫苗不同途径和剂量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36名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全部阴性的儿童随机分为不同途径、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按0、1、6个月的程序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接种后随访观察2年。全程免疫后12个月,肌肉注射10μg组、5μg组和皮内注射2μg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100%、100%和89.47%;抗-HBs浓度分别为286.44、172.97和126.87mIU/ml。2年时,各组抗-HBs阳转率和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疫苗保护率分别为87.57%、83.03%和81.3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新型脂质体及其与乙肝疫苗结合物的稳定性以及结合物抗病毒作用。方法 通过外观观察、粒径检测及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IgG1和IgG2a的水平考察稳定性;免疫HBV转基因小鼠,检测其血清中HBsAg和抗-HBs的滴度。结果 4℃存放1年,脂质体有少量沉淀产生,粒径变大;而脂质体与乙肝疫苗结合物全部沉淀,粒径变大,但均易摇匀,无结块;结合物4℃存放1年,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IgG1和IgG2a的水平没有下降;HBV转基因小鼠于免疫后2、3、4个月,体内的HBsAg的A值较免疫前有显著下降。抗-HBs在初次免疫2个月后的阳转率为100%。结论 脂质体吸附乙肝疫苗稳定性好,且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457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乙肝疫苗免疫后的随访观察。其中151名儿童按0、1、2月免疫程序免疫,每次接种10μg,随访观察5年。5年时抗体阳转率为72%,抗体水平为40.5mIU/ml;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率升高到97.3%,抗体水平增加到548.8mIU/ml。另306名儿童按0、1、6月免疫程序免疫,分别接种5、10和20μg,随访观察4年。4年时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2%、100%和94.2%。同样接种10μg 疫苗,0、1、6月免疫程序的阳转率和抗体水平皆明显优于0、1、2月的免疫程序。全程免疫后的抗体水平越高,抗体下降越缓慢,维持时间越长。另外,按0、1、2月免疫程序的儿童中,5年的感染率为6.8%,保护率为86.4%。按0、1、6月免疫程序的儿童中,4年无1例乙肝病毒感染。两种免疫程序和三种免疫剂量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均可维持4年以上。因此,5年加强免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加强免疫效果 ,以探求适宜的甲肝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程序。方法 在河北省正定县对 1~ 7岁的儿童采血检测抗 -HAV ,筛选甲肝易感者 ,按出生月份的单双数随机分为疫苗组和对照组 ,疫苗组接种 1针 ,观察免疫效果。在 1针法的基础上 ,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对象 ,分别按0、12月和 0、2、6月程序进行加强免疫 ,并于免疫后 1、2、3、6、7、12、13和 2 4个月采血清 ,观察免疫后的抗体动态。结果 接种 1针疫苗后 2~ 3个月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效价均达高峰 ,分别为 92 .2 %~ 94 .9%和 12 6 .2~ 131.3mIU/ml,以后开始下降 ,12个月时降至 79.8%和 79.6mIU/ml。加强免疫后 ,抗体阳转率均达 10 0 % ,抗体水平成倍上升 ,其中以 0、12月程序免疫后抗体几何均值最高 ,为 32 94 .5mIU/ml。结论 甲型肝炎减毒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记忆反应 ,采用 0、12月程序免疫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有关数据及经验,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收集的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数据和现场评估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年全市共摸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1 043 294人,接种1 016 848人,接种率为97.47%;强化免疫期间,全市共报告麻疹疫苗相关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effec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20例,发生率1.97/10万,其中严重AEFI 2例,发生率为0.19/10万;共调查了747 790名强化免疫目标儿童的免疫史,其中0剂次占1.01%,免疫史不详占3.81%;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对强化免疫活动进行了快速评估,全市共调查应种10 455人,实种10 146人,接种率为97.04%。结论我市首次实施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迅速降低了目标人群的麻疹发病率,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为全市消除麻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全市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14.
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Pa)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TPw)分别进行基础免疫,再用DTPa或DTPw加强免疫,一年后对免疫儿童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各类抗体均较加强免疫后一个月明显下降,3个组中抗—FHA虽有所下降,但均在保护水平以上(>20EU/ml),抗—PT抗体只有DTPa组大于20EU/ml。3个组中的大多数儿童的百日咳凝集抗体均<1:320,而抗白喉类毒素(抗—DT)、抗破伤风类毒素(抗—TT)抗体均在保护水平以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用两种配方的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DT),在浙江省黄岩县中学生和青工中进行免疫效果观察。免疫后1个月、 1年和3年白喉抗体保护水平分别达95%、88%和80%以上。免疫后1个月和1年破伤风抗体保护水平分别达85%和81%以上。白喉和破伤风免疫后抗体滴度的几何平均值(GMT)分别比免疫前增加4~28倍和7~11倍。表明该制剂接种1次即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血清学效果,可供青少年和成人作加强免疫或应急接种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测定乙脑流行区婴幼儿对地鼠肾细胞培养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的中和抗体应答,4~17个月龄婴幼儿在免疫前中和抗体阳性率为2.4%,两针基础免疫后阳性率为57.23%;1年后加强注射1针阳性率为95-95%;1岁基础免疫两针,2、4岁分别加强1针,6岁时抗体阳性率为70.59%,再加强注射1针为94.12%;1岁基础免疫两针,2、4和6岁分别加强注射1针·到10岁时抗体阳性率为96·67%,再加强注射1针上升为100%。作者认为乙脑灭活疫苗基础免疫应注射3针,2~3岁和6岁时再分别加强注射1针,小学阶段可不再加强注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配比及制备工艺的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Sabin株灭活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DTaP-HepB-sIPV)免疫大鼠后加强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中、低剂量与铝佐剂相互配伍的不同sIPV配方设计4个DTaP-HepB-sIPV联合疫苗实验组,即中剂量含铝佐剂sIPV组(A组)、中剂量不含铝佐剂sIPV组(B组)、低剂量含铝佐剂sIPV组(C组)、低剂量不含铝佐剂sIPV组(D组),并设相应各组分的对照组和Infanrix hexaTM疫苗参考组。以已完成3剂基础免疫的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在全程免疫第16个月接种1剂次加强免疫,进行安全性评价,并比较加强免疫前后各组大鼠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及阳转率,同时观察加强免疫对大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影响。结果加强免疫后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大鼠接种部位未见红肿、硬结、溃烂等现象,且各组大鼠体重维持稳定。加强免疫后30 d,各组大鼠各型别脊灰病毒中和抗体均为阳性,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A组分别为100%、71.4%、85.7%,B组分别为71.4%、85.7%、100%,C组分别为80%、80%、100%,D组分别为71.4%、100%、85.7%;A组诱导的各型别脊灰病毒中和抗体GMT均高于B组,且可达到或超过参考组;B、D组诱导产生的各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GMT均能达到同等剂量相应对照组水平。加强免疫后,各组百白破各组分抗体GMT有5~106倍增长,联合疫苗实验组GMT与对照组相比,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免疫后,乙肝抗体阳转率乙肝对照组为66.7%,B组为55.6%,C组为50%,A组为16.7%,D组为14.3%,参考组为0%;各组Anti-HBsAg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两两相比,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aPHepB-sIP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sIPV中剂量含铝佐剂的DTaP-HepB-sIPV联合疫苗所诱导的各抗体水平更加稳定持久,可作为未来疫苗最佳配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在中国婴儿中的免疫持久性。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11个乡(镇)的372名健康婴儿,随机分为2组:176名婴儿分别于2、3、4月龄接种1剂IPV疫苗,196名婴儿分别于2、3、4月龄口服1粒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两组均于基础免疫后1个月及18月龄时采集静脉血,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血清中抗Ⅰ、Ⅱ、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滴度。结果两组婴儿接种疫苗后18月龄时血清抗脊灰病毒Ⅰ、Ⅱ、Ⅲ型NA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明显低于基础免疫后1个月。18月龄时IPV组血清抗脊灰病毒Ⅰ、Ⅱ、Ⅲ型NA阳性率明显低于基础免疫后1个月,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OP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IPV组部分婴儿在18月龄时血清抗脊灰病毒Ⅰ、Ⅱ、Ⅲ型NA滴度小于1︰8,比例分别为11.4%、17.1%和18.2%。结论 IPV基础免疫后至18月龄时,婴儿抗脊灰病毒抗体保护水平下降,需进行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9.
PELA-OmpK微球疫苗的部分特征及其对鲫鱼的口服免疫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聚-DL-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DL-polylactide-co-polyethylene glycol,PELA)包裹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Vh)重组外膜蛋白OmpK制备的微球疫苗的部分特性及其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口服免疫效果。方法用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PELA,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包裹OmpK,制备微球疫苗,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计算蛋白包裹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粒径大小及其在4℃保存不同时间的形貌。取鲫鱼随机分为3组:微球疫苗组、OmpK蛋白组和空白对照组,前两组采用疫苗或蛋白拌饲投喂方式口服免疫,投喂3 d,间隔7 d,再投喂3 d加强免疫;对照组投喂不含疫苗的饲料。加强免疫4周和8周后,经腹腔注射20 LD50的Vh EcGS020802株攻击,记录各组鱼死亡数,计算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制备的PELA-OmpK微球疫苗中OmpK蛋白的包裹率达78%。微球粒径小于12μm,且90%微球的粒径小于5μm。4℃保存10 d微球表面光滑、圆整;保存30 d PELA微球降解,粒径较大的微球表面出现空洞;保存60 d可见大量碎片,微球表面毛糙松散,出现多个空洞。微球疫苗加强免疫鲫鱼4周和8周后,对活菌攻击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0%和48%,而口服OmpK蛋白组和空白对照组鱼全部死亡。结论用PELA包裹裸疫苗制备成微球疫苗,对抗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ELA用作鱼类口服疫苗的投递载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国产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结合疫苗PRP-TT的加强免疫效果。方法分别用安儿宝和呵儿贝两种Hib结合疫苗,对在广西柳州市常住儿童进行3、4、5月龄3针免疫,1年后,进行第4剂加强免疫。分别于3针免疫1年后和加强免疫1个月后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和体外杀菌实验(Serum bactericidal assay,SBA)分别检测免疫前后血清IgG抗体浓度和加强免疫后SBA抗体滴度。结果安儿宝和呵儿贝疫苗3针免疫1年后,血清IgG抗体几何平均数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s,GMCs)分别为3.17μg/ml和3.00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gG抗体浓度在1.00μg/ml以上的血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9%(62/78)和76%(115/15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免疫后1个月,两种疫苗免疫血清中IgG抗体GMCs分别为71.33μg/ml和65.35μg/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抗体浓度均能100%达1.00μg/ml以上。两种疫苗加强免疫后的血清IgG抗体浓度与各自加强免疫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免疫后,两种疫苗免疫血清的SBA抗体滴度分别为5 263和4 63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疫苗免疫后血清IgG抗体浓度和SBA抗体滴度均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96和0.689,P<0.05)。结论 3针免疫1年后,两种疫苗免疫血清中IgG抗体仍保持较高的水平,第4剂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迅速显著升高,100%达1.00μg/ml以上,且具有有效的体外杀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