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临界CO2开发页岩气技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页岩气藏具有低孔隙压力、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高含黏土等特点,开发难度较大。为了降低页岩气藏开发成本,提高页岩气经济技术可采储量,需要一种新的高效页岩气开发技术。通过分析页岩气成藏、页岩储层、页岩气和超临界CO2流体的特性,结合超临界CO2喷射破岩试验结果和CO2、CH4与岩层吸附特性可知:超临界CO2喷射钻井能够在页岩层中获得较高的机械钻速,同时不会使页岩层产生黏土膨胀、水锁等效应;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进行储层压裂改造,能使储层产生更多微小裂缝,有助于页岩气生产,最重要的是CO2与页岩的吸附强度高于CH4,CO2能置换吸附在页岩上的CH4,在提高产量和生产速率的同时,实现CO2永久埋存。因此,超临界CO2开发页岩气无论从技术上和经济上均具有较大优势,将成为未来页岩气高效开发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刘巍 《断块油气田》2012,19(5):658-661
CO2驱是目前国内外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存在不利的流度比、地层非均质性、天然或人工裂缝等因素,易造成注入CO2流体发生气窜。常用的提高CO2驱波及效率的方法有气水交替驱、CO2泡沫驱和聚合物冻胶驱等,通过在超临界CO2中加入增稠剂,也可提高CO2驱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文中对国内外研究的各种CO2增稠剂进行了综述与评价,重点介绍了常见聚合物、小分子、含氟聚合物以及不含氟表面活性剂等各种类型增稠剂,同时从相行为、相对黏度测定方面介绍了CO2增稠评价方法,对提高CO2驱波及效率的超临界CO2增稠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苯乙烯在超临界CO2中的聚合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苯乙烯在超临界CO2中的沉淀聚合反应,探讨了CO2压力、单体的体积分数、引发剂与单体的摩尔比及添加共溶剂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大CO2压力、减小苯乙烯的体积分数、增大引发剂与单体的摩尔比,都使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在一定的CO2压力范围内,所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曲线呈双峰,而同时添加少量甲苯为共溶剂,可增强超临界CO2与苯乙烯的相容性,从而使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曲线呈单峰。  相似文献   

4.
荷兰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微孔膜来固定催化剂,示范了一种在超临界CO2中完成反应的新技术。该方法可能导致在清洁工业催化工艺中的进步。由于超临界CO2比传统溶剂更为环境友好,而且,总的来说均相催化可提供比非均相催化更高的活性以及更好的产品选择性,因此,它对于催化反应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利用这些好处需要一种适合的方法从产品中分离出催化剂并找到能在CO2中溶解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输送管道的腐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技术是极具潜力的一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沿技术,已受到国际科技和产业界的密切关注,其中CO2运输管道的内腐蚀问题可能成为制约碳封存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强调了CCS技术对于碳减排的重要性,研究碳钢在超临界CO2运输环境中的腐蚀规律和机理以及CO2输送过程中的超临界CO2的性质显得十分重要。阐述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中超临界CO2输输送管道的腐蚀与油气系统的CO2输腐蚀的本质区别,对输送过程中超临界CO2腐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腐蚀控制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6.
7.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及成套装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超临界CO2 萃取这一新兴分离技术在工业化装置的工艺流程、化工过程、设备及过程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膜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超临界CO2在无机膜的制备、有机高分子膜的制备及其改性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超临界CO2制膜的工艺流程及装置。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临界CO_2压裂技术能较好地改造塔河油田水敏、低渗储层,而压裂过程中井筒和裂缝温度场对CO_2物性参数影响较大,需要对CO_2压裂温度场进行研究。考虑径向非稳态传热、轴向非稳态对流以及摩擦力、黏滞力的影响,推导了井筒温度、压力方程,结合K-D-R方法和CO_2物性模型,建立了CO_2压裂过程中井筒和裂缝温度场计算模型,并通过实测温度、压力数据拟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应用所建模型分析了塔河油田胡杨2井CO_2压裂施工排量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注入排量对井筒温度、压力以及裂缝温度影响明显,而对裂缝内压力影响较弱;井筒压力梯度随着排量增大而变小;井筒和裂缝中CO_2均可存在液态和超临界态2种相态。研究成果能为塔河油田CO_2压裂施工设计优化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超临界CO2和超临界CO2-乙醇体系的溶解度参数,并分析了体系内粒子间距离的径向分布函数。结果表明,超临界CO2的溶解度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且随体系密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添加乙醇可明显提高超临界CO2的溶解度参数,且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参数也增大。乙醇分子可与CO2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而提高CO2的极性,从而提高体系的溶解度参数;超临界CO2-乙醇体系中,分子间,特别是乙醇分子间存在聚集现象。当体系压力较低时,增大压力,可大幅度减弱乙醇分子间的聚集程度,使体系的溶解度参数迅速增大;但继续增大压力到一定程度时,乙醇分子间的聚集程度达到定值,即乙醇已均匀分散在CO2中,溶解度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啤酒花在超临界CO2中的平衡溶解度随介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溶解特性。选择适宜的模型,用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低共熔溶剂(DESs)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化学稳定性好、可设计、合成工艺简单、可循环使用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在CO2捕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重点综述了近年来DESs用于CO2捕集的研究进展,总结了DESs捕集CO2的能力,分析了DESs捕集CO2的影响因素和DESs的循环使用性能,归纳了DESs捕集CO2的机理(包括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和物理化学协同吸收),并总结了CO2在DESs中的溶解度计算模型。分析发现,DESs捕集CO2的影响因素中,温度、压力和水含量(质量分数)均对CO2的捕集有影响,且DESs的结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DESs可循环使用;CO2在DESs中溶解度计算模型的建立有效推动了DESs捕集CO2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指出了DESs捕集分离CO2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CO_2腐蚀与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对井下、地面设备及管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造成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介绍了CO2的腐蚀机理及腐蚀速率的影响因素,包括CO2分压、温度、pH值、腐蚀膜特性、流速、合金情况等,分析评价了CO2腐蚀的防护措施及其特点,包括阴极保护、使用耐蚀合金钢管材、使用涂镀层油管、注入缓蚀剂等,同时介绍了根据r值来确定CO2,腐蚀防护措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以水基压裂液开发非常规油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背景,总结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独特优势、技术特点、工艺流程及其作业机制。全面分析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起源、超临界CO2压裂岩石起裂机制、缝内携砂规律、井筒流动与控制、压裂设备及现场试验等研究发展现状,得到了当前阻碍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针对超临界CO2压裂岩石起裂机制的研究多为现象性描述,未来应重视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给出定量评价方法;超临界CO2缝内携砂能力的研究除了加强增黏剂方向的攻关力度外,研发纳米纤维实现物理增黏、开发新型低密度支撑剂、提高施工设备技术参数等也是有益的工作。未来超临界CO2压裂技术将逐渐由直井单层压裂向水平井多级压裂发展并与连续油管拖动压裂相结合,逐渐满足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化开发需求。  相似文献   

16.
WNN优化模型在模拟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固体溶解度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模拟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中固体的溶解度,提出了一种余弦常数r为0.1和采用部分动量法的Morlet自适应小波神经网络优化模型,并以温度T、压力P、溶质的摩尔体积V、熔点温度Tm、熔化热ΔHfus、色散溶解度参数δ1和极性及氢键溶解度参数δ为输入参数,对SCCO2中两种脂肪酸的溶解度进行了模拟。经过980次迭代得到了该模型对学习2样本的最小模拟误差为1.34%,对预测样本的模拟误差为8.89%,都小于活度系数模型和其它两种常用小波神经网络模型,此结果表明该模型是一种SCCO2中固体溶解度的较好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水基压裂液开发非常规油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背景,总结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独特优势、技术特点、工艺流程及其作业机制。全面分析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起源、超临界CO2压裂岩石起裂机制、缝内携砂规律、井筒流动与控制、压裂设备及现场试验等研究发展现状,得到了当前阻碍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针对超临界CO2压裂岩石起裂机制的研究多为现象性描述,未来应重视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给出定量评价方法;超临界CO2缝内携砂能力的研究除了加强增黏剂方向的攻关力度外,研发纳米纤维实现物理增黏、开发新型低密度支撑剂、提高施工设备技术参数等也是有益的工作。未来超临界CO2压裂技术将逐渐由直井单层压裂向水平井多级压裂发展并与连续油管拖动压裂相结合,逐渐满足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化开发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