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临床药物基因组学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桥梁。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能够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的循证医学数据越来越多。本文介绍目前临床药物基因组学应用的现状,阐明个体化治疗应用面临的挑战,展望个体化治疗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陶霞  刘皋林 《金属学报》2002,7(3):263-268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遗传学与药物反应的相互关系。本文综述了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高血压病和抗高血压药物反应异质性、与药物新陈代谢相关的基因、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对不同个体高血压相关基因、基因影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对血压作用的药物动力学等的研究, 不仅为药物治疗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可明确血压水平相关基因的个体差异及其在高血压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谭丹  颜晗  罗芝英  刘荣  张伟  刘昭前  李曦 《金属学报》2015,20(12):1434-1440
华法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因此极易发生不良反应。构建基因导向的华法林个体化用预测模型被认为是实现华法林个体化用药、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一种可行的方法。然而,目前不管是模型建立的方法还是模型的临床意义均存在广泛争议。本文综述了国际上用于建立华法林个体化用药预测模型的两类方法,对比了它们的优缺点;探讨了预测模型临床意义存在争议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今后针对华法林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冯朴琼  林玮玮  张峻  王长连  焦正 《金属学报》2016,21(12):1425-1428
目的:建立应用决策树模型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解读的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 临床药师依据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患者病程建立决策树模型,应用决策树模型对血药浓度作解读,必要时应用群体药动学模型估算患者个体化给药剂量,辅助临床个体化用药。结果: 药师应用血药浓度决策树模型提出个体化给药建议,临床医师接受了药师建议并调整抗癫痫治疗方案,患者癫痫发作得到良好控制。结论:基于决策树模型的丙戊酸血药浓度解读模式可协助医师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5.
张伟  贺毅憬  周宏灏 《金属学报》2008,13(7):721-729
人体存在多种类型的药物转运体,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起重要作用。参与药物跨膜转运的转运体功能受影响,将可能导致诸多临床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甚至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在各种影响因素中,遗传多态性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可导致基因表达和蛋白功能发生改变。目前,阐明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应用遗传信息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的必要步骤。本文就肝脏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OATP-C],编码基因SLCO1B1)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草药既是药物也可作为食品补充剂,其应用在国际上越来越广泛。中草药对细胞色素P450酶及其药物转运体的诱导和抑制是介导中草药-药物相互作用和产生药物临床毒副反应的主要机制。中草药能够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基因表达和功能改变其底物药物的血药浓度,可能导致临床上药物毒副反应或治疗失败的发生,产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的中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还发现,中草药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影响也受基因剂量控制,即符合基因剂量效应,因而具有遗传的个体差异。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药物代谢相关基因介导的中草药-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基因组学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胡蕾  高利臣  卓伟  周宏灏  范岚 《金属学报》2012,17(7):821-827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 (cytochrome P450 enzymes,CYP)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生化反应,参与许多内、外源化合物的代谢和激素类化合物的合成。CYP450氧化还原酶 (cytochrome P450 oxidoreductase, POR) 是所有肝微粒体内CYP酶的唯一电子供体。POR不仅可作为电子供体参与由CYP介导的药物代谢,而且可通过1-电子还原反应直接介导一些抗肿瘤前体药物的代谢和转化。可见,POR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证实,编码人POR的基因具有遗传多态性,对临床药物代谢乃至疗效有着显著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对近年来POR的药物基因组学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党翔吉  周玲  王艺璇  曾露 《金属学报》2017,22(4):477-480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个体化应用抗栓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个体化抗栓药物治疗的案例。结果: 临床药师依据阿司匹林及依诺肝素药动学及药效学特征分析患者慢性肾衰竭及皮肤血肿形成原因,参与抗血栓治疗方案的调整,并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和用药教育。结论: 以关注特殊人群个体化用药,保证临床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经济,可作为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利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患者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的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中慢代谢型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根据入排标准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的患者,临床药师根据基因类型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用药建议。对于快代谢型患者,建议继续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对于中慢代谢型患者,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出院12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对比接受临床药师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组和未接受临床药师建议维持原方案使用氯吡格雷组,两组之间疗效是否有差异。结果:在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00例患者中,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快代谢型患者83例,占41.50%;中代谢型患者74例,占37.00%;慢代谢型患者43例,占21.50%。临床药师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对患者制订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用药建议,200例患者中有124例患者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总体采纳率为62.00%。其中,快代谢型患者临床药师意见均被采纳,而中慢代谢型患者临床药师意见采纳率仅为35.04%。12个月之后对117例中慢代谢型患者进行随访,失访23例,最终随访的接受临床药师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组(n=32)与维持原方案使用氯吡格雷组(n=62),两组之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药师基于CYP2C19基因检测可以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对于中慢代谢型患者,替换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未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根据CYP2C19代谢分型进行的个体化用药调整对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指导作用,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纳入8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行CYP2C19基因检测分为经基因检测的个体化用药指导组40例和非基因检测的对照组40例。个体化用药指导组根据CYP2C19代谢分为: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快代谢型及超快代谢型。快代谢型及超快代谢型按照常规使用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中间代谢型采用双倍氯吡格雷剂量150 mg,每天1次。慢代谢型患者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90 mg,每天2次或停用氯吡格雷,改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天1次;对照组按照常规使用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对所有入组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两组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改良Rankin量表(mRS)(0-1)发生率。结果:个体化用药指导组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mRS评分(0-1)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YP2C19基因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的个体化用药,能显著降低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对于患者预后生活能力改善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梅笛  沈纪中  刘春妍  陆程灿  徐伟  彭宇竹 《金属学报》2021,26(10):1200-1207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因其疗效确切,安全性较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凝。NOAC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药物反应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可能与参与体内过程的转运体和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本文综述基因多态性对NOAC的药代学和不良反应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我院美罗培南的临床用药情况,促进美罗培南的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住院使用美罗培南的97份病历资料,并对药物使用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 97例患者中,使用美罗培南位居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外科重症监护室(23例,23.71%)、内科重症监护室(14例,14.43%)、呼吸内科(11例,11.34%),其中有76例进行了细菌培养,送检率为78.35%,美罗培南的用药频率(DDDs)为756.8,药品利用指数(DUI)为1.1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6%,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57%,合理用药率为87.63%,不合理用药率为12.37%,其中无指征用药在所有不合理用药情况中所占比例最高。结论: 我院对美罗培南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在美罗培南的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减少经验用药,提高送检率,以提高临床疗效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婧  熊玉卿 《金属学报》2012,17(11):1282-1288
氟伐他汀是第一个全化学合成的降胆固醇药物,在临床治疗应用中存在较大的个体疗效差异。肌毒性、肝毒性,横纹肌溶解等是氟伐他汀的潜在不良反应。为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导致氟伐他汀个体差异大的原因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CYP450酶、药物转运体(OATP1B1、OATP1B3、OATP2B1、ABCG2) 多态性对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和药效基因(CETP、ApoE)的多态性对氟伐他汀药效学特征的影响。以期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临床上的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4.
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主要原因。瑞苏伐他汀为临床常用的抑制胆固醇合成的药物,其药动学和药效学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药物转运体、药物代谢酶、药物靶点的遗传多态性对瑞苏伐他汀的体内代谢和临床疗效个体差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药物转运体、细胞色素P450酶和其他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瑞苏伐他汀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嘉  王连生 《金属学报》2015,20(6):687-693
华法林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抗凝药,其治疗窗窄,剂量个体差异大,很容易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遗传因素又是影响华法林稳定剂量及不良反应最重要因素,与药效学、药代学及药物转运相关的基因都能够影响华法林的治疗。文章综述这些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其临床应用的进展,旨在全面了解遗传因素对华法林治疗的影响,为临床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更多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魏伟 《金属学报》2008,13(10):1081-1085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临床药理学基本原理在药物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然而,对临床药理学的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基本问题研究更应给予高度关注,在进一步做好常规性临床药理学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加强临床药理学学术问题的探索,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撑。药物相互作用、多药耐药(MDR)、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性别药理学、基于药物作用于人体病理组织细胞的药效学和分子机制的研究等临床药理学的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羊波  石大伟  郑造乾 《金属学报》2018,23(8):932-936
目的: 探讨蛇毒血凝酶制剂在肝硬化患者应用中的药学监护。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肝硬化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治疗,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评价标准进行药学评价,判断为蛇毒血凝酶制剂所致不良反应,建议避免使用相关药物并对该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利用专业知识提供合理化用药建议,被临床医生接纳,及时有效地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后顺利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过程,开展药学服务,可提供合理、有效的用药建议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陈丽群  邱正琛  于涛 《金属学报》2019,24(2):223-227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为建立超说明书用药评价标准及规范化管理超说明书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从功能主治、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频次、给药浓度、给药疗程、溶媒选择、禁忌及配伍问题等方面对某院2017年销量前10位中药注射剂出院病历各24例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辨证论治原理、文献资料等评价其合理性。结果: 240例出院病历中,超说明书用药123例,其中超功能主治、超给药疗程、超溶媒选择列前3位,部分超功能主治用药有《中医诊疗方案》或相关指南推荐;疑似药品不良反应24例。结论: 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常见,应注意加强安全管理,规范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