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对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的影响。方法:将17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ontrol, CTL)(n=8)和替米沙坦(10 mg·kg-1·d-1,灌胃)治疗组(telmisartan, TLM)(n=9)。喂食高脂饮食12周,3%水合氯醛麻醉处死,从眶后窦处采集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TMAO,油红“O”染色法测量主动脉根部斑块的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斑块内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巨噬细胞表面因子(mac-3),留取结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16S-rRNA,V3-V4区测序。结果:与CTL组相比,TLM组的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明显减少,炎性因子IL-6、MCP-1和mac-3表达水平下降、血浆TMAO水平明显降低;肠道菌群功能差异分析提示两组小鼠在细胞转运及代谢、能量与转换、信号转导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丰度差异分析提示TLM组较CTL组产生TMAO的肠道菌群(Anaeroplasmataceae, Bacteroidaceae, Clostridiaceae, Lachnospiraceae, Ruminococcaceae, Proteus)明显减少。结论:替米沙坦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除与阻断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T1R)有关外,还可能与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使得TMAO血浆含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从内源性物质的代谢变化角度探讨糖尿病状态下阿司匹林治疗中血小板高反应(HAPR)的发生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T2DM)小鼠模型,随后将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T2DM组、正常+阿司匹林组、T2DM+阿司匹林组。通过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检测不同组别小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利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长期给予阿司匹林的T2DM雌性小鼠的血小板表面CD62P及血浆血栓素(TXB2)/6-keto-PGF1α的比值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改变,这表明在T2DM雌性小鼠上,阿司匹林药效降低,发生HAPR;正常组和正常+阿司匹林组之间代谢组别的趋离程度明显大于T2DM和T2DM+阿司匹林组,进一步证实T2DM雌性小鼠发生了HAPR;生化代谢通路分析提示T2DM小鼠HAPR的发生与糖酵解或糖异生作用、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抗坏血酸代谢、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通路的增强密切相关。结论:代谢组检测中筛选所获得的差异代谢物提示了糖尿病状态下HAPR的发生涉及不同代谢途径的改变,这为进一步阐明糖尿病状态下HAPR的生物学机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游泳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正常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正常游泳组、2型糖尿病(T2DM)小鼠模型组、糖尿病游泳组和二甲双胍组。用链脲佐菌素(STZ)法建立T2DM小鼠模型。正常游泳组和糖尿病游泳组小鼠给予游泳运动(每天1 h),二甲双胍组小鼠给予二甲双胍(200 mg/kg)每天一次灌胃,持续7周。测定小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值,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值。测定血清尿酸、尿素及肌酐的含量。计算肾质量/体质量比值,观察肾组织病理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的相对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模型组胰岛素抵抗指数、肾质量/体质量比值显著升高;血清尿酸、尿素及肌酐含量升高,肾小球病理变化明显;LC3II/LC3I比值显著降低;p62的表达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糖尿病游泳组胰岛素抵抗指数、肾质量/体质量比值显著降低;血清尿酸、尿素及肌酐含量降低,肾小球病理改变也减轻;LC3II/LC3I比值显著升高;p62的表达显著下降(均P<0.05)。 结论:游泳运动保护T2DM小鼠的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肾组织细胞自噬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降低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重的影响因素,为T2DM患者艾塞那肽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使用艾塞那肽治疗12个月的T2DM患者,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患者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PINS)、血脂、联合降糖治疗方案等。根据患者体重下降是否超过3%,将使用艾塞那肽治疗患者分为治疗应答组和治疗不应答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寻找艾塞那肽降低T2DM患者体重的预测因素。结果:治疗应答组T2DM患者病程明显短于不应答组(P<0.05);与治疗前临床指标相比,治疗应答组及不应答组体重、BMI、HbA1c、FPG、PP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下降,而稳态模型胰岛功能(HOMA-B)明显升高(P<0.001);艾塞那肽治疗6个月后,T2DM患者体重下降与基线体重和基线HbA1c密切相关(P<0.05)。结论:基线体重、HbA1c改善与艾塞那肽治疗6个月后体重下降呈正相关关系,是艾塞那肽治疗T2DM患者降低体重的可靠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宣妙燕  徐震 《金属学报》2021,26(2):154-160
目的:探究小儿川崎病(KD)肠道菌群变化与特异性转录因子RAR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叉头蛋白P3(FOXP3)、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KD患儿110例,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单纯KD组(68例)与KD合并感染组(42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儿童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肠道菌群、RORγt、FOXP3、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分析肠道菌群、RORγt、FOXP3、T淋巴细胞亚群与KD合并感染的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RORγt、FOXP3、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肠道菌群、RORγt、FOXP3、T淋巴细胞亚群对KD合并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KD合并感染组乳酸杆菌属、韦荣球菌属、梭菌属、FOXP3、CD3+、CD4+/CD8+低于单纯KD组、对照组,单纯KD组低于对照组,拟杆菌属、肠球菌属、副杆菌属、RORγt高于单纯KD组、对照组,单纯KD组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乳酸杆菌属、韦荣球菌属、梭菌属、RORγt、FOXP3、CD3+、CD4+/CD8+是KD、KD合并感染的重要保护因素,拟杆菌属、肠球菌属、副杆菌属是KD、KD合并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乳酸杆菌属、韦荣球菌属、梭菌属与RORγt呈负相关,与FOXP3、CD3+、CD4+/CD8+呈正相关,拟杆菌属、肠球菌属、副杆菌属与RORγt呈正相关,与FOXP3、CD3+、CD4+/CD8+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肠道菌群、RORγt、FOXP3、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预测KD合并感染AUC为0.888,95%CI为0.822~0.953,P<0.001,预测敏感度为76.19%,特异度为89.71%,优于各指标单一预测。 结论:KD患儿肠道菌群变化与RORγt、FOXP3、T淋巴细胞亚群显著相关,且均与KD、KD合并感染联系紧密,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阎雨  刘康  连雯雯  张臻  赫军 《金属学报》2020,25(7):829-834
心血管疾病(CV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位居全球患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在人类肠道聚集了细菌、病毒等组成的群落,连同它们的基因组一起被称为肠道菌群。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产生和释放氧化三甲胺、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等重要代谢物,影响宿主的各种代谢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脂异常等多种CVD中发挥重要作用。膳食干预、粪便移植、小分子微生物酶抑制疗法等基于肠道菌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能为CVD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新疆维吾尔族糖耐量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粪样中具核梭杆菌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新疆维吾尔族糖耐量正常人群(NGT)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样和粪便样本,采用16S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样本中具核梭杆菌水平;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该菌水平与两组人群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维吾尔族糖耐量正常组比较,该民族T2DM组中具核梭杆菌水平显著升高(P=0.011)。具核梭杆菌水平与BMI(r=0.335,P=0.049)、TC(r=0.472,P=0.011)、LDL(r=0.368,P=0.029)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新疆维吾尔族T2DM患者肠道中具核梭杆菌水平可能与该民族T2DM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陈健  兰宇  吴勇  沈伯雄 《金属学报》2022,27(6):639-644
目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究肠道菌群紊乱对吸入麻醉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吸入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选取91例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认知障碍组,85例术后无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在术前提取两组患者粪便样本中的细菌DNA,并进行16S rRNA测序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最终两组共20对匹配成功,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PCoA分析示,尽管两组患者的粪便样本在PCoA图上存在部分重叠,但PCoA散点图显示两组样本间仍存在明显差异;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显示,在属水平上,认知障碍组有6个菌属丰度更高;认知障碍组的肠道内类芽孢杆菌属、毛螺菌属、厚壁菌门、梭菌科、奈瑟氏菌科、奈瑟菌属丰度增加,主要表现为克雷伯氏杆菌、普氏菌、肠杆菌科、梭菌目、毛螺菌科、嗜胆菌属、变形菌门、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科等细菌的富集。 结论:吸入麻醉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相关,主要表现为雷伯氏杆菌、普氏菌等细菌的富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罗红霉素在健康和糖尿病家兔体内对格列吡嗪胶囊代谢的影响。方法: 健康对照组家兔和糖尿病组家兔各5只,每只口服格列吡嗪 5 mg。经2周清洗期后,每只家兔口服罗红霉素 50.0 mg,每天2次,持续3天,第4天口服相同剂量格列吡嗪。所有家兔均在给予格列吡嗪前及给药后 0.5、1.5、3、5、7、9、11、24、35 h,经耳缘静脉采血,用HPLC法测定各时间点格列吡嗪的血药浓度,测得的血药浓度结果用药动学软件DAS2.0 进行曲线拟合,采用自身对照法分析给予罗红霉素前后格列吡嗪药动学的变化。结果: 格列吡嗪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符合单室模型,健康对照组家兔单用格列吡嗪,其t1/2、Cmax、AUC分别为(2.9±0.4) h,(5815±940) μg/L,(58919±860) μg·h·L-1;加用罗红霉素后其t1/2、Cmax、AUC分别为(3.5±0.9) h,(6165±764),(76515±1830) μg·h·L-1。糖尿病组家兔单用格列吡嗪,其t1/2、Cmax、AUC分别为(1.7±0.4) h,(4307±580)μg/L,(32469±786) μg·h·L-1;加用罗红霉素后其t1/2、Cmax、AUC分别为(3.2±1.5) h,(8531±1479) μg/L,(76489±1588) μg·h·L-1 。给予罗红霉素前后格列吡嗪的t1/2、Cmax、AUC差异均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红霉素对家兔体内格列吡嗪的药动学有明显的影响,临床合用两药时需要注意调整剂量以防发生低血糖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道微生态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接受PD-1单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10月到2021年10月纳入后线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且符合入排标准的晚期NSCLC患者58例。PD-1抑制剂包括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通过科室的患者病历记录及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整理分析患者的基本人口学资料,接受治疗的疗效数据,生存预后情况及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另一方面,收集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前的深部诱导痰标本,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收集的58例样本的呼吸道菌群情况,分析呼吸道菌群α多样性的指标,并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进行关联分析。结果:58例NSCLC患者符合研究的筛选标准并且均可以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疗效数据提示PD-1抑制剂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9.0%[95%置信区间(CI):9.9%-31.4%],疾病控制率(DCR)为55.2%(95%CI:41.5%-68.3%)。通过后续的访视获取的预后数据表明58例NSCLC患者的中位PFS为3.2个月(95%CI: 2.29-4.11),中位OS为10.5个月(95%CI: 5.58-15.43)。呼吸道菌群分析结果根据Shannon多样性指标的高低将58例患者分为高α多样性组(H组)和低α多样性组(L组),分别为30例和28例。关联性结果提示H组和L组的ORR分别为23.3%和17.9%(P=0.380)。预后结果表明H组和L组的中位PFS分别为3.8个月和2.8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PD-1单药在晚期NSCLC患者后线治疗中具有初步的疗效和预后。呼吸道菌群分析中高的α多样性菌群的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研究结论尚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脂肪甘油三酯脂酶基因PNPLA2 rs1138693(T>C,L481P)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368例中国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139例T2DM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29例T2DM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Taqman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TaqMan MGB Real-time PCR对PNPLA2 rs1138693(T>C)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临床资料中的年龄、性别、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PNPLA2 rs1138693位点的 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P=0.033;等位基因频率:P=0.01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加性、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型下,PNPLA2 rs1138693等位基因C是T2DM患者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PNPLA2 rs113869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T2DM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性有关,携带rs1138693 C等位基因的T2DM患者更不容易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2.
楼娟亚  董凤芹  张哲  周伟斌  陈敏  叶丹 《金属学报》2013,18(12):1392-1395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和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丸,疗程为1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收缩因子内皮素(ET-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同时行肱动脉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测(FMD)。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较正常体检组血清NO、SOD、GSH-Px以及FMD水平降低,血清ET-1水平升高(P<0.01),两组较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清NO、ET-1、SOD、GSH-Px水平较治疗前改善(P<0.05),FMD值增高,此外,六味地黄丸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明显,除FMD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药基础治疗上,六味地黄丸治疗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帕立骨化醇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与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假手术组(SP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帕立骨化醇缺血预处理组(P组)。S组与SP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IR组与P组建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后再灌注2 h,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模型;SP组与P组在术前24 h经腹腔注射0.3 μg/kg帕立骨化醇,其余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再灌注2 h时处死小鼠,距回肠末端5 cm取得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结果,根据Chiu's评分标准对肠黏膜损伤进行病理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 TLR4)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及SP组相比,IR组及P组小肠Chiu's评分明显上升,IR组肠DAO、TNF-α、IL-6含量及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上升( P<0.05);与IR组相比,P组Chiu's评分、DAO、TNF-α、IL-6含量及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 结论:帕立骨化醇可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3(SIRT3)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及SIRT3抑制剂3-TYP组(3-TYP组)。Sham组仅进行假手术,其余三组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2 h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1 h时,3-TYP组腹腔注射3-TYP(5 mg/kg,稀释至0.3 mL),其余三组腹腔注射0.3 mL生理盐水;于缺血前30 min时,3-TYP组和Dex组均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25 μg/kg,稀释至0.3 mL),其余两组分别腹腔注射0.3 mL生理盐水。再灌注2 h时麻醉下处死小鼠,取肠组织,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并进行Chiu's肠损伤评分;分光光度法测定SIRT3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Dex组、3-TYP组病理学损伤加重,Chiu's评分升高,MDA含量增多,SIRT3活性水平与SOD2活性水平降低(P<0.05)。与I/R组相比,Dex组、3-TYP组病理学损伤减轻,Chiu's评分降低(P<0.05)。与I/R组相比,Dex组MDA含量减少,SIRT3活性水平与SOD2活性水平升高(P<0.05),3-TYP组MDA含量、SIRT3活性水平与SOD2活性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与Dex组相比,3-TYP组病理学损伤加重,Chiu's评分升高,MDA含量增多,SIRT3活性水平与SOD2活性水平降低(P<0.05)。 结论:SIRT3及其下游SOD2参与介导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覃冬云  梁标 《金属学报》2004,9(4):430-433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对小鼠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及对脾T 细胞周期和Bcl-2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卵蛋白建立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 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 直接计算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双缩脲法检测总蛋白含量, 应用Medlab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软件检测小鼠肺功能, 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脾及BALF 中T 细胞数、T 细胞周期和Bcl-2 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三氧化二砷可使BALF 中总蛋白含量下降, 白细胞总数减少, 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 改善哮喘小鼠肺功能;使脾及BALF 中T细胞数降低;在1.15 mg·kg-1 的剂量时可诱导脾T细胞凋亡, 在4.60 mg·kg-1 的剂量时抑制其活化增殖;可下调脾T 细胞Bcl-2 基因表达。结论:三氧化二砷有平喘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T 细胞的激活与凋亡, 下调Bcl-2 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