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兰凤  金豪杰  高宝斌  卢园园  李军 《金属学报》2013,18(10):1126-113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布托啡诺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罗哌卡因的最佳有效浓度。方法:121例初产妇接受L2-3硬膜外分娩镇痛,前31例患者中第一个患者接受 0.15%罗哌卡因+20 μg/mL 布托啡诺复合液,随后的产妇运用改良序贯法确定布托啡诺的ED50。另90例患者按硬膜外用药不同随机分为 0.08%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1组)、0.10%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2组)及 0.12%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3组)。监测分娩镇痛过程中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镇静镇痛评分及宫缩胎心;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增加例数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记录恶心、呕吐 、瘙痒、胎心减速等副作用发生率。结果:布托啡诺的ED50值及ED95值分别为14.79(95%CI 13.91~15.61)和 16.84(95%CI 15.86~20.97) μg/mL。B1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2、B3组(P<0.05),给药后30、60和 90 min 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停药时VAS评分明显高于B3组(P<0.05);B1组在镇痛后第4~6次宫缩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B3组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的例数明显高于B1、B2组(P<0.05)。结论:0.10%罗哌卡因复合16 μg/mL布托啡诺行分娩镇痛时镇痛效果好、无运动阻滞、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喻君  郭建荣  金孝岠 《金属学报》2008,13(3):340-343
目的 对比观察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90 例ASA Ⅰ ~ 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氯诺昔康、布托啡诺和生理盐水3 组, 每组30 例。各组患者于术毕伤口疼痛时, 分别静注氯诺昔康8 mg 、布托啡诺1 mg和生理盐水2 mL, 观察并记录各组注药后1 、6 、12 、24 h 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值) 、镇静评分、舒适评分、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氯诺昔康、布托啡诺组术后各时点VAS 评分、镇静评分、舒适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术后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氯诺昔康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生理盐水组(P <0.05), 注药后1 h 布托啡诺组头晕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氯诺昔康组(P <0.05) 。 结论 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对LC 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曹亚  鲁卫华  柳兆芳  鲁美静 《金属学报》2012,17(11):1276-1278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哌替啶与曲马多三种药物治疗围麻醉期病人寒战的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麻醉期间发生寒战反应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布托啡诺组,静脉注射布托啡诺 0.02 mg/kg;哌替啶组,静脉注射哌替啶 0.5mg/kg;曲马多组,静脉注射曲马多 1 mg/kg。观察寒战程度及治疗效果,用药后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布托啡诺组和曲马多组寒战治疗有效率高于哌替啶组(P<0.01);哌替啶组和曲马多组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布托啡诺组(P<0.05);曲马多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哌替啶组和布托啡诺组(P<0.05)。结论: 布托啡诺与曲马多可有效控制麻醉后的寒战反应,但布托啡诺镇静作用较强,而曲马多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应用相应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氨茶碱或多沙普仑对布托啡诺术后镇痛期嗜睡和镇痛效果(VAS 评分) 的影响。方法:全组均为硬膜外麻醉后, 随机分为0.01% 布托啡诺和0.25% 氨茶碱镇痛泵组(简称组Ⅰ, n=35), 0.01% 布托啡诺和0.15% 多沙普仑镇痛泵组(简称组Ⅱ, n=35) 和0.01% 布托啡诺镇痛泵组(简称组Ⅲ, n=35) 。比较术后镇痛效果和副作用。结果:3 组均获得了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镇静评分(OAA/S, 术后8~24 h):组Ⅲ >组Ⅰ 和组Ⅱ (分别P<0.01) 。SpO2 (负荷剂量后0~30 min):组Ⅲ 分别<组Ⅰ 和组Ⅱ 。VAS 评分(术后8~24 h):组Ⅲ <组Ⅰ、组Ⅱ(P<0.01), 但3组VAS 评分均≤3 分, 且D1 D2 值3 组互比P>0.05 。其它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茶碱或多沙普仑和布托啡诺合用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布托啡诺术后镇痛期的嗜睡不良反应, 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熊响清  钱家树  王良荣  潘亚飞 《金属学报》2016,21(12):1404-1408
目的: 通过比较硬膜外麻醉后不同体位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相关副作用,得出最佳的方案,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6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病人,ASAⅠ~Ⅱ级,年龄22~36岁,体质量55~85 kg。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三组,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产妇体位分别为平卧位(A组,n=12),左侧30 ℃卧位(B组,n=12)和左侧90 ℃卧位(C组,n=12)。分别于术前、麻醉后5、10、15、20 min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博量(SV)、心输出量(CO)、体循环阻力(SVR)及副反应(恶心、呕吐、胸闷)。结果:三组产妇随着硬膜外腔局麻药的逐渐增加,MAP、SV、CO及SRV较术前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而HR则表现增快趋势。C组的MAP、SV、CO及SRV 高于A组(P<0.01)和B组(P<0.05)。麻醉后各时间点B组的MAP、SV、CO及SRV低于A组(P<0.05)而C组SV及SRV高于B组(P<0.05)。麻醉后10 min以后C组的MAP、CO评分高于B组(P<0.05)。A、B两组均有产妇出现恶心、呕吐和胸闷,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产妇观察期间未发现上述副反应。结论:与平卧位和左倾30 ℃卧位相比较,硬膜外麻醉后产妇左侧90 ℃卧位在获得稳定血流动力学同时,未发生相关的副反应,更适合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术中应用艾司氯胺酮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ESK)组和生理盐水(SAL)组,每组30例。ESK组:予以艾司氯胺酮诱导剂量0.2 mg/kg,维持剂量0.12 mg·kg-1·h-1。SAL组:予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术后出恢复室即刻(T1),6 h(T2),24 h(T3),48 h(T4)平静呼吸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炎症因子表达,以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与SAL组相比,ESK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在平静呼吸T1、T2和T4时刻及咳嗽状态T1时刻显著降低(P<0.05),且地佐辛使用量更少。ESK组患者术后白细胞总数明显低于SAL组,而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SpO2及恶心,呕吐,头晕,分离症状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应用艾司氯胺酮能够减轻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且不显著增加相关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术后白细胞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丽伶  孟轶男  吴群  吴辉  吴进泽 《金属学报》2008,13(9):1062-1065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肠镜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结肠镜检的病人106 例, 随机分为A 组(芬太尼+丙泊酚组)和B 组(酒石酸布托啡诺+丙泊酚组), 对其麻醉效果进行观察。比较两组生命体征变化, 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及其它副作用。结果:两组病人在血压心率变化、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呼吸抑制例数B 组少于A 组(P<0.05), 两组都没有严重的副作用。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肠镜检查镇痛、镇静效果好, 副作用少, 特别在呼吸抑制方面优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注射痛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12月拟择期行无痛人流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Ⅰ~Ⅱ级,BMI 19~26 kg/m2。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艾司氯胺酮初始剂量为0.2 mg/kg,相邻患者艾司氯胺酮剂量梯度为0.02 mg/kg,当出现丙泊酚注射痛阳性,下一例采用高一级剂量,反之采用低一级剂量,待出现七个上下交叉拐点则停止试验。采用Probit法计算艾司氯胺酮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及其95%置信区间(CI)。记录注药前(T0)、艾司氯胺酮注射后(T1)、丙泊酚注射后(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同期观察并记录苏醒时间、恶心呕吐、谵妄、视觉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艾司氯胺酮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ED50和ED95及95%CI为0.135(0.116~0.149) mg/kg和0.170(0.153~0.252) mg/kg。与T0比较,T1时MAP升高,T2时MAP降低,T2时SpO2降低(P<0.05),苏醒时间为(7.2±3.1)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术后躁动、谵妄及视物异常等不良反应情况。结论:艾司氯胺酮缓解丙泊酚注射痛的ED50和ED95分别为0.135 mg/kg和0.170 mg/kg。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可以有效预防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注射痛并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9.
苏洋  周峰  丁金磊 《金属学报》2023,28(1):59-65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镇痛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组(S组)、低剂量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组(LC组)和高剂量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组(HC组)。术毕行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S组镇痛泵配方:艾司氯胺酮1.2 mg/kg、舒芬太尼1 μg/kg;L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 μg/kg;H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三组镇痛泵均加入托烷司琼1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 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 h(T1)、12 h(T2)、24 h(T3)和48 h(T4)静息及运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并记录术前24 h(T0)、术后24 h(T3)、48 h(T4)、72 h(T5)和7 d(T6)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无效按压次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焦虑方面,T0三组SAS评分无差异,S组和HC组T3、T4的SAS评分低于LC组(均P<0.05),T5、T6的三组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抑郁方面,T0三组抑郁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T3、T4、T5抑郁人数少于LC组和HC组(均P<0.05),T6三组抑郁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镇痛方面,T1三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S组和HC组T2、T3、T4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低于LC组(均P<0.05),术后48 h内的PCIA自控次数和无效按压次数LC组高于S组和HC组(P<0.05),三组在术后疼痛补救次数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方面,S组和LC组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优于HC组(均P<0.05),三组在嗜睡、呼吸抑制、分离症状和噩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镇痛可有效降低术后患者的抑郁及焦虑评分,镇痛效果良好,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复合布托啡诺时丙泊酚抑制宫腔镜手术患者体动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方法:选择21例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年龄20~55岁,ASA Ⅰ或Ⅱ级。麻醉采用非插管静脉麻醉,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当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达平衡时方可宫腔镜手术操作,手术操作前5 min静脉缓慢注射酒石酸布托啡诺20 μg/kg。监测麻醉不同时点的麻醉深度及不良反应。采用序贯法确定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p),第1例患者丙泊酚血浆Cp设为2.5 μg/mL,手术中发生体动时为阳性,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否则采用低一级浓度,浓度的比值为1∶1,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和阴性组。用序贯法公式计算复合布托啡诺时丙泊酚抑制宫腔镜手术患者体动的Cp50及其95%CI。结果:复合布托啡诺时丙泊酚抑制宫腔镜手术患者体动的Cp50及其95%CI为2.23(2.12~2.34)μg/m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合20 μg/kg布托啡诺时丙泊酚抑制宫腔镜手术患者体动的Cp50为2.23 μg/mL,为宫腔镜手术麻醉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加巴喷丁对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70例ASA I~II级行择期肺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35)和对照组(B组,n=35)。A组在术前 2 h 服用加巴喷丁 300 mg,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加巴喷丁 300 mg,tid,持续至手术后 10 d,B组服用安慰剂,方法同A组,两组患者全身麻醉前均行胸椎硬膜外腔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术中及术后镇痛3 d。随访患者术后第 0.5、2、4、6个月慢性胸部疼痛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术后第 0.5、2个月,A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 52.8%、36.1%,B组分别为 57.1%、42.9%(P>0.05);术后第4、6个月,A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 19.4%、13.9%,B组分别为 25.7%、20.0%(P<0.05)。A组与B组比较,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两组生活满意度指数B(LSI-B)调查评分在随访的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口服加巴喷丁可有效预防及降低开胸术后病人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异丙酚镇静降低老年人硬膜外麻醉术中心理应激水平, 观察其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5~80 岁前列腺电切病人160 例, ASA Ⅰ~Ⅱ级, 文化程度为小学水平,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单纯行硬膜外麻醉;试验组,硬膜外麻醉联合异丙酚镇静, 每组80 人。试验组行异丙酚靶控镇静, 以脑电双频指数(BIS) 监测镇静深度, 使BIS 值维持在80 左右。手术前1 d 及手术后第5 天进行8 项神经心理测试评估认知功能;术中每5 min 记录一次无创平均血压;手术结束后30 min 进行术中舒适满意度评价。结果:试验组术中平均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术中舒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手术前后数字广度顺向测验和听觉词语学习成绩无明显变化, 术后第5 天听觉词语学习成绩好于对照组(P<0.05) 。两组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硬膜外麻醉术中辅以异丙酚镇静降低术中不良心理应激, 病人舒适满意度较高, 可能具有一定程度降低老年人术后记忆能力损害的作用, 但对减少POCD 发生率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对七氟烷麻醉下小儿分离焦虑及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影响。方法: 80名择期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PCNL)的2~8岁小儿随机分为4组:C组给予生理盐水,K0.5、K0.75、K1组分别在小儿入室前静注氯胺酮 0.5、0.75、1 mg/kg,4组患儿均接受常规七氟烷维持麻醉。评估各组小儿麻醉诱导前分离焦虑评分,记录小儿的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EA发生率及修正CHEOPS疼痛评分。结果: K0.75、K1组患儿术前分离焦虑评分明显低于K0.5 组及C组(P<0.05),K1组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C组EA发生率和CHEOPS评分明显高于3个氯胺酮组(P<0.05),但3个氯胺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75 mg/kg 氯胺酮入室前静注能减少小儿分离焦虑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及EA发生,且不影响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Dex)预处理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寒战反应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最佳剂量。方法: 择期下腹部妇科手术的女性患者120例,ASAⅠ﹣Ⅱ级,年龄33~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术中右美托咪啶微泵维持用量分为4组:D1组、D2组、D3组及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 20 mL) 。D1、D2、D3组在硬膜外给药结束后输注右旋美托咪啶负荷量1 μg/kg,之后分别以微泵缓慢输注右美托咪啶 0.2(D1组)、0.4 (D2组)、0.6 μg/kg (D3组),C组输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关腹前停用。纪录患者自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后有无寒战、寒战发生时间、寒战级别、术中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的比率及并发症。采用BIS监测评估给药前(T0)、给药后 5 min(T1)、15 min(T2)、30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患者镇静程度,纪录各时点的鼓膜温度。结果: 4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及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4组患者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无明显差别(P>0.05)。4组寒战发生率分别为 43.3%、16.6%、6.7% 及40%,4组寒战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5%、7%、8%、8%,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3组与D1、D2组比较,阿托品使用比率有明显上升(P<0.05)。与C组比较,前3组术中各时点BIS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患者的鼓膜温度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可明显降低腰硬联合麻醉下寒战反应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中央室寒战温度触发阈值有关。右美托咪啶微泵维持的适宜剂量为 0.4 μg/kg。  相似文献   

15.
熊波  史琪清  王炫 《金属学报》2008,13(5):573-577
目的:观察局部浸润罗哌卡因对小儿阑尾术后的镇痛作用, 并与吗啡进行对比。方法:40例4 ~ 13 岁全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患儿, 随机双盲分成罗哌卡因组:0. 75% 罗哌卡因(2. 5 mg/kg, 皮下和腹横筋膜下浸润注射) + 生理盐水(0. 4 mL/kg, i. v.), 对照组:生理盐水(0. 4 mL/kg, 皮下和腹横筋膜下浸润注射) +吗啡(50 μg/kg, i. v.) 。采用家长视觉模拟评分法(PVAS) 和客观疼痛评分法(OPS), 评估术后24 h 内不同时间段镇痛效果并记录疼痛分数、吗啡消耗量、应用吗啡人数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吗啡对照组相比, 罗哌卡因组PVAS 评分和OPS 评分除第24 h 时间段外, 其余各时间段镇痛效果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在术后0. 5 h 时, 罗哌卡因组吗啡消耗量[(2. 4 ±10. 9) μg/kg] 明显低于对照组[(15. 8 ±23. 9) μg/kg], 吗啡应用人数(1/21 例) 也少于对照组(6/19 例),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术后24 h 内罗哌卡因组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19% (4/21 例) 低于吗啡对照组42% (8/19例) 。结论:罗哌卡因术后局部浸润镇痛效果类似于吗啡, 能推迟术后首次要求吗啡镇痛的时间, 减少吗啡的消耗量, 且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