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利巴韦林的HPLC-MS分析方法, 用以测定18 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舌下含服不同厂家的利巴韦林含片后的血药浓度, 估算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 评价两种制剂是否生物等效。方法: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分别给予18 名男性健康受试者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80 mg, 采集静脉血样, 血浆样品去蛋白后用HPLC/MS/MS 法检测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 判定两制剂是否生物等效。结果:测定利巴韦林的线性范围为2 ~ 500 ng/mL (r2 为0.9944), 平均回收率>90 %, 日内RSD 和日间RSD 均<10 %。测得血浆中两种制剂的利巴韦林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 、Cmax 、t 1/2 、AUC0 -72 和AUC0→∞分别为:(1.1 ±0.5) 、(1.1 ±0.4) h, (249±89) 、(232 ±65) ng/mL, (34 ±11) 、(34 ±11) h,(2828 ±1215) 、(2685 ±1096) ng。h。mL-1, (3600 ±1568) 、(3416 ±1379) ng。h。mL-1 。以AUC0 -72 计算, 利巴韦林含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平均为(106±16) %。结论:本方法更简便、准确, 灵敏度得到很大提高。两种制剂的利巴韦林药代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浆和小鼠组织中舒尼替尼,研究舒尼替尼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小鼠脑肾组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和组织样品,Waters XBridgeTM C18(4.6 mm×250 mm, 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2 mol/L磷酸二氢钠(70∶30);进样量:30 μL;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10 nm;柱温:25 ℃。结果: 舒尼替尼大鼠血浆浓度在0.019 2~15.34 μg/mL范围内,小鼠脑、肾组织浓度在0.038 3~11.50和0.038 3~69.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大鼠口服灌服舒尼替尼20 mg/kg,Tmax=9.0 h,Cmax=0.194 mg/L,t1/2=18.4 h,AUC(0-∞)=6.8 mg·L-1·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7.1%;舒尼替尼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但在脑组织中浓度较低,在肾组织中有较高浓度。结论:建立了大鼠血浆及小鼠组织中舒尼替尼的HPLC-UV测定方法,此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为舒尼替尼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用在大鼠体内非稳态和稳态条件下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临床合理药物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华法林组(0.2 mg/kg),阿司匹林组(10 mg/kg),华法林(0.2 mg/kg)+阿司匹林组(10 mg/kg)联用组,每组6只,给大鼠灌胃,连续 6 d,在第1天和第6天多个时间点取样,分析和比较非稳态和稳态下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华法林药动学用二室模型描述,阿司匹林药动学用一室模型描述。在非稳态和稳态下,阿司匹林单用和联用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相似,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非稳态下,华法林单用和联用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也类似,但在稳态下,联用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明显高于单用时的曲线,药代动力学计算结果也表明联用时的AUC和Cmax较单用时较大,且有统计意义。结论: 当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用达到稳态时,阿司匹林对华法林的药动学参数有影响,增大了华法林的暴露(AUC和Cmax)。提示两药联用时,很可能增大患者的出血风险,临床上药物联用时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酸浓度,并考察单剂量五酯胶囊对辛伐他汀及辛伐他汀酸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影响。方法:采用简单的液液萃取法(LLE),以洛伐他汀为内标,选用Agilent Eclipse-C18(2.1 mm×150 mm,3.5 μm)为色谱柱,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5∶95,V/V)为流动相。采用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将1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灌胃给予辛伐他汀40 mg/kg,实验组先灌胃给予五酯胶囊内容物150 mg/kg(每粒含五味子甲素11.25 mg),15 min后,再灌胃给予辛伐他汀40 mg/kg,两组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时间点0.25、0.5、0.75、1.0、2.0、3.0、4.0、6.0、8.0、12.0 h于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约0.5 mL于肝素管中。通过Phoenix软件计算得到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浆中的辛伐他汀、辛伐他汀酸分别在5~5 000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辛伐他汀r=0.994 0,辛伐他汀酸r=0.994 54),最低定量下限分别为5 ng/mL,日内标准偏差与日间标准偏差均小于10%,提取回收率可达80%以上。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对照组与实验组),Cmax[(97±24) vs. (590±227) ng/mL, (385±137) vs. (1 322±502) ng/mL]、AUC0-t[(446±70) vs. (1 315±535) ng·h·mL- 1, (1 305±531) vs. (3 393±1 047) ng·h·mL- 1]、t1/2[(2.37±0.18) vs. (2.93±0.78) h,(2.39±0.43) vs. (3.44±0.80) h]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LC-MS/MS法快捷、简单、灵敏、专属性强,适用于大鼠血浆中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酸的测定;五酯胶囊对大鼠体内的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酸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影响,提示临床两药联用可能会发生显著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磷酸瑞格列汀和缬沙坦口服后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及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二阶段交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6例,男女各半,口服磷酸瑞格列汀片和缬沙坦胶囊。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别测定血浆中的缬沙坦、瑞格列汀和瑞格列汀酸的药物浓度。分析tmax、Cmax、AUClast、AUCinf、90%CI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与单用比较,瑞格列汀与缬沙坦合用后,瑞格列汀的Cmax升高约4.03%,其AUC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瑞格列汀酸的AUC和Cmax的90%置信区间在80%~125%的等效性区间内;缬沙坦的Cmax降低了11.58%,AUClast降低了约4.73%,与单独用药相比,AUC比值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125%的等效性区间内。瑞格列汀与缬沙坦合用后24 h尿液中瑞格列汀和缬沙坦的累积排泄率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药代谢途径和代谢程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磷酸瑞格列汀和缬沙坦同服后在健康人体内无明显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微透析技术研究美罗培南不同输注方式在脓毒症大鼠不同组织药代动力学状况;用蒙特卡洛模拟美罗培南在脓毒症大鼠体内两种输注方式下的药效动力学,比较两者差异。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传统延长及优化延长2组(n=6)用于药代动力学实验。微透析探针植入大鼠颈静脉、股二头肌、皮下脂肪及肺。基于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比较两种输注方式药效动力学差异。 结果: 两种输注方式下AUC组织(0-6 h)/AUC血浆(0-6 h)均小于1;传统延长和优化延长输注组间比较显示,Tmax在血液、肺组织、骨骼肌及皮下脂肪组织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时,优化延长输注方式游离美罗培南的在不同组织中的40%fT>MIC的目标获得概率(PTA)优于传统延长输注方式。结论: 根据血浆药物浓度可能会高估了抗生素的活性导致高估了其临床疗效,以组织液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指导美罗培南用药较根据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更为合理。实验PK/PD结果提示,美罗培南的优化延长输注的给药方案较传统延长输注的给药方案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10mL/kg,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或尿样,LC-MS法测定酚酸类成分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和尿药排泄量-时间数据用DAS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绿原酸(CGA)、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CQA)、3,4-二咖啡酰奎宁酸(3,4-DCQA)、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CQA)和咖啡酸(CA)血药浓度迅速下降达峰,消除t1/2分别为0.649、0.334、0.479、0.486、0.330h,AUC0-∞分别是(22.522±2.716)(CGA)、(0.353±0.062)(1,5-DCQA)、(3.620±1.246)(3,4-DCQA)、(5.287±1.627)(3,5-DCQA)和(2.257±0.360)(CA)mg·L-1·h。CGA、1,5-DCQA、3,4-DCQA、3,5-DCQA和CA在尿中0~24h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22.22±26.49)%、(3.30±1.26)%、(0.24±0.11)%、(1.93±0.77)%和(18.61±4.99)%,尿排泄t1/2在1~4h。结论:脉络宁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在体内迅速被排泄出体外,CGA、1,5-DCQA、3,4-DCQA、3,5-DCQA和CA均可从尿排泄,但其中1,5-DCQA、3,4-DCQA、3,5-DCQA和CA尿药排泄量较少,存在其他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双黄连注射液家兔直肠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对保留灌肠和口服给药进行比较,为直肠给药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作为血药浓度定量分析的检测指标,根据药物由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即吸收速率Ka)和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即吸收程度,通常用血药浓度时间(C T)曲线下面积作指标,观察直肠给药的吸收动力学变化。结果 药代动力学数据说明保留灌肠组与口服组间的AUC 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灌肠剂的生物利用度为100%,口服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则为80.78%;保留灌肠剂和口服剂的达峰时间(Tp 值)分别是0.75 和2.48 h,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保留灌肠在吸收速度方面优于口服;Cmax受吸收量和吸收时间的影响,保留灌肠剂的血清浓度峰值与口服剂的峰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说明保留灌肠剂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口服剂。结论 双黄连注射液有效成分的吸收,直肠比口服给药快,血药浓度高,其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度均高于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头孢拉定对奈替米星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4例感染患者随机分成单用奈替米 星组(NTM)和奈替米星+头孢拉定组(NTM + CPR)。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间接光度检测 (HPLC-IPD)法, 測定患者单剂量靜脉滴注5 mg NTM后的血清药物浓度, 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 同时測定尿液药物浓度及药物回收率。结果 NTM组和NTM + CPR组的T1/2p分别为2. 40± l. Olh 和 4. 33± 1. 43h(P< 0. W), AUC0-24h 63. 42± 30. 00mg/ L · h 和 78. 54± 32. 88mg/ L · h(P <0. 01), 24h尿中NTM回收率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TM + CPR联用时NTM生物利用度 增高, 尿中回收率下降, 连续长期联用将导致体内蓄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多次口服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体内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7例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次口服350 mg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清洗期后其中3例受试者患者继续350 mg QD连续给药28 d,4例继续175 mg BID连续给药28 d。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方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艾维替尼5个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并用WinNonlin 6.4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5个代谢产物中,半胱氨酸结合产物MII-2血浆暴露量最高,占原药的血浆暴露量的3.32%~5.57%。N-去甲基产物M1占原药的血浆暴露量的2.14%~4.24%,单氧化产物M2占原药的血浆暴露量的0.56%~1.00%,酰胺水解产物M4和乙酰半胱氨酸结合产物MII-1暴露量较低,其中MII-1绝大多数样本在血浆中浓度低于定量下限0.1 ng/mL。 结论: 监测的5个代谢产物血浆暴露量均未超过原药血浆暴露量的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两种阿昔洛韦片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9 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口服单剂量 400mg 仙居产或丽珠产阿昔洛韦片后, 采用 HPLC 法测定不同时间血药浓度, 并计算生物利用度参数。结果 仙居与丽珠产阿昔洛韦片主要生物利用度参数均值分别为:Tp 为 1.6和 1.7h, AUC 为 3.496和 3.693 μg/ml·h, Cmax 为 1.011和 0.997 μg/ml, MRT 为 3.27和 3.53h。结论 经双向单侧检验法分析表明仙居与丽珠产阿昔洛韦片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开发HPLC-ESI-MS/MS方法测定大鼠组织对氨基水杨酸浓度以改善以往方法的复杂前处理过程及低灵敏度的问题,并应用于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方法: 采用一步蛋白沉淀的前处理,选择菲诺门Synergi 4u Polar-RP 80A (150 mm×4.6 mm;4 μm)色谱柱以及梯度法进行色谱分离。内标为氯唑沙宗。采用API400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扫描方式采用多重反应监测(MRM),负离子模式。对氨基水杨酸及内标(氯唑沙宗)监测离子对为m/z 152.0→108.1,m/z 167.9→131.9。 结果:总分析运行时间为6.5 min。对氨基水杨酸在0.05~50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低至0.05 μg/mL。本实验方法学所有验证结果都符合FDA生物样品分析指导原则要求。结论:本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前组织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成人应用伏立康唑的群体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伏立康唑抗真菌活性强,抗真菌谱广,但其药动学呈现高度变异性。本文基于群体药动学模型对伏立康唑的药动学特征进行描述,为伏立康唑的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找伏立康唑群体药动学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描述伏立康唑药动学特征。结果:9篇文献报道伏立康唑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一房室模型,4篇文献为二房室模型。伏立康唑代谢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体质量、CY2C19基因型、肝功能和合并用药。结论:伏立康唑个体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对于特殊人群,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抗肿瘤化合物汉黄芩素衍生物GL-V9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排泄特点。方法:组织分布实验中,灌胃给予50 mg/kg的GL-V9混悬液后,根据既定的时间点处死大鼠,采集相应的血浆样品和胃、小肠、肝脏等组织样品,然后以乙酸乙酯作为提取剂对生物样品进行处理后通过UPLC-MS/MS法测定其中的GL-V9含量。排泄实验中,同样灌胃给予大鼠50 mg/kg的GL-V9混悬液,按照既定的时间段收集粪便、尿液和胆汁样品,测定排泄样品中GL-V9的含量,获得相应的累积排泄率。结果:各组织和排泄样品中GL-V9在2~1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组织分布实验结果显示,灌胃给药后GL-V9由胃肠道逐渐向肝脏、肺、肾组织分布,在脑、心和血浆中的含量较低。排泄实验表明,口服给药后,粪便中GL-V9排泄量最高,累积排泄率达(75.41±41.77)%。结论:GL-V9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胃肠道、肝脏、肺和肾脏组织,而粪便则是GL-V9在大鼠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不同给药途径及剂量的蝙蝠葛碱(Dau)在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拉丁方设计对5 只犬进行静注、灌胃2 种给药途径及5 个剂量的实验,用HPLC-UV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犬静注Dau 6 mg·kg-1后,药物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线性动力学消除过程,t1/2(α)6~12min,K12>K21,t1/2(β)(2.7±0.4)h,Vd11.18L·kg-1。Dau灌胃给药后各犬C-T 曲线呈显著双峰现象,各剂量组tpeak(1)为(0.8±0.6)~(1.2±0.5)h,tpeak(2)为(5.2±3.2)~(6.5±1.9)h,Cmax(2)一般小于相应的Cmax(1)。在12.5~25 mg·kg-1范围Dau呈线性消除,两者t1/2(el)、CL、AUC/X0等重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UC随给药剂量成比例上升;在50mg·kg-1以上剂量时,药物消除呈非线性,t1/2(el)、CL、AUC/X0等重要参数显著改变(P<0.05),AUC超比例增加。结论 灌胃给药后,Dau在犬体内广泛分布并从血液中迅速清除。在50mg·kg-1以下剂量时,最大血药浓度、AUC剂量依赖性增加,药物消除呈线性特征,超过此剂量,药物t1/2(el)、CL明显延长,提示大剂量下药物消除存在饱和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