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再给予链脲佐菌素(40 mg/kg,ip),72 h后测定空腹血糖,将血糖值高于16.67 mmol/L的大鼠随机分成4个组,即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组(250 mg/kg),川芎嗪低(80 mg/kg)、高剂量组(160 mg/kg),连续给予相应试药8周。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大鼠均给予同等量蒸馏水灌胃。实验结束时,测定大鼠血糖、尿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s)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肾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蛋白表达,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和高、低剂量川芎嗪给药8周后,均能明显降低大鼠动态空腹血糖(P<0.01),动态尿蛋白总排出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二甲双胍及高剂量川芎嗪均能明显降低大鼠肌酐,尿素氮及RAGEs含量(P<0.05或P<0.01);二甲双胍组和高剂量川芎嗪组HMGB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肾脏组织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结论: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表达作用及降低RAGEs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从内源性物质的代谢变化角度探讨糖尿病状态下阿司匹林治疗中血小板高反应(HAPR)的发生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T2DM)小鼠模型,随后将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T2DM组、正常+阿司匹林组、T2DM+阿司匹林组。通过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检测不同组别小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利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长期给予阿司匹林的T2DM雌性小鼠的血小板表面CD62P及血浆血栓素(TXB2)/6-keto-PGF1α的比值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改变,这表明在T2DM雌性小鼠上,阿司匹林药效降低,发生HAPR;正常组和正常+阿司匹林组之间代谢组别的趋离程度明显大于T2DM和T2DM+阿司匹林组,进一步证实T2DM雌性小鼠发生了HAPR;生化代谢通路分析提示T2DM小鼠HAPR的发生与糖酵解或糖异生作用、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抗坏血酸代谢、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通路的增强密切相关。结论:代谢组检测中筛选所获得的差异代谢物提示了糖尿病状态下HAPR的发生涉及不同代谢途径的改变,这为进一步阐明糖尿病状态下HAPR的生物学机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osthole)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构建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TZ模型组和STZ+osthole组(20 mg/kg)。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血糖、尿蛋白、尿素氮和肌酐以检测肾脏功能。H&E染色和PAS染色检测肾脏组织损伤程度,Sirius Red染色检测肾脏纤维化程度。CD68和F4/80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情况,RT-qPCR检测肾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的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kappa-B p65, NF-κB p65)、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alpha, IκBα)、p-IκBα和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p38)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STZ模型组相比,在蛇床子素治疗后,尿蛋白、尿素氮、肌酐和肾重/体重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肾脏组织结构紊乱、系膜基质面积、胶原纤维堆积、巨噬细胞浸润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磷酸化的NF-κB p65、磷酸化的IκBα和磷酸化的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或P<0.01),而NF-κB p65、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蛇床子素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诱导的肾脏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和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蛇床子素可能成为防治糖尿病相关肾脏损伤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4.
宋美情 《金属学报》2017,22(6):694-698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骨密度及胰岛素抵抗(IR)、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25例T2DM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63例,两组均口服达美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联素(APN)、瘦素(LEP)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测定腰椎2-4(L2-4)骨密度(BMD)、左股骨颈BM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各检测指标变化。结果: (1)治疗12周后,两组的FPG、HbAl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APN、IGF-1、L2-4及左股骨颈BMD均升高,FINS、HOMA-IR、TNF-α、IL-6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EP与治疗前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L2-4及左股骨颈BMD均与APN、IGF-1呈正相关,与HOMA-IR、LEP、TNF-α和IL-6呈负相关。结论:二甲双胍可以改善T2DM伴高血压患者的BMD,降低IR,纠正细胞因子紊乱,可能减少T2DM伴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患者血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8 例2 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成2 组, 分别口服罗格列酮(4 ~8 mg, qd) 和二甲双胍(250 ~ 500 mg, tid) 治疗, 在试验期间不使用其它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空腹血糖(FBG) 、餐后2 h 血糖(PBG) 、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 、餐后2 h 血浆胰岛素(PINS) 水平, 共观察12周,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 。结果: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P <0.05); 罗格列酮组SBP和DBP 降低幅度均大于二甲双胍组(P <0.05); 两组病例FBG 、PBG 、FINS 和PINS 均明显降低(P <0.05); 两组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ISI 升高(P <0.05), 胰岛素抵抗的指标IR 下降(P <0.05), 罗格列酮组ISI 升高和IR 下降幅度大于二甲双胍组(P<0.05) 。结论: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同时, 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罗格列酮的作用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6.
王凌  王少明  庄捷  阮君山 《金属学报》2016,21(3):276-281
目的: 筛选黄连干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有效部位。方法: 将黄连水煎剂依次用不同溶剂萃取,采用四氧嘧啶联合慢性应激法制备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氟西汀),Ⅰ组(黄连水煎剂),Ⅱ组(石油醚萃取物),Ⅲ组(乙酸乙酯萃取物),Ⅳ组(正丁醇萃取物),Ⅴ组(残留水层),连续灌胃 28 d 后,测定体质量、血糖和血脂,并通过强迫游泳、悬尾和开野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价。应用HPLC测定各部位中指标性成分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的含量。结果: Ⅳ组和Ⅴ组的体质量、血糖以及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模型组有显著性改善(P<0.001 或P<0.01)。Ⅳ组和Ⅴ组的强迫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较模型组有明显缩短(P<0.001 或P<0.05),而开野实验的活动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01)。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在正丁醇萃取部位和残留水层中的含量明显高于石油醚或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结论: 黄连正丁醇萃取部位和残留水层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小鼠有明显疗效,是黄连干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柠檬苦素(LM)对脂多糖(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40只ICR雄性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Dex)给药组和LM给药组,每组10只。Dex和LM均在滴注LPS前2 h分别小鼠腹腔注射10 mg/kg给药,之后除正常组小鼠只给予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外,其余小鼠气管滴注致死量的5 mg/kg LPS。LPS注射6 h后,处死小鼠,解剖小鼠取肺脏,计算小鼠肺指数、湿干比值。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 α、IL 1β和IL 6含量;比色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指数和湿干比值明显升高,肺组织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伴明显的肺泡充血、水肿,血清MPO、TNF-α、IL-1β和IL-6含量及其肺组织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LM给药组小鼠肺指数和湿干比值明显降低,肺组织病理状态明显改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及肺组织TNF α mRNA、IL-1β mRNA、IL-6 mRNA、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LM可通过调控TLR4/NF-κB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肾间质纤维化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术后不同时间点自噬的表达趋势。方法: 32只清洁级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组:假手术(Sham)组、UUO模型(UUO)组,分别在 UUO术后 3、7、14 d 处死小鼠,假手术组7 d处死,每组小鼠8只。留取血清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光镜病理结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自噬体的形成,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LC3蛋白和P62蛋白的表达。结果: UUO术后梗阻侧肾脏皮质变薄,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无明显病变,病理变化以UUO术后14 d最突出。与Sham组相比,LC3-Ⅱ蛋白含量从3 d开始逐渐增高,7 d时达峰值,14 d时下降;而P62与LC3-Ⅱ相反,3 d开始下降,7 d达最低值,14 d又逐渐恢复,表明自噬在7 d这个时间点表达最显著。电镜显示UUO术后7 d出现自噬小体和吞噬泡现象。结论: UUO术后自噬的表达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在7 d时表达最显著,自噬与病理严重程度不平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病历,收集患者年龄、病程、血糖、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等。根据降糖治疗情况分为口服药物组、胰岛素组、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组;根据治疗方案联合情况分为单药治疗组、二联治疗组、三联及以上治疗组。结果:入选T2DM患者175例,胰岛素组、胰岛素联合口服用药组病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明显高于口服药物组,而空腹C肽(C0)、餐后2小时C肽(C2h)浓度明显低于口服药物组(P<0.05)。三联及以上治疗组BMI值、FPG浓度高于单药治疗组(P<0.05)。结论:我院T2DM患者HbA1c水平较高及病程较长时才选择胰岛素治疗,胰岛素起始治疗时机晚,出现慢性并发症风险大;二甲双胍使用率偏低,未能发挥其一线用药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左归降糖解郁方保护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和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8 mg/kg)的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后继续给与28 d慢性应激复制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二甲双胍0.18 g/kg+氟西汀1.8 mg/kg)组,左归降糖解郁方高、中、低剂量(32.82、16.41、8.20 g/kg)组。慢性应激第27、28 天大鼠分别进行Open-field测试和强迫游泳实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血糖值,Western-blotting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JNK、Elk-1、c-fos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糖值显著升高,自主活动能力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1),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明显地改善其血糖值和抑郁行为(P<0.01或P<0.05)。同时,JNK、Elk-1、c-fos蛋白及基因表达在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给与左归降糖解郁方干预后,模型大鼠海马JNK、Elk-1、c-fos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1或P<0.05)。结论: 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血糖值和抑郁行为,其作用可能与抑制JNK/Elk-1/c-fos通路,降低凋亡相关因子JNK、Elk-1、c-fos等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姚佳  乔迪  郭鑫  崔昌萌 《金属学报》2018,23(5):517-523
目的:通过观察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血糖和肾损伤的影响,探讨桑叶生物碱在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病进程中的疗效。方法: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 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鼠,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模型对照组、低剂量(10 mg/kg)、高剂量(25 mg/kg)的DNJ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6周,分别在第0、2、4、6周末测量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并在药物干预6周结束时进行口服糖耐量(OGTT)实验,测量大鼠体质量、肾脏重量,同时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的水平,并收集尿液测定尿白蛋白/肌酐的比值。结合苏木精-伊红(HE)染色在电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鼠在灌胃给予低剂量(10 mg/kg)、高剂量(25 mg/kg)的DNJ后,给药后第4,6周时血糖水平下降,灌胃6周后糖耐量也有显著性改善。6周末时,低、高剂量DNJ组大鼠的肾肥大指数均低于模型组,其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也显著降低。低剂量的DNJ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血中Scr水平,而高剂量的DNJ均能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血中Scr和BUN水平。通过观察肾组织病理切片,低、高剂量的DNJ均能减轻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肾脏损伤。结论:桑叶中DNJ具有降血糖和减轻肾损伤的作用,在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病进程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廷富  邹朝春 《金属学报》2018,23(8):912-915
目的: 评价百令胶囊对小儿糖尿病肾损伤患儿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48例糖尿病肾损伤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胰岛素,0.5 U/kg,3次/d,皮下注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1.0 g/次,3次/d,口服。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beta2微球蛋白(beta2-MG)、骨成型蛋白7(BMP-7)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血清SCr、BUN水平及UAER水平较低(P<0.05);试验组患儿血清β2-MG水平较低,血清BMP-7水平较高(P<0.05);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P<0.05),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百令胶囊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肾损伤患儿的血清β2-MG水平,提高血清BMP-7水平,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张娜  唐富天 《金属学报》2021,26(11):1237-1243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 LBP)对大鼠糖尿病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建立大鼠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LBP(60 mg/kg)组和LBP(30 mg/kg)组。LBP组灌胃给予LBP,每天一次,持续12周。测定大鼠空腹血糖值、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的含量。计算相对肾质量,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变化,测定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 factor-kappa B, NF-кB)亚基p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MCP-1)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16.7 mmol/L),血清中Scr、BUN、CRP、IL-6、TNF-α含量增加,肾组织MDA含量提高,GSH含量和GSH-Px、CAT、SOD活性降低,NF-кB亚基p65、MCP-1和ICAM-1表达水平增加。而与糖尿病组相比,LBP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减少血清中Scr、BUN、CRP、IL-6、TNF-α的含量,降低肾组织MDA含量,提高GSH含量、GSH-Px、CAT、SOD活性,下调NF-кB亚基p65、MCP-1和ICAM-1表达水平。 结论:LBP对糖尿病肾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降低肾脏氧化应激水平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黄芪总苷(AST)对糖尿病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组,AST 低、中、高三个剂量组。五组动物分别在给药后4周、6周,检测空腹血糖浓度(FBG)及糖化血清蛋白含量(GSP),称量体质量,计算肾脏指数,观察肾脏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肾小球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IV型胶原蛋白(Col IV) mRNA表达情况。 结果:AST 能显著降低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FBG、GSP,且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P<0.01)。给药后6周,各用药组小鼠体质量上升,肾脏指数下降,肾小球 PAS阳性分值下降,肾小球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AST中剂量组小鼠肾脏Col Ⅳ、TGF-β1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AST对糖尿病小鼠有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肾脏Col Ⅳ、TGF-β1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佛波酯(TPA)对顺铂(CP)的抗肿瘤作用及肾毒性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TPA在肺癌细胞A549、SPC-A-1中对CP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大剂量CP考察TPA对CP急性毒性的影响;采用荷瘤小鼠模型考察TPA对CP抑瘤率和肾毒性的影响;并检测TPA对CP引起肾脏氧化应激的作用。结果:1 ng/mL TPA显著增强CP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急性毒性实验中TPA降低CP的毒性,显著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荷瘤小鼠模型中TPA联合CP组瘤重(P<0.05)、血肌酐(P<0.05)和尿素氮水平(P<0.01)均明显低于CP组;HE染色结果显示TPA联合CP组中小鼠肾组织损伤明显减轻;与CP组相比,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在TPA联合CP组中下降显著(P<0.01),而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联合组中明显上升(P<0.05)。 结论:TPA增强CP对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且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TPA同时可降低CP的肾毒性,该作用可能与TPA抑制了CP引起的肾脏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