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机器人辅助的现场数字化建造技术为未来建筑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带来了对于设计方法、系统控制等一系列挑战。近年来由于无人机(UAV)相关技术的成熟,其在建造业中的应用研究已成为拓展可移动机器人数字建造平台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一个由无人机组群自主建造的离散结构单元系统的研究性项目,试图探讨无人机自主建造离散单元组合的复杂空间结构体系的可行性,建立适用于无人机自主建造的设计方法、实时控制系统和可视化界面平台,并由此总结出适用于多台无人机协同的现代化数字建造中的关键技术。通过现场双机协同建造实验的具体分析,展示研究中实验环境建立、整体结构生形、离散单元设计、建造时序优化和双机智能协同的无人机离散单元建造的整体流程和优化策略,为集群智能体自主建造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关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基于产业发展与协同学理论,构建二者协同发展系统,分析协同发展的内涵及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协同发展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系统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建造要素、企业、产业与系统协同发展等潜变量之间具有四条作用路径;产业对二者协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隧道支护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是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基本需求,如何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问题.为此,首先将协同学原理引入隧道支护设计,构建了隧道围岩协同支护系统,阐明了其系统组成、研究层次及表征参数;隧道围岩协同支护的核心为充分发挥支护—围岩系统、构件和要素的工作性能,从而产生协同增强效应,其特点为时机...  相似文献   

4.
在IV级围岩条件下,结合某非对称小净距下穿建筑物隧道的设计及地质情况,采用设计的方法施工时的力学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围岩、支护结构体及其地面建筑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评价其稳定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以及地铁、地下商场、隧道等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传统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在协同设计方面存在效率低下、数据传递可靠性低、信息表达不准确等缺点,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支护结构模型中设计与应用成为关注的重点问题。根据软件的功能特点选择Tekla和Revit软件进行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模型构建,针对性解决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支护结构模型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隧道矿山法施工过程中,不同破碎带的围岩需要用钢拱架进行骨架支护,若设计和建造不当,钢拱架可能发生变形和压缩损坏,影响隧道建设整体质量和安全。文中通过分析隧道内钢拱架支护的作用,讨论各种隧道可伸缩钢拱架的原理,并总结可伸缩钢拱架的研发应用进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郑琪  丁烈云 《建筑科学》2024,(1):1-12+33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建筑产品的完成质量、设计过程效率的提升不能像过去一样依赖于工程师的经验水平,建筑行业亟需实现向智能设计和智能建造的转变。传统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于建筑产品的要求,而数据协同设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数据协同形成的数据模型,不仅能够反映建筑系统集成关系,而且能够将建造过程的数据加入到模型中,使得模型设计既包含了空间和性能设计数据,也包含了工艺设计数据,从而为智能建造奠定基础。本文聚焦于建筑机电系统管道的设计建造过程,通过采集设计经验数据、标准规范数据、建造经验数据,提出了建筑机电管道的数据协同标准。文章从建筑机电竖直管道协同、水平管道协同,以及管道安装数据三个方面对建筑机电管道的协同方法展开研究,力求将三方面数据以协同设计的方法统一在模型设计之中。探索将设计经验向知识转变的方法,努力实现建筑机电管道的智能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兴隆山隧道新奥法施工,对隧道洞口、洞门、洞身及复合式衬砌施工方案进行分析,强调施工信息收集,综合利用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隧道穿越DK385+806~DK385+856地质破碎,围岩裂隙水丰富地段的施工方案重新调整,顺利解决小导管注浆压力和浆液扩散不理想的问题,分析超前地质信息改变超前支护方案,设计管棚预支护和小导管注浆结合方案成功的加固突泥体穿越不良地质段,避免了工程安全质量问题及进度拖延问题,为有相似情况的隧道施工累积经验。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主体的特点,界定并划分智能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主体互动关系的范畴和类别,建立智能建造协同创新的多方演化博弈模型,揭示智能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主体互动关系。主要结论为:(1)智能建造技术协同创新呈现级联性、函数性、动态平衡性、不确定性和指数性特征;(2)智能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主体互动关系分为同质性的内部主体互动和异质性的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互动,表现出利益共生、成长进化和共享协同的特征;(3)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有利于对创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推动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工业4.0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智能建造的发展。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针对现阶段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总结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路径,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建立了农林特色智能建造专业。以土木专业为主体,联合城乡规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进行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形成以乡村民居为主体的智能测绘、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监测与运维等创新课程体系。专业分为4个课程群模块,包含14门课程和10个实训项目,在课程和实训项目中,均包含乡村民居特色模块。通过对组成智能建造专业主课程群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阐述,从组建教学团队、丰富理论教学和拓宽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农林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依据院校培养定位,提出基于农林院校的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模式,突出农林特色,开展理论与实践创新设计。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智能建造专业达到了较好培养效果,可为农林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