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钠长石、石英、方解石、烧高岭土等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釉中各化学成分对硅锌铁结晶釉的影响,研制出一种烧成温度为1220℃、烧成周期为75min,装饰效果较佳的硅锌钦结晶釉.  相似文献   

2.
低温快烧白炻瓷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制了烧成温度≤1230℃、烧成周期为六小时,K2O-Al2O3-SiO2系统低温快烧白炻瓷。试验证实了:一、滑石有助于白炻瓷的低温快烧,滑石来源方便,价格适中,因此滑石是低温快烧有效添加剂。二、在生料釉中引入熔块,产品釉层光亮,釉面针孔和波浪纹明显减少,提高了釉面质量。三、炻瓷瓷胎中含氧化铁、氧化钛偏高,在氧化焰烧成,釉面呈黄色调,欲使它呈白色,在釉中引入锆英砂、氧化锌乳浊剂是合适的。四、在上述釉中引入微量氯化钴,氧化焰烧成,釉面具有类似于“白里泛青”色调。五、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瓷胎X-射线衍射试验表明:该瓷胎中主要矿物是石英、莫来石。  相似文献   

3.
朱晓辉 《陶瓷》2006,(7):41-42,48
通过对烧泡缺陷产生原因的分析,以骨瓷坯体的显气孔率和石英粗颗粒(〉61μm)含量进行筛分及试烧为主要途径,研究烧泡缺陷与石英粗颗粒(〉61μm)含量及显气孔率大小的关系,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减少烧泡缺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程鹏 《佛山陶瓷》2010,20(10):4-5
在瓷片生产过程中,由于釉烧窑工序控制不合理,容易导致釉面烧成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到产品的品质。本文针对瓷片在釉烧过程中引起的釉面缺陷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钾长石、石英、石灰石、烧滑石、骨灰、氧化铁、氧化钛为主要原料来制备钛铁结晶釉。通过单因素试验法、正交试验分析法,探讨了各原料、工艺因素、烧成制度对钛铁结晶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长石作为主要熔剂,通过添加氧化铁、石英,石灰石等原料经1300℃釉烧,制备出了釉面平滑光润、呈色效果较好的高温油滴天目釉;同时应用正交试验法及单因素方法重点探讨了釉料配方组成、釉层厚度及烧成制度等对油滴釉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搪瓷产品所涂布的玻璃质釉是一种硼硅酸盐组分。它经过1200℃左右的高温熔制后,即成釉浆。把这种釉浆涂布在铁坯上,在850~900℃的高温条件下进行搪烧,分底釉和面釉二次烧成。这种烧制工序,过去完全依靠手工操作,在马弗炉中进行,劳动强度大,热辐射强,技术要求高。工人把这一工序称为“老虎口”。 解放后,我国工人阶级自己创造了马蹄形连续烧成窑。从此开始摆脱人工烧炉,强体力劳动、高温辐射,以及操作环境等,虽然都有很大改善,但产品在连续炉出口处,仍需人工逐  相似文献   

8.
《陶瓷》2019,(12)
以钾长石、烧滑石、方解石、苏州土、石英、三氧化二铁、钛白粉为原材料制备茶叶末结晶釉,通过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配方组成与烧成条件对茶叶末结晶釉的釉面效果的影响。实验获得了釉面结晶效果较好的茶叶末釉的配方组成和工艺参数,茶叶末结晶釉的最佳配方组成为(质量%):钾长石28%、烧滑石11%、方解石12%、苏州土10%、石英29%、三氧化二铁7%、氧化锌2%,钛白粉1%。烧成制度:烧成温度为1 250~1 260℃,保温温度为1 175~1 200℃,保温时间为30 min。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釉疤产生的原因 ,从原料、成形到烧成按工序提出了解决釉疤缺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善龙 《河北陶瓷》2001,29(1):43-45
分析了釉疤产生的原因,从原料、形成到烧成按工序提出了解决釉疤缺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主要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了工艺条件对铁钛分相釉的影响。该釉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在烧成温度1160~1180℃,保温10min,釉面呈现较佳的分相效果。该低温快烧铁钛分相釉可望用于艺术陶瓷装饰。  相似文献   

12.
以长石、石英、粘土、烧滑石、轻质碳酸钙、氧化锌、合成磷酸钙、萤石、硅酸锆等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法制备一种在1270℃的温度下烧成的分相乳浊釉。探讨了组成对乳浊釉釉面质量的影响。采用XRD、TEM、显微硬度计以及色度计等测试手段对试样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当烧成为1270℃时,其釉面白度、光泽度分别为83.6、103。通过对釉层的物相、显微结构分析可知,所制备的乳浊釉中形成了大量的、液滴大小在0.1~0.2μm、分布均匀的分相结构;同时存在硅酸锆晶体。乳浊釉的显微硬度为848.9 kg/mm~2。  相似文献   

13.
《陶瓷》2009,(12):57-58
答:卫生陶瓷烧成开裂缺陷有:装窑磕裂、烧裂、粘炸裂、崩裂、炸釉裂、烧炸裂、磕裂等。 其烧成开裂缺陷各自的特征及克服办法如下: 1)装窑磕裂 原因:在装窑工序中,釉坯与其他硬物磕碰后,在磕碰部位开裂;装窑操作不慎,釉坯与垫物不吻合,或产品支垫与坯体接触不良,在烧成过程中收缩不一致或不均匀,而使受力部位开裂。  相似文献   

14.
利用滑石,白云石,石英等制备出一种适应于低温快烧瓷质砖(1070~1100℃)所用的亚光釉。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石英和烧滑石等影响因素对白色复合亚光釉面的影响。利用SEM电镜和热膨胀系数仪等测试手段对坯釉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烧滑石的加入量5wt%,石英的加入量在7wt%,该白色复合亚光釉在烧成温度1040~1080℃时,其釉面效果最佳。该白色复合亚光釉的最佳性能:白度77%,光泽度在23.7%,在150~20℃热交换10次不裂。该白色复合亚光釉在瓷质建筑陶瓷里的低温快烧可望有很重要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亚光釉的生产需求。实现了节能环保,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陶瓷》1975,(2)
我厂釉面砖的生产,从1973年初由铅硼釉改用锆乳浊釉以后,多次发生釉泡缺陷。当时,我们根据可能引起釉泡的各种因素,曾采取了提高熔块烧制温度,加厚釉层,降低釉烧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等措施。但由于对产生釉泡的原因没有搞清楚,所以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1974年初,釉面砖再次出现釉泡缺陷,情况比以往严重,几条釉烧窑同时大量出现,一级品率由81.7%,聚降到50%以下,釉泡的形状有破口泡,鼓泡、落泡  相似文献   

16.
对烧成温度与釉成熟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证明,烧成时生成有钙长石和碱、碱土硅酸盐等各种中间体。在1150℃这样低的温度下,就明显有方石英产生。未完全溶解的上述残骸(多半由于吸附一氧化碳)引起许多特征性的缺陷。本文对釉凹陷缺陷作了详细的论述,因为它是彩饰烧成中具有特别典型的缺陷。同时,也提出了克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釉面砖针孔,釉泡缺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谯永林 《陶瓷研究》1998,13(3):24-27
主要论述了在生产各工序中釉面砖针孔,釉泡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岭土、石英、长石等为原料,以氧化锰、氧化铜为析晶剂,制备金属光泽釉,探讨了烧成温度、保温时间等烧成制度对釉面金属光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当前的配方组成下,1120℃下釉烧并保温30分钟,后在820℃下慢冷至620℃,釉面具有良好的金属光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Fe系黑釉为底釉,Ti系釉为面釉制备窑变拉丝釉.主要研究了底面釉的成分,高温粘度,釉层厚度和烧成制度等因素对拉丝釉釉面效果的影响.当底釉配方为:釉果67%,钾长石19%,氧化铁10%,石英4%;面釉配方为:钾长石29%,方解石12%,碳酸钡10%,氧化锌5%,烧滑石4%,高岭土8%,石英26%,氧化钛6%时釉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张晶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3):I0001-I0004
通过调整石英、苏州土、烧滑石、方解石、钾长石、牛骨灰、Fe2O3、TiO2等原料的含量制备出黄色油滴釉;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黄色油滴釉配方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研究了配方组成以及烧成制度对黄色油滴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钾长石、骨灰、Fe2O和TiO2均对黄色油滴釉有较明显的影响。TiO,是影响油滴呈现黄色效果的主要因素;钾长石则能降低釉的熔融温度和黏度;Fe2O。是釉面产生油滴的关键;而骨灰则有助于釉面产生分相效果,促使油滴的析出;油滴釉最佳烧成温度为1250°C,最佳高火保温时间为4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