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钟祥 《鱼雷技术》2003,11(2):47-49
结合国外技术资料,讨论了研制的159mm口径反鱼雷鱼雷试验样机推进系统(锂电池、无级变速器和电机等)及其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串联系统可靠性贝叶斯综合评方法应用到鱼雷产品的实践中,为鱼雷产品的可靠性综合评定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文章阐述了金塔式综合评定方法在鱼雷研制过程中的作用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鱼雷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改早期“无头脑”的直航式攻击方式,现在已颇具智能,所以也被称为“水中导弹”。鱼雷虽然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装备,但也因其技术复杂,技术集成度高,涉猎学科广而致使研制它的国家并不多。可以说,能否研制鱼雷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工业水平,目前只有包括我国在内的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可以研制和生产鱼雷。鱼雷按雷径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其中大型鱼雷(雷径533毫米以上)威力,用途广,一枚大型鱼雷即可将一艘中型驱逐舰或潜艇“腰折”,但它的研制难度也最高。这里不防将国外研制的几种大型鱼雷请上“秀场”,一展各自风采。  相似文献   

4.
鱼雷动力电池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奚碚华  夏天 《鱼雷技术》2005,13(2):7-12
电动力鱼雷具有噪声小、隐蔽性好、制导作用距离大等优点,是世界各国积极研制发展的鱼雷武器之一。本文综述了鱼雷动力电池发展过程中各阶段主要电池的化学成分、性能指标及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几种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的新型鱼雷电池的研制及使用情况。可以看出,电池的结构设计对电动鱼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大功率和高效率是未来鱼雷电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鱼雷整体效能是鱼雷各项技术的综合表现,是鱼雷技术研制和使用等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鱼雷的自身特点和基本任务,分别从机动能力、探测能力、追踪能力、抗干扰能力、再搜索能力和毁伤能力等6个方面出发,建立了递阶层次结构的鱼雷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理论,提出并详细介绍了鱼雷作战效能模糊综合评估方法。采用该方法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且有效,同时给出了鱼雷作战效能评估的分析方法,为鱼雷武器装备的论证、研制、使用和改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国外现径轻型智能鱼雷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研制轻型智能鱼雷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设想,并就其关键技术作了分析,最后对我国发展轻型智能鱼雷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金棠 《鱼雷》1998,(4):1-6
线导鱼雷专用导线除了满足传输特性之外,还应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以满足设定海况下鱼雷正常工作之需要,有关资料介绍,鱼雷专用导线的断线问题是鱼雷研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鱼雷专用导线的抗拉力要求出发,对鱼雷专用导线的强度设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世界鱼雷武器发展现状及走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归纳了目前世界在研在役鱼雷状况,分析限当今世界鱼雷武器研制特点及鱼雷技术发 侧重点。本文是为世界鱼雷数值数据加写的1996年年度报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前苏联研制53-65型热动力高程远航程鱼雷的过程,同时围绕53-65型鱼雷的研制和不断地改进完善,对前苏联研制的热动力鱼雷的性能和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鱼雷动力装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涛 《鱼雷》1997,(3):5-10,4
本文试图给出可利用的鱼雷推进系统的综述及鱼雷系统未来可能的研制方向。各式各样的系统在本文将被提到,但这仅仅努力说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并不是作为一份在世界广阔市场上鱼雷武器的全面列表。研讨试图给出一个有关为海军准备鱼雷采购所提供的多种系统样式的设计和选型所需考虑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1.
美国海军预研中的鱼雷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美国海军正在研发的新型电动力鱼雷技术、鱼雷实时再编程技术、无线预设定技术、嵌入式通用浮体发射技术和水下战术综合集成仿真环境等鱼雷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鱼雷减振降噪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隐身性能已经成为现代鱼雷的重要战技指标。本文分析了鱼雷声隐身性能对鱼雷总体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鱼雷减振降噪技术的发展现状,对鱼雷主要噪声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流体动力噪声、推进噪声和机械噪声提出了减振降噪措施,并根据动力系统特点制定了鱼雷舱筏隔振,轴系以及管路隔振,齿轮系减振等振动与噪声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3.
针对缺乏用于声自导反潜鱼雷战雷实航爆炸试验攻击目标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水声引信的多功能战雷靶设计思路.介绍多功能声自导反潜鱼雷战雷靶的设计方案,利用经典物理学的能量、动量原理,详细计算分析鱼雷在各种边界条件下攻击钢架的情况,并简要分析海流对鱼雷命中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Δt≤0.4 s时,鱼雷瞬间冲击加速度a(g)≥5g,满足引信动作需求,鱼雷可以引爆.该战雷靶的设计思路可为未来鱼雷声自导反潜战雷实航爆炸试验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曹震卿  贾跃 《鱼雷技术》2011,19(4):260-262
针对双速制反潜鱼雷在潜艇鱼雷报警声纳作用下的作战使用问题,由辐射噪声经验公式分析了鱼雷航速的变化对其辐射噪声强度的影响。根据被动声纳方程,在鱼雷航速变化情况下,研究了潜艇鱼雷报警声纳对双速制鱼雷报警距离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鱼雷报警距离随鱼雷航速增加而增加,提出了双速制鱼雷作战使用中应注意航速设置,以低速航行来降低潜艇的鱼雷报警距离,从而增强鱼雷的隐蔽性以及攻击的成功率,为鱼雷攻潜战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防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红  何辰  陈春玉 《鱼雷技术》2007,15(4):6-10
舰船航行时在尾部形成一条含有大量气泡的尾流,成为舰船的目标特征之一。尾流自导鱼雷利用舰船尾流进行目标检测,对舰船构成很大威胁。目前对尾流自导鱼雷缺乏有效的防御措施,发展水面舰艇反尾流自导鱼雷防御技术迫在眉睫。该文基于尾流特征及尾流自导鱼雷工作原理,介绍了用于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气幕弹、磁尾流、拖网、深水炸弹和反鱼雷鱼雷等几种软杀伤和硬杀伤方法以及隐身技术和机动规避等非杀伤方法,总结了舰船对抗鱼雷攻击的3个关键环节包括高性能鱼雷报警系统、快速反应的水声对抗系统和多功能的水声对抗设施,旨在为有效防御尾流自导鱼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徐杏钦 《鱼雷技术》2004,12(4):29-31
鱼雷初始弹道是鱼雷全弹道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弹道段之一,而入水弹道则是典型的初始弹道段。初始弹道理论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仿真,本文结合入水空化实验、建立了局部空化流场的数值计算模型、空化流体动力计算模型和空泡段弹道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鱼雷空泡段弹道仿真软件,对复杂入水条件下的鱼雷空泡段弹道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17.
欧洲反鱼雷鱼雷研发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钱东  张起 《鱼雷技术》2006,14(5):1-5,11
介绍了德国研发中的“梭鱼”轻型超空泡反鱼雷鱼雷以及法国提出的重型反鱼雷鱼雷的总体概念、技术特点和部分试验结果,分析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梭鱼”鱼雷采用开式超空泡,头部锥形空化器、控制舵和自导头集成为一体,在已进行的单项试验中,速度达到240kn,可进行机动,自导发现重型鱼雷距离大于200m。仿真结果表明,“梭鱼”鱼雷可为舰艇提供效果显著的近程拦截能力。法国DCN公司基于增加战斗部威力的目的,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重型反鱼雷鱼雷上。设计了3种威胁想定:反潜机在0.5—3km距离内空投轻型鱼雷,水面舰艇在3—6km距离内发射轻型鱼雷,潜艇在4—10km距离内发射重型线导鱼雷,并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对DCN通过仿真所得出的不同报警距离的拦截成功率、鱼雷空间交汇时间概率分布、最小交汇距离概率分布以及拦截距离概率分布等仿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立娥  刘铎  刘卫东  于莉 《兵工学报》2011,32(2):163-168
舷侧阵自导鱼雷改变了以往前视自导系统的工作频率、阵列孔径、自导作用距离以及目标识别方式的限制,具有自导作用距离远、探测目标能力强的特点.针对舷侧阵自导系统探测范围为鱼雷两侧扇面,而鱼雷正前部扇面是舷侧阵自导系统的探测盲区的特点,给出了舷侧阵自导鱼雷弹道设计的数学模型,首次研究了舷侧阵自导鱼雷的搜索、跟踪、导引及攻击命中...  相似文献   

19.
A torpedo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MDO)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is proposed. Through decomposition and coordination, some problems in torpedo design such as multidisciplinary coupling, large data volume and complex data relationships can be solved. Taking aim at some complex problems in the torpedo design, such as computa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rganization, model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methods based on approximate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 An example to increase the torpedo range is also given.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method can converge quickly, has higher reliability and smaller data throughput, and is a very effective MDO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