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安地裂缝是新近发现的地裂缝,分布在临潼—长安断裂带南盘.总体为北东走向,活动方式为南倾南降,与分布于临潼—长安断裂带北盘的西安地裂缝有相似的构造条件,但与西安地裂缝活动性有较大差异,该地裂缝活动性较弱,自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未见明显活动,处于隐伏状态.文章对长安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西安地铁主体结构工程施工为例,介绍了钢纤维混凝土在该工程地裂缝段及车站主体结构中应用的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地铁运营期间做好地裂缝的风险管控,着重从西安地铁3号线鱼丈延区间f4、f4-1地裂缝走向成因、设计标准、运营风险构成、级别研判评价、管控措施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地铁设备检修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对正常安全运营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安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地质灾害,其活动对地铁建设造成严重威胁,西安地铁建设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问题。以西安地铁穿越地裂缝带为研究对象,在地裂缝基本特征分析和未来活动趋势预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裂缝活动对地铁隧道的危害模式,从结构、防水、地基基础与变形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如下防治措施:结构上应采用扩大断面、预留净空、分段设缝加柔性接头和局部衬砌加强等措施;防水方面宜采用可卸式管片拼装双层结构法和波纹板强化橡胶复合材料制成的防裂止水带处理;地基基础处理方面采用地基注浆加固法和弹性囊变形恢复法处理;建立隧道衬砌和轨道的变形监测预警方案;地铁线路走向应尽量与地裂缝正交或大角度相交,避免小角度相交;严格禁止在地铁沿线一定范围内开采地下水。研究成果可为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施工、结构和防水设计以及隧道病害监测与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面沉降是西安市典型城市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制约了西安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严重阻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地层不均匀沉降变形增大,使地铁隧道衬砌结构产生纵向开裂破坏和隧道渗漏水等病害,这给西安地铁的建设及运营留下安全隐患。本文基于2007—2012年间120个地面沉降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根据等速率外推法预测了地铁沿线未来的地面沉降活动速率,运用单位变形量法计算出了地铁沿线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量,其中胡家庙地面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为1 960 mm,小寨、大雁塔、沙坡及西工大等地面沉降中心为400~700 mm,而辛家庙、含元殿地面沉降中心为200~300 mm。结合地铁工程自身的特点和重要性,对地铁沿线各区域地面沉降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区域地面沉降对地铁线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面沉降中心范围内,整体上线路南段危险性明显大于中段和北段。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安全运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79景哨兵-1A(Sentinel-1A)卫星IW模式升轨数据,采用时序InSAR技术,对西安地铁2号线、4号线部分区段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沉降监测。结果表明,2018至2020年间,西安地铁2号线凤栖原站附近沉降最为明显,最大视线向形变速率达到-18.4mm/a;西安地铁4号线飞天路站、曲江池西站附近也有较显著的地面沉降,视线向形变速率分别为-7.9mm/a、-7.0mm/a;西安电子城沉降中心的视线向形变速率为-8.0mm/a。结合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产业分布,分析沉降主要原因为城市地下取水,可以采取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回灌地下含水层等措施减缓地表沉降速率。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西安市特殊的地质环境,地铁工程建设将会遇到严重的地裂缝灾害,工程建设的风险性较大.根据分析将地裂缝对地铁的灾害事件定义为地裂缝活动引起地铁隧道开裂和漏水,同时由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的结果,确定了西安地铁地裂缝灾害事件的地裂缝最小垂直活动量.在假定活动量满足正态分布的情况下,计算了灾害事件发生的概率,预测了各相交段灾害事件发生将会引起的价值损失,最后采用风险度R=F(C,P)的评价模型,计算得到了地铁二号线通过地裂缝的各段的风险度.结果表明:按常规的设计,西安地铁二号线在7个地裂缝地段的风险高或极高,需要采取特殊的工程措施来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8.
西安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市区进行勘察确定的地裂缝有14条之多,地裂缝成为严重影响西安地铁施工及运用的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根据西安地裂缝空间展布及其活动特征,针对地铁隧道上、下盘垂直位错、结构变形、上部地表变形、结构下部脱空等安全隐患设计了合理的安全监测方案,为地铁区间隧道及地下结构的结构设计和灾害预警提供了依据,确保了地铁隧道的安全运营,同时这些监测手段及数据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工程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李贤妮  赵立新 《福建建筑》2014,(12):110-111
在西安地铁一号线联调过程中,列车出站时出现了关闭锁紧信号延时发出和非正常的短暂制动现象,本文通过介绍屏蔽门控制系统及其安全回路的工作原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修改屏蔽门DCU软件、更换安全回路继电器和调节开关的安装位置解决了该问题,并为进一步提高屏蔽门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晓文  王璐  王进峰 《山西建筑》2007,33(32):316-318
通过对西安地铁区间隧道通过地裂缝的特点分析,提出了几种地铁区间隧道通过地裂缝的方法,指出地铁结构采用这些方法能够适应地裂缝的变形发展,并在地裂缝活动的情况下维持地面交通和地铁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铁四号线大雁塔-后村站区间,工程建设影响范围内为地下潜水,暗挖段隧道基本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降水深度在底板以下1m,施工设计采用“管井降水”形式,在降水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采用增加管井的数量的补救措施,使基坑内外结合降水,通过计算在基坑内增加2口降水井并启用备用管井,利用原有基坑外设置的降水井和基坑内增加的降水井进行内外结合同时降水,以满足正常施工需求,降水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做到了无水施工。  相似文献   

12.
《建材发展导向》2007,5(5):62-62
中国陕西网讯:备受西安市民关注的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2007年8月10日全线开工。  相似文献   

13.
对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的要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地铁无线通信的信号的引入、覆盖,结合西安地铁和消防无线组网的实际,提出了西安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已投入运营的西安地铁一、二号线在西安明城区内形成的钟楼等车站进行的地域特色设计方面的解析,分析了其优点与不足,探讨了西安本土风貌特色的体现以及地域化的地铁建筑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王春希 《城市建筑》2014,(4):345-346
本文结合西安地铁实际情况,依据地铁车站和区间的施工工期、进度指标,分析盾构作业对车站的要求和影响,确定了西安地铁盾构工程筹划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6.
白雄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9):115-116
地铁明挖车站属于目前地铁车站施工中常用的技术措施,但是部分工程施工期间还会出现风险问题.为探索出风险控制措施,分析张旺渠站地铁明挖车站的风险问题,提出几点应对的措施,旨在为地铁明挖车站施工工作的安全开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地裂缝是西安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在不同地段,不同场地类型,地裂缝活动性强弱有明显差别。地裂缝的活动将对地铁施工和安全运营产生不利影响,如何保证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地铁的正常运行,针对不同施工环境下,提出了一种新的轨道框架板的调整方案,采用"主动沉降"的方式来适应地裂缝沉降,即沉降区发生沉降,稳定区不断调整框架板的垫层来配合沉降区的沉降,并从理论计算角度来核算框架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下铁道工程为百年工程,其防水工程的特点是防水要求高、材料繁多且工艺复杂。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为背景,调查了全国各地地铁防水材料的选用情况,并重点介绍了西安地铁防水设计和施工的情况。在深入调查分析渗漏水位置、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水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西安地铁必须要面对特殊地质灾害——地裂缝,针对地裂缝的活动性,经过科研设计攻关,研发了一种能够主动适应地裂缝变形的具有大应变特性的新型独特的防水体系,专题讨论了地裂缝防水技术的方案和改进措施建议。本文的研究重在对实际工程的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王志鹏 《四川建材》2014,(2):142-144
以西安市地铁三号线F1地裂缝为研究对象,发现地铁高架桥跨越地裂缝时,桥梁可通过如下措施降低地裂缝的危害:①上部结构采用静定结构,采用简支梁跨越,桥下净空留足富余,以适应地裂缝的可能变形;②采用可调高支座,墩帽预留足够的顶梁空间;③应定期监测地裂缝的活动,并根据桥梁结构的设计要求及线路轨道平顺度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加强维修养护;④通过轨道调整,采用可调式框架板,轨道结构最大限度适应地裂缝变形。  相似文献   

20.
西安地铁二号线供电接触网采用先进的刚性悬挂系统,通过对其系统构成的介绍,可知刚性悬挂结构形式相对于传统的柔性悬挂接触网来讲更简单、更紧凑,施工方便;并且具有安全可靠、易于维护、国产化高、节约投资、灵活方便、性能优良等特点,同时由于形式特殊,施工精度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