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核心力量是在欧美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布扎”体系的训练, 帕拉第奥式的学院派古典建筑语言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西方文化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印记之一。本文从近代部分受“布扎”教育建筑师的工作出发,探讨学院派和帕拉第奥式的形式语言和方法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延续和转译,并通过协调不同建筑体系,来适应中国近代中西交融、碰撞的社会状态和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3.
从“谱系”的视角切入19世纪英国建筑理论家A.W.N.普金的建筑思想与作品中现代性的史学研究。探明普金建筑思想及作品中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生发机制,明确其对世界现代建筑体系的奠基性贡献,勾勒以英国为源点的世界现代建筑谱系分支的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揭示世界现代建筑演进的错综源流特征,以及建筑现代性内核之稳定性、边界之弹性的规律,进而提出微观地、批判地、“谱系”地观照建筑现代性初生阶段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来华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近现代建筑的特征描述,来梳理这段时期中国境内建筑所包含的设计要素。来华建筑师带来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建筑思潮的延续;中国建筑师虽然接受了西方正统的学院派教育,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从复兴中国固有式建筑潮流到设计现代式建筑时的细部装饰,这种民族精神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6.
建立建筑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我国自第一代留学归国建筑师至今始终关注的课题。英国作为建筑现代性原生母国,在各个典型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本国特征的建筑风格,文章通过传统性走向现代性谱系式的转译过程,解读其关系,为我国的建筑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探索,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郭菂 《时代建筑》2005,(1):158-158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建筑界的现实状部从某种角度上看与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主。当时困扰着近代建筑师的问题今天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仍然在努力寻找一种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研究近代建筑师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挑战所做出的种种尝试,总结其中的正反经验才识,无疑将会对当前的建筑创作提供帮助。中国近代的建筑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中与西,新与旧,民族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碰撞。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先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化建筑史上,最先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是外国人。其中,毕业于耶鲁大学的Henry Killam Murphy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由于种种原因,Murphy一直被国内外的建筑史学家忽略,我们对这位以复兴中国建筑传统为使命的美国建筑师知之甚少。Jeffery W.Cody博士的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在东西文化冲突的环境中Murphy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建筑界的现实状况从某种角度上看与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当时困扰着近代建筑师的问题今天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仍然在努力寻找一种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研究近代建筑师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挑战所做出的种种尝试,总结其中的正反经验教训,无疑将会对当前的建筑创作提供帮助。中国近代的建筑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中与西、新与旧、民族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碰撞。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先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是外国人。其中,毕业于耶鲁大学的Henry KillamMurphy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由于种种原因,Murphy一直被国内外的建筑史学家忽略,我们对这位以复兴中国建筑传统为使命的美国建筑师知之甚少。Jeffery W.Cody博士的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在东西文化冲突的环境中Murphy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9.
立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归国后的建筑实践,从实践的技术和观念两个层面探讨了布扎训练和中国实践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学院派教育普适性的设计方法在中国近代存在的必然性,并指出内在的统一性与表面的折中性,是宾大教育背景和近代中国具体环境下建筑师对现代化建筑探索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0.
“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建筑师》2011,(3):89-94
关于20世纪中国建筑“民族风格”产生的原因,以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般归结为中国建筑师受到的学院派教育和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文则试图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深层原因,将“式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在近代建筑话语中的含义转变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和论述的枢纽,指出通过“式样”,建筑的装饰、外...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与在华活动的外籍建筑师密切相关的.他们为封闭、落后的中国带来了世界前沿的建筑思想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及管理方法,也为中国培养了诸多专才,促进了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在外籍“明星”建筑师和海外著名建筑事务所蜂拥进入中国设计市场的今天,从历史角度,通过长时段的研究考察近代以来外籍建筑师及其事务所在中国的发展,对于理解今天的情况,不会没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英国利物浦艺术学校“现代建筑实验”倡导技术与艺术融合,重视建筑与时代性的融合,强调建筑的技术性和功能性,掀开了现代建筑教育的序幕。它的现代性成果对欧美国家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在该谱系中,中国也通过折曲的方式受到影响,最终在其远程影响下走上了现代建筑教育的路途。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出发,对“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中展出的22件建筑作品展开阅读。基于形式语言、技术表达、功能组织和城市回应这四组主题,文章阐释了这批建筑师是如何通过专业训练、实践经验与国际交流来不断发展每一个作为独特设计问题的建筑项目的。文章认为尽管这批建筑师在宾大接受了美式布扎教育,布扎体系与现代主义建筑知识的构筑均在“成为现代”的过程中不断适配、调节与整合,从而得以回应具体语境中的设计议题。  相似文献   

14.
走向未来的厦门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90年代厦门有数百栋大型、高层建筑在新建,有来自中外百余家设计单位的建筑师在认真研究厦门近代建筑“骑楼街”、“嘉庚楼”、“鼓浪屿欧式建筑群”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探索走向未来的厦门建筑之路。同时,以厦门重点建筑的设计竞标实例说明,在进一步挖掘厦门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海上花园之城”特征的环境与建筑和建筑与环境;在进一步研究厦门近代建筑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厦门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实践一直受到“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化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大量国外设计机构的介入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更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本文简述了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是现在才有的,其自中国近代建筑学科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并将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要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师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应当学习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才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文化营养.以此为基础,融合世界建筑之长,进行富于活力的创造.从寻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看,目前国內建筑创作有“外西内中式”、“建筑符号式”、“新古典式”、“仿古式”等倾向,探索中虽不乏佳作,但较多的却表现出对传统的斥贬、误用、滥用,以至复古主义流行或建筑理论上的混乱.这反映了对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模糊与理解上的肤浅,反映了对中国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的薄弱.中外建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筑史研究推动建筑创作,是建筑发展的一大规律,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已向广大建筑师提出了对中国建筑文化再学习、再研究的理论课题.积极提倡建筑史研究同建筑创作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建筑功能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遵循着一定的思维方式从事建筑设计。不论是由原始拜物教出发的金字塔;或是强调高耸尖塔,密集垂线的哥特教堂;或是十六世纪十七世纪的形式美;或者路易十四时期的学院派。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新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建筑师们从古典的学院派束缚当中解脱出来,开始探索新的路子。十九世纪末,近代建筑的先驱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筑革命。提倡功能,按功能进行设计为愈来愈多的建筑师所重视,并把它视为建筑设计当中的普遍原则。布鲁诺·赛维在他的《现代建筑语言》的第一章中说道:“按照功能进行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8月18日,"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上海市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童明教授担任主策展人,共同回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重访上海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本次展览开幕活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拉开帷幕,于18日上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此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继续观察中国近代建筑师的现代建筑实践。这一实践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20世纪30年代后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从中,可发现中国近代建筑师并不落伍,而是积极地面向国际,与世界接轨,但其追求现代建筑的态度是谨慎的,一步一趋地探究尝试着这一新建筑思潮。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之前基督教曾三次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建筑的影响。清代后叶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基督教第四次东传,使基督教堂建筑在中国广泛出现。导致西方建筑师的活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出现;西方折衷主义建筑伴随着中国近代基督教堂建筑来到中国;中国近代基督教堂表现出中西建筑文化的结合,引导了中国复古建筑的出现;但没有汇入世界现代建筑潮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