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刘爽  徐怡芳  马永伟  王瑜玮 《住区》2022,(4):115-121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疫情及频繁封校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恢复性环境的营造有必要引起重视。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学生偏爱的校园恢复性环境及其空间特性进行了调研,总结出八个恢复性环境的空间特性,并通过SPSS26.0技术平台对环境空间特性与恢复性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安静性、舒适性、活力性、放松性与校园恢复性环境评分呈现明显正相关,此外,高校学生对恢复性环境空间特性的选择较为多样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体感体验的高校校园舒适性空间营造、基于活动吸引的高校校园活力性空间营造、基于个性选择的高校校园多样化空间营造、基于刺激远离的高校校园安静性空间营造,以期为健康校园设计与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1):93-96
新时期,学生学习需求、学习体验、行为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利用有限教育资源和育人空间提升教育品质和育人成效显得尤为重要。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结合职业教育特质和学校实际打造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并致力于"让文创与育人在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里融合再生"。通过在学校文化中凸显育人特色和价值追求,在文创与育人上引资借智,改变校园环境与空间设计,创设未来工作场景,提供多样化的学生成长方向等措施,赋予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教育内涵,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跨越式提升。  相似文献   

3.
议小学校园环境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兵营 《规划师》1999,15(1):69-73
1校园行为路易·康曾言:“我认为学校是一种适于学习用的环境。学校之初,是一个人坐在一株大树下,当时他不知道自己是教师,他与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这些人也不知道他们就是学生。这些学生企求让他们的孩子也听这个人讲授。一些空间设立起来,这就是最早的学校”[1]。虽然今天的校园功能表现出多样化特征,但大师的这一段表述仍可说明,校园是一个特定的环境,由主体和客体两大要素构成。师生与空间融合构成了校园环境,产生一种目的性行为。客体空间是因主体需要产生,并为主体行为服务。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山地校园存在的形态与方式多种多样,不可能用单一的设计方法适应所有的外部条件。以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为例,整体梳理学校设计在新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从城市设计、场地高差、空间提升、在地融合等方面探讨教学功能与整体形象的设计策略,并着重研究校园空间与城市环境、教学建筑与山林景观之间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实际学校设计项目分析,提出在九年制学校的校园设计的特征及在校园空间构建及功能布局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环境心理学、学生心理及校园公共空间三者关系出发,针对校园公共空间现状,并结合学校功能分析得出结论:公共空间作为人的外部心理环境,它对学生心理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创造三类校园公共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于该案基地周边环境及进入方式特殊,大有当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之意境,所以设计结合项目本身定位及功能要求,通过合理的规划,富有创意的建筑手法以及色彩、尺度、细节等的控制,尝试创造一个与环境相融,又与现如今千篇一律的校园建筑不同的校园空间,并探讨学校建筑的田园个性的表达。希冀新时代的都市校园空间和传统田园生活方式在这里能够相互融合,希望能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变迁,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步.逐渐演变出一种新的校园模式:一贯制学校.而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校园的整体建筑设计布局不再拘泥于课堂部分,关注点逐步延伸到校园公共空间及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与规划.公共空间以及交往空间进入建筑从业人员的视野,如何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环境,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所,满足学生活动需求的同时,为其提供最大的便利成了建筑师们努力的方向.文章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及研究,对一贯制校园入口空间的分布形式、占地面积以及场地设施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关于最受学生欢迎的校园入口空间设计的总结,对未来研究一贯制学校空间设计方法有探索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盐城卫生学校图书馆处在校园与城市交接的复杂环境中,位置相当敏感,设计任务中多样化的内部功能要求还混合着冬冷夏热的气候考验。设计者将综合处理这些复杂关系并在空间上进行清晰的表达作为设计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园消极空间是校园中重要的潜在空间资源,对于满足校园使用者主体多样化的空间需求有重要意义。消极空间是存在空间的一种表现方式,具有离心性,通过合理的积极化改造再利用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其消极特性,使空间结构更加完整。文章以某大学新校区学生社区内消极或闲置空间为研究对象,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剖析大学校园中存在的消极空间及其特征,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寻找消极空间"活力再生"的具体改造方法。在消极空间积极化改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应用,得出使用后评估状况,探索如何准确地调解使用者的需求改变与不同时期消极空间之间产生的矛盾,以期对校园空间品质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校园空间环境重塑的使用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足空间环境使用者的需要是设计研究的目的.使用后评价是校园空间环境重塑的依据.基于使用后评价理论,以校园空间环境的使用者为主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400名学生对老校区空间环境的评价.运用实地调研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将质化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建立校园空间环境评价分析模型,获得该校区空间环境重塑的首要解决因子,为老校区空间环境的重塑及投资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校园开放空间(Openspace)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笔者主持的曲靖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在开放空间多样化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3.
平辉 《新建筑》2023,(5):36-41
面向未来的教育鼓励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交互、创造的能力。校园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空间载体,更是学生获得感知和体验的重要场所。校园中的环境要素及其组织方式承载着物理环境构成逻辑以及地域文脉等丰富信息,具有成为实体教材的巨大潜能。研究以环境教育为线索,将校园视为传播学习信息和知识内涵的物质空间媒介,以华南地区中小学校园设计案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类型学分析,对环境构成要素的多样性、环境关照内容的复合性、环境学习行为的互动性进行考察,从而揭示校园环境的教育价值,并提出空间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校园环境系统作为构建知识网络的物质空间媒介的设计视角。  相似文献   

14.
提出校园形态的产生应从新的社会需要和环境适应出发,以符合逻辑结构的物质空间关系来确定学校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探讨了基于新形势下的各类学校建筑规划与设计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是文化教育的基地,学校的历史、建筑和自然环境,构成校园特有空间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创作中,把握环境空间尺度,保持校园环境的延续和发展,是高校建筑设计不可忽略的问题。我们在对重庆建筑大学学生食堂设计的过程中,从空间环境整体观念出发,对建设有山地校园环境特色的空间场所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该项目1987年设计,到1989年竣工使用以来,得到较好的反馈,回顾总结,颇有感受。校园环境与基地条件重庆建筑大学是全国首批高等院校调整后的一所建筑类专业院校,是全国建筑类老八校之一。校园地处丘陵山…  相似文献   

16.
校园滨水空间是校园空间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裁体,并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影响着校园空间中人与人的各类交往活动。本文将以天津大学青年湖为倒,以游走的方式来记录其空间体验,分析其营造方式,初步探讨其多样的营造方式对空间活动的不同影响,进而提出滨水空间营造中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对校园滨水空间的设计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共教育空间是学校与社区融合的媒介,对其有效设计可以促进媒介属性的发挥,使社区空间资源更好地被学校利用进而反哺社会。文章从教育空间的媒介属性出发,讨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融合方式,以“走向新校园”参展项目为样本,探讨公共教育空间设计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人居环境空间作为相对完整的地域社会空间统一体,具有特定的静态结构与动态发展特征。校园人居环境空间营造过程是物质空间、校园生活意向与校园场所精神建构的过程。紧凑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成有序、合理、紧凑、高效的复合空间,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节约土地资源。通过对紧凑型大学校园人居环境的内涵、发展方式与设计策略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大学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董屹  崔哲 《时代建筑》2013,(5):120-125
文章简要介绍了宁波江北城庄学校的设计策略,其设计理念源于对公共性的反思。该项目打破传统学校的功能分区方式,将不同区域间的水平向联系转化到竖直方向,同时借学校采用全中央空调的契机,营造一个对外相对封闭却对内开放的校园空间。设计在空间和功能两方面扩展了交通核心,并将一些公共功能空间植入其中,让公共性弥散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高校校园建筑设计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在概括地介绍了适应性设计的基本理论思想后,从原则和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校园建筑环境适应性设计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并从校园整体规划、交通系统、空间系统以及环境景观系统的设计出发,深刻分析了校园建筑的适应性设计方式,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