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瑞杰  赵婧 《城市建筑》2024,(1):201-204
基于访谈、文本、图像及实地调研,结合兴教寺大门重建和戏台藻井修复案例,研究调查黄印武在沙溪复兴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以此丰富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解。在沙溪复兴工程中,黄印武把遗产价值的表达和强化视作保护工作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把“设计思维”引入建筑遗产保护中,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重新建立建筑基本要素之间新的平衡关系,并通过“价值判断”对不同的可能方案进行“择优”选择与权衡。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云南剑川县沙溪复兴工程的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为例,从建筑基本要素和遗产价值两个角度阐述了建筑遗产修复设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区别于一般建筑设计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记录了两位20世纪70年代生建筑师郝琳、黄印武和民间乡土建筑实践者任卫中的谈话.三位结合自身不同的乡村建造实践以及各自的态度与介入状态,探讨了真设计下的真生活等话题。  相似文献   

4.
外域文明与地区自然生态要素,社会文化要素,意识形态要素之间的选择和融合形成了丰富的北欧建筑遗产,而近几年北欧建筑师在保护建筑遗产中所取得的一系列专业成就,得到了政府及公众的认可,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建筑师提供了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可贵经验,本文归纳列举几种保护手法及建筑遗产保护成功的个例,它们直白地叙述着建筑的历史与今日,更真切地打动着我们,我们也可从中得到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华南东江流域的乡村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以及名录外的遗产进行对比研究,从数量、特征、保护现状等多个方面开展分析,针对保护级别较低和未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遗产对象,指出东江流域乡村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价值判断与保护政策的逻辑悖论、制度惯性下产权边界的约束,以及经济投入与价值实现的矛盾这三个维度的困境,并揭示了这些困境的形成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拓展遗产名录,增加“乡村历史建筑片区”保护层级,优化宅基地制度等改善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涂小锵  陈志宏 《建筑师》2024,(2):113-124
已故马来西亚华人建筑师陈耀威先生是东南亚华侨建筑保护领域知名专家,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文章基于多次赴马对其进行口述访谈,结合对槟城和马六甲的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项目的实地考察,进一步梳理陈先生对华侨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及其保护修复理念的形成发展历程,并就海外华侨社会在不同阶段对建筑遗产守护传承的多元路径展开探讨,指出华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对于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短讯     
《建筑创作》2006,(9):16-16,18
8月19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在沈阳举行学术年会。来自全国百余位建筑专家,围绕搞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工业遗产的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八战略"及"两山"理念等重要科学发展观,深刻地体现了生态理念与价值观,是不论城市发展还是乡村振兴,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仍需传承的重要理念.建筑遗产和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部分,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与名片效应,遗产的活态保护需要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乡村的绿色建设需要树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文章通过探索建筑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乡村绿色提升机制,以促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圣保罗州立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圣保罗老城区,是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新古典风格建筑,保罗·门德斯·达·洛查1994-1998年间对其进行保护更新设计.文章从遗产自身空间的历史变迁和与所处城市的空间结构变迁两方面解析建筑师的"空间转化"设计策略,不仅解决遗产建筑空间与当代功能以及圣保罗城市空间结构的矛盾,从而实现从"纪念碑的城市"到"城市的纪念碑性"的美学转化.此外,通过建筑师话语与学术思想的分析,文章力图探讨该历史空间更新设计策略背后的理论基础,涉及遗产真实性与"建造道德"概念某种程度上的微妙一致,圣保罗学派史学转向,建筑师对巴西殖民历史遗产的批判性态度以及对一种拉美现代性美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建筑师》2013,(6):128-128
2013年10月910日,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DOCOMOMO)、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ICOMOS)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国际建筑师协会亚澳区遗产工作组、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2013西安建筑遗产保护国际会议”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1月5日,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在北京清华大学成立,这是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首个专业学术组织。本次研讨会集中了近百位国内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共同探讨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  相似文献   

12.
潘玥 《建筑遗产》2023,(1):134-143
在当下广义的遗产保护再利用课题中,建筑师深度介入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工作中,对于数量巨大且并未进入遗产认定名录的一般性工业遗存类型,建筑师有一定的主动权,通过设计操作进一步再塑场所精神,提升地方文化的凝聚感。文章通过对上海市杨树浦路原煤气厂滨江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设计为边园案例的再读,聚焦并解析其基于当代工业废墟的现代再现设计策略。分析以非遗产的“遗产化”操作为线索,逐步展示了设计师梳理工业残迹及周边景观要素,创造性地以防汛墙废墟建立城市记忆边界这一历史化处置,通过现代景园式设计成功地将废墟转化为再现上海历史的空间舞台。文章指出建筑师的创意性操作策略对于遗产保护再利用与修补集体记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建筑遗产的基因包含着设计、建造、技艺、理念、时代精神、集体记忆等无形内容,建筑遗产的保护再生要注意保护这些无形内容。文章以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核心历史区域小城区内的曾格尔变电站经保护再生转变为布拉格艺术馆为研究案例,首先对变电站的百年变迁做了简要说明,讲述了变电站在最初设计中对历史环境的尊重。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改建为艺术馆的过程中建筑师的策略,包括:问题结构的替换,历史特征要素的甄别和保存,通过建筑设计和艺术展览的方式进行特定历史意涵的保存与转译,使得艺术馆不仅满足了新的功能要求,而且保留了建筑有形的历史特征和无形的传统基因,使场所精神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4.
陈曦  陈亚珉  张鹏 《建筑师》2023,(4):87-94
建筑遗产的保护教育起源于欧洲,文章通过梳理与遗产教育相关的国际会议主题、决议等内容,总结现代欧洲建筑遗产教育方面典型及深具影响力的机构特征,建构起欧洲遗产教育发展的路径:早期的建筑遗产保护教育课程的重点是对于建筑师的专业教育,之后逐渐过渡到综合保护指导下的多学科/跨学科教育。国际会议的召开与保护网络的建立促进了保护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护的伦理变迁也对保护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研究欧洲的建筑遗产保护教育的历程,将为中国遗产教育的研究提供参照的他山之石,也为未来遗产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帕格尼音乐厅作为意大利帕尔玛(Parma)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一部分,由糖厂改造而来。废弃的工业建筑在建筑师的笔下重新焕发活力,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了城市公园中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糖厂工业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其一是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包括遗产价值的认知、遗产标志物的确认和针对价值认知结果的建筑遗产分级处理;其二是建筑遗产的再生设计,包括功能重构、空间重组、形式美化和技术完善。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设计》2013,(12):268-269
2013年10月9-1O日.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DOCOMOMO)、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ICOMOS)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国际建筑师协会亚澳区遗产工作组、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中国委员会、  相似文献   

17.
针对遗产保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事实,文章对建筑遗产的现状和建筑遗产保护的实际意义、评价标准以及保护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多向对比,并借鉴以往先辈们的实际保护经验,积极地探索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在有效地保护建筑遗产使其体现原真性的同时,又能发挥它的当代利用价值。同时通过对在内蒙古秦直道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设计中所做的一些直道复原实践工作的总结,文中提出一些遗产保护建议,希望通过本文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统村落建成遗产保护模式逐渐多样化,除了对于传统建筑的修缮,还有更多的可行性措施可以引入。文章通过对长岭村实践中一系列的乡村振兴项目进行分析,根植于中国乡村生活方式和文脉环境,探寻适宜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活化的主体,提出合理构建工作营活化模式的建议,促进乡村建成遗产的活化和保护。对长岭村进行了长期实践研究后,通过专家工作营模式达到了传统村落建成遗产保护和活化效果。文章在借鉴国内外乡村建成遗产保护中的工作营模式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山西省昔阳县长岭村工作营的工作方式和推广其实践经验的可行性,并提出若干保障建议。  相似文献   

19.
潘玥 《建筑师》2020,(4):101-108
在建筑遗产的保护语境中,除却已被登录保护的对象,大量处于保护清单之外的城乡风土建成遗产该如何恰当处置,在“存”与“废”之间又该如何作利弊权衡,这已成为我国城市更新及乡村复兴中的一大难点和热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着重指出在城乡可持续发展中平等这一原则所蕴含的文化权利,即支持社群全体公民对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的所有感。本文聚焦于日本著名传统乡村风土建成遗产整体保护案例“妻笼宿”,考察了其从20世纪60年代起所经历的保护演进阶段中的原住民社群保护运动发展进程,包括江户时代遗存——妻笼宿的历史、遗产保护政策评价、原住民参与度、社群构建遗产自我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内容,结合2017年12月在印度德里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九届全体大会通过的《木质建成遗产保护准则》,试图在新的文化政治语境下探讨、学习日本风土建成遗产延续和发展方式的条件、问题与适应性,以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当代传统乡村中的风土建筑遗产的保护性活化和干预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20,(4)
2000年以来,建筑师以三种介入模式广泛参与乡村的建造实践,乡村建筑创作图景日渐多元。建筑师的乡村建筑创作推动了现代技术与美学范式在乡村的传播,同时也滋生出新的矛盾与困惑,如何系统地、专业地认知乡村、研究乡村、建设乡村成为建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当代乡村建筑教育的科学性、思政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等五个方面,对建筑师介入乡村创作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当代建筑教育所需的相关应答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