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级街区的形态优化对于存量空间的集约化发展和特色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明确了超级街区的概念及核心内涵,分析了中国老城超级街区的形成原因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形态学的视角出发,搭建了视角(几何与构型)与对象(网络与面域)交互的层级矩阵认知框架及其测度方法,以实现整体结构的比较及要素个体的评价。该方法被运用在南京的5个街区样本中,以揭示超级街区的更新状态对层级特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石  刘洪彬  张伶伶 《建筑学报》2021,(S2):106-111
以形态参数视角对城市空间肌理开展数字化探索。从道路、地块和建筑3个层面解构空间肌理要素,分析空间肌理构成元素与构成关系特征,提取了74个形态参数组成空间肌理形态参数集;依托GIS平台完成了空间肌理矢量模型的形态参数转译,制定了“列表”和“编码”两种表达形式;通过对不同类型空间肌理样本形态参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形态参数表达空间肌理形态特征的有效性;分析“类型参数”和“特征参数”的数据变化规律,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3.
高彩霞  陆海  陈芳  邱枫  张科盈  张晴 《城市住宅》2022,29(3):143-146
在对宁波传统建筑所在典型街廓样本选取与属性分类、形态相关城市与建筑规定梳理的基础上,以月湖历史街区内的街廓地块为例,通过关联性理论与实证分析街廓形态特征与相关管控规定的关联性,提出融入宁波传统建筑形态特征的街廓管控规定的优化对策.研究对于科学认知城市复杂空间、补充相关城市设计与城市建筑规定、城市设计精细化管控和提升城市...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物质形态与行为活动的关联性分析,本文基于街道、场地和建筑三种形态要素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提出量化表述城市街区形态特征的“入径结构”方法。建立了街区基本结构以及互锁、并合、套叠三种复杂结构类型的认知理念,基于图论工具提出复杂性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高楼门街区的内部构成逻辑,以及不同时期的三个城市中心区的街区类型特征,验证了该方法在两个尺度上的实用性与有效性。为认知城市街区形态结构的内在组织逻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测量方法,也为城市设计在微观层面的精细化和数字化发展建立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快速和巨量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正不同程度上经历着空间急剧拓展和街区肌理的剧烈变化,呈现在大尺度空间形态上,则体现为结构形态的尺度变化和显著外拓,平原型城市的普适性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郑州总体城市设计为样本,通过梳理平原型城市的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总体城市设计中平原型城市的空间形态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应对此类城市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增长边界、城市骨架、结构模型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长安坊里内部形态解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孙晖  梁江 《城市规划》2003,27(10):66-71
对唐长安坊里内部街区形态进行了考证和推断 ,并对古代街区结构的典型布局和模式进行了城市形态学方面的比较分析 ,揭示了中西不同文明下街区街廓尺度的巨大差异 ,以及唐长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街区规划的肌理特征和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7.
以汉口原租界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底关系分析、图形模式归纳等方法,对历史街区肌理原型进行解析。首先对历史街区肌理原型概念进行研究,探析其形态与原型;其次探寻汉口租界历史街区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取街区及建筑肌理原型,分析历史演进中的历史街区形态要素的稳定程度,揭示强势的形态构成框架基因。在形态类型学视角下聚集于两个方面:从历史演化过程中分析历史街区肌理原型的生成机制与分类;从当下建成环境中揭示历史街区肌理原型的形态与塑造者影响。分析方法可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尤其对我国的“城市双修”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快速进程中,陕西渭南老城历史街区的特质空间正在被"同质化"的建筑所替代。从基因视角,在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方面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基因进行定性与定量解析,梳理街区在空间方面特有的基因元素。在解析历史街区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识别与提取、还原与修补、遗传与变异三个历史街区空间修复设计策略,从而确保渭南老城在城市格局、街区肌理、历史性建筑三个空间层面维持原有的空间基因,并进行持续有效的空间生长。研究对以城市空间文脉传承、保持地域特征为目标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城市肌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京南捕厅街区的风貌保护规划为例,从保护城市肌理的角度,阐述提炼传统民居肌理的空间模式,剖析新居住单元嵌入的传统民居肌理重塑,历史性节点的更新等思考成果,深入探索了城市肌理模式提炼与重塑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华中建筑》2021,39(4)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关联性的演化过程,城市街区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构成单元,往往维系着彼此间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内在关系与外部形式。从城市街区的历史演化的视角,藉由街区空间中社会活动形态及其所涉社交模式的探究,深入分析不同时代城市街道形态、尺度、结构及其功能特质,通过比较不同街区形态之间的差异性,初步反思并揭示影响城市形态发展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从而以此作为现今城市街区更新的基本立足点。换言之,面向中国新时代城市及其街区更新这一重大现实议题,从城市史与比较建筑学的角度同时探讨中欧城市街区发展的异同,在充分考量中国语境和全球趋势的过程中探索并形成切实有效的"适应性"策略,以期为未来街区的更新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城市肌理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建筑技术,包括GIS技术、空间句法、参数化技术、数理分析模型、视觉追踪技术、商业智能技术等,提出一种将信息建筑技术应用于城市研究与设计的方法。论文在梳理、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将城市肌理分为不同层面的形态类型: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并结合汉口沿江片区案例,通过建立信息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对不同层面的城市肌理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特征描述参数、计量算法以及空间图解分析模型,结合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城市肌理的特征属性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肌理的拓扑结构、几何形态、空间属性、空间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肌理进行解读和评价,揭示潜在的形态规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定量分析框架用以对城市肌理的复杂空间形态进行多维度分析,为提高空间环境的品质提供科学准确的判断依据,为城市设计过程提供科学化的技术支持,对于切实推进科学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肌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总结城市肌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肌理的形态要素将其分解为不同的肌理形态分析单元,对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进行多维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空间句法对汉口沿江片区的街巷拓扑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城区、街区、邻里3个结构层级,对街巷系统的整合度、穿行度、路网密度以及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参数化分析方法计算了整合度和穿行度的Ht指数,对街巷系统的潜在结构活力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探明了该区域在不同层级的潜在核心地段,探明了街巷系统中城市公共生活与邻里社区活动所对应的空间属性和分布情况。2)通过构建街区肌理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体系,对多个几何形态指标的概念、计量方式、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对街区肌理单元的形态、质地、强度进行比较全面的量化描述和比较。分析了街区肌理单元在不同形态指标上的数据分布、变异程度、集中趋势、极值区间,对代表性的街区肌理单元和原五国租界区范围内的肌理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了街区肌理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相关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对冗余指标进行降维,并通过聚类方法对汉口沿江片区内的街区肌理单元进行类型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类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街区肌理单元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有效的探明了汉口沿江片区的核心肌理带和断裂区,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运用"城市织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3)对城市肌理中的空间场效应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首先对"中心场"理论进行了论述,提出运用"中心场"描述建筑斑块在城市肌理中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并对汉口沿江片区中建筑斑块的中心场的强度和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其次,发展了一套对城市肌理的不规则、非匀质空间属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对不规则、非匀质性空间的发生地点、影响强度、作用范围进行了量化解析和图示说明,利用该方法对汉口沿江片区中的4个代表性街区进行了案例剖析,揭示了隐藏在复杂肌理中的空间形态规律。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碑林历史街区作为西安市仅存的两个历史街区之一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论文基于分析碑林历史街区形成的原因从空间布局、肌理特点、空间尺度和平面形态四个方面研究碑林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特征,为西安城市历史街区更好的得到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成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充分认识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特征,理解其成因和发生规律,是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前提。本文以南京老城为研究载体,对街道布局形态进行类型解析,从方向、密度这两个表征因素展开,呈现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多样性,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并探索其生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自1920年至今南京城市变化背景下的颐和路街区建设演变过程,依据重要的建设过程或历史事件划分出4个历史演变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取颐和路街区形态,包括道路结构、城市节点、建筑肌理,进一步从形态学的角度阐释颐和路街区近百年来的变化及背后发挥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亚洲国际化城市大都具有人口高密度聚集的特征,且中心区存在着规模、等级及形态的较大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规模门槛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本文在现状调研及数据矢量化的基础上,逐项定量剖析亚洲17个国际化城市29个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对其规模、等级及格局所涉及的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开发强度、街区大小、道路密度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寻其间存在的门槛规律,并对其空间形态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相应的数据簇群;进而揭示在非市场经济因素限制的基础上,城市经济等级规模、服务产业业态结构以及交通方式的支持是促使亚洲国际化城市中心区形成门槛特征及不同形态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多数老旧城区都面临着物质衰败、经济衰退、文化衰落等问题。随着城市更新概念的演进,“城市织补”作为老城更新改造的设计理念之一,为城市历史风貌的重塑和街区活力的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依据。本文以扬州市文昌百汇地块更新设计研究为例,针对场地定位模糊、空间尺度失调和街区活力丧失的问题,基于“城市织补”理念制定更新策略:明确地块定位,织补旧城肌理;完善路网结构,重塑开放空间;优化空间节点,激发街区活力。  相似文献   

17.
香港人口密度极高的情况下,具有多层步行系统的紧凑城市形态应运而生,成为现代主义人车分流思想的体现。裙楼行人综合体是香港等城市垂直空间结构的独特之处,它被定义为由裙楼层、地上层、地下层或山坡通过高架走道、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和山坡连接起来的一组独立开发项目。这项研究不同于城市形态研究惯例选取欧洲老城区的形成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关注亚洲高密度高层立体城市的形态构成要素和空间关系结构。本文试图开发一种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以裙楼行人综合体为代表的垂直高密度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特征,以及对比湾仔新的现代主义式的城市肌理与传统殖民时期的方格网城市肌理在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实证案例将选自香港核心区,位于湾仔和金钟之间的大型裙楼行人综合体。它位于最新的填海区,最新填海区的城市肌理与以往填海区的城市肌理和半山区肌理,在地块和建筑物规模上有极大的不同。除了分析构成要素规模的差异外,本文还将分析两类城市肌理在空间结构上的异同。研究发现,随着陆续几个填海阶段,新的城市肌理先后形成,后期形成的城市肌理逐渐出现了新的实体和空间要素,如裙房群,以及形成新的空间关系结构,例如室内与室外元素之间的新关系,这是由室外空间...  相似文献   

18.
当前历史街区的韧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阐释,而缺少科学、完整的韧性量化实践路径。出于历史街区形态保护的目的,将形态的抵抗力韧性作为形态韧性量化评估的主体。在分析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框架与韧性理论结合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上,建构了以划分“形态韧性区域”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形态韧性量化评估方法。评估中采用道路系统连通性、地块模块性、用地功能多样性、建筑肌理稳健性4个形态韧性指标。通过加权叠加获得历史街区的形态韧性区域图,用于反映不同形态类型的韧性强弱。在此基础上根据风貌类型和形态韧性量化结果划分出五类形态韧性管理单元,目标是实现对历史街区形态的精细化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睿  傅倩 《山西建筑》2006,32(2):36-37
针对长江在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对城市肌理、开放空间和实体形态等要素进行了研究,以促进武汉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静怡 《城市住宅》2021,28(4):207-208
当代城市更新理念趋向多元与高质量,也面临利益与价值导向冲突的挑战.基于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后工业化时代更新,选取"城市硅巷"政策下的南京卷烟厂进行空间更新形态导控研究.运用实地调研方法研究南京卷烟厂现状问题,通过POI分析、集成度、图底理论等方式研究工业街区的产业空间形态、街道形态和建筑组合方式导控措施,提出工业街区的空间形态导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