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璠  冯棣 《新建筑》2023,(4):19-25
目前我国唐代木构实例遗存不多,且只有单体而无群体,因而对有唐一代整体建筑史或地方史的研究需要借助同时期的石构建筑信息进行佐证。西南地区石窟寺经变龛中保留的建筑及组群信息成为佐证研究的关键史料。但关于其建筑元素来源、构图规律演变、艺术加工成分尚未得到系统、充分地阐释。文章以佛教净土经变题材为对象,梳理石窟中的木构建筑形象与组群关系在表达净土意境中的适应性发展过程,辨析其中真实且有效的建筑信息,为“以图证史”建立新的视角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
《巴蜀摩崖石窟建筑环境研究》对巴蜀地区的摩崖石窟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阐释,详细地剖析了巴蜀摩崖石窟的发展历程、技术艺术背景、历史政治形成、分布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关系以及窟龛内反映的建筑形式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摩崖建筑环境观.摩崖石窟是集宗教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建筑类型,其内部空间营造布局采用的建筑手法,窟龛的结构构造、外部形制、装饰雕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水平.巴蜀地区摩崖石窟大多开凿于盛唐之后,兴盛于中、晚唐及五代时期.及至两宋,巴蜀摩崖石窟的开凿发展达至巅峰,此时石窟已遍布巴蜀大部地区.摩崖石窟的繁荣与巴蜀地区特殊的地理文化、地方经济,以及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等关系密切.从石窟开凿技术和艺术的历史背景来看,摩崖石窟的开掘与巴蜀地区历史上崖墓开凿的技术基础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摩崖的艺术表达与巴蜀地区的雕塑艺术发展、绘画艺术背景以及唐宋时期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也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3.
晋冀豫地区石窟开凿于北魏至明朝时期,承袭关系明显,却鲜有研究。文章从功能切入,以建筑空间界面元素为引导,采用数学统计等多种方法,从空间分布、功能变化、要素变化、时序演化精确刻画区域三个时期的石窟空间形制特征。研究结果发现,该地区石窟空间形制特征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云冈、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为三大中心的辐射影响网络。文章通过分析,期待为解析我国中原地区石窟建筑空间形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唐聪 《建筑师》2023,(4):15-25
本文梳理了唐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与画法演变,指出其中描画的建筑与日本考古发掘确认的角部一柱金堂具有相同的建筑性质和柱位特征。继而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仿木构石刻等关联材料弄清了角部一柱佛殿在地盘分隔、开间构成、构架形制上的典型特征,建立起对角部一柱佛殿的类型化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日本角部一柱金堂上部结构的可能性。最后总结了角部一柱佛殿在东亚北方地区的时空分布,指出它在7世纪前后的木构佛殿建筑形制和结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贵祥 《古建园林技术》1987,(15):39-42转43
唐宋时期,斗栱昂在建筑中的各种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时期木构建筑的特征都以其雄奇硕大的斗栱昂部分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故此,研究这一时期木构建筑中的铺作,尤其是外檐铺作;重点研究铺作中各部件;铺作的基本作用;足材高与铺作高的相关关系;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栱昂体系发生、发展的基本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贵祥 《古建园林技术》1987,(14):43-45转46
唐宋时期,斗栱昂在建筑中的各种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时期木构建筑的特征都以其雄奇硕大的斗栱昂部分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故此,研究这一时期木构建筑中的铺作,尤其是外檐铺作;重点研究铺作中各部件;铺作的基本作用;足材高与铺作高的相关关系;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栱昂体系发生、发展的基本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斗栱昂在建筑中的各种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时期木构建筑的特征都以其雄奇硕大的斗栱昂部分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故此,研究这一时期木构建筑中的铺作,尤其是外檐铺作;重点研究铺作中各部件;铺作的基本作用;足材高与铺作高的相关关系;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栱昂体系发生、发展的基本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冷婕  张宁  陈晓宁 《新建筑》2023,(4):39-45
明代蜀藩王陵是现存明代皇家陵墓玄宫中仿木构做法最系统、仿木构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也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通过分析巴蜀地区明代蜀藩王陵玄宫院落形制与地上宫室制度的相关性,辨析仿木构单体建筑对地上建筑木构信息的取舍、木构特征还原度及仿木材料与构造方式等问题,展现了皇家陵墓玄宫营造中仿木设计思路及仿木材料与技术的独特性。研究对缺乏地面实例的巴蜀明代皇家木构建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淼 《建筑遗产》2021,(2):50-58
唐宋时期,外檐补间斗栱出现并形成定制,引发了外檐斗栱形制的一系列调整,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建筑的立面构图形式.文章以晋中地区保存的五代宋金时期木构建筑为样本,展开对地方建筑外檐斗栱配置方式演变历程的研究,着重讨论结构形式与补间斗栱样式的匹配关系、外檐斗栱形制趋同、外檐斗栱假昂的出现与演变、斗栱配置的视觉考量等问题.文章认为,晋中地区宋金时期地方建筑中补间斗栱逐渐成为必备的构造,但是,补间斗栱的出现并不是结构进化的产物,而是地方结构体系吸收外来流行形制样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孟祥武  卢萌  叶明晖 《新建筑》2024,(2):139-143
古丝绸之路沿线甘肃境内尚有大量的传统木构建筑实物遗存,其形制存在着明显的交融性及差异性;该区域内等级较高的是歇山建筑,转角结构的区别尤为突出。文章从转角结构的类型出发,运用建筑形制年代学的分析方法,梳理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重镇典型传统建筑转角结构的形制特征和演进机制,从而明晰沿线木构建筑的分布特征与地域差异,挖掘地方建筑营造体系发展脉络的深刻内涵,以期完善该区域的大木营造理论,并由此映射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遗存丰富,技术、艺术成就突出,在巴蜀地区木构技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性,也是中国明代木构建筑营造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始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其间,中国营造学社收集了 30 余处明代木构建筑的一手资料,并对部分单体建筑和明代木构总体营造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奠定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的基础,展现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的价值,也拓展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维度。之后,特别是近 10 年,巴蜀明代木构建筑备受关注,有很多新成果涌现,但也仍有许多研究有待进行。一方面,巴蜀地区官式建筑、大式木构建筑研究需要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中的小木作、彩画、瓦石作等研究亦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12.
张宇 《新建筑》2012,(1):148-149
《巴蜀摩崖石窟建筑环境研究》对巴蜀地区的摩崖石窟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阐释,详细地剖析了巴蜀摩崖石窟的发展历程、技术艺术背景、历史政治形成、分布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关系以及窟龛内反映的建筑形式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摩崖建筑环境观。摩崖石窟是集宗教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建筑类型,其内部空间营造布局采用的建筑手法,窟龛的结构构造、外部形制、装饰雕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水平。巴蜀地区摩崖石窟大多开凿于盛唐之后,兴  相似文献   

13.
唐聪 《建筑师》2023,(2):13-21
本文梳理了唐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与画法演变,指出其中描画的建筑与日本考古发掘确认的角部一柱金堂具有相同的建筑性质和柱位特征。继而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仿木构石刻等关联材料弄清了角部一柱佛殿在地盘分隔、开间构成、构架形制上的典型特征,建立起对角部一柱佛殿的类型化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日本角部一柱金堂上部结构的可能性。最后总结了角部一柱佛殿在东亚北方地区的时空分布,指出它在7世纪前后的木构佛殿建筑形制和结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20,(3)
四川地区明代木构建筑斗栱营造在延续前朝做法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改变,其中官方主导思想和营造技术对其影响是比较显著的。选取四川地区46座后期干扰相对较小、原构特征较为清晰且纪年相对可靠的明早、中期木构建筑遗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发现其木构技术与官方营造技术的联系,并重点分析这些关联背后的官方影响,提示了官式技术特征在四川地区传播的部分特点、规律和成因。  相似文献   

15.
丘濬故居建筑群(可继堂等)的建筑结构主体至今仍为元末明初落成原物,是琼北传统民居由元入明时期的典型文物遗存。以丘濬故居可继堂为对象,通过分析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和构架特征等探讨琼北地区厅堂式民居与闽南及中原地区在形制与做法上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6.
闫金强  张宇 《建筑创作》2011,(11):242-244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大殿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境内,为四川地区少数现存元代木构建筑之一.大殿在柱梁体系与科栱形制等方面,兼具元代殿堂大木结构的时代特点和四川地区古建筑的地域特色,并表现出一些更早时期通行于北方的建筑做法特征,凸显了研究地域古建筑演变谱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王嘉祺 《建筑技艺》2021,27(4):103-105
以时间为线索对唐宋时期大足安岳摩崖石刻中的建筑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巴蜀唐宋时期佛教石窟发展的世俗化和地域化特征,归纳巴蜀佛寺建筑在建筑形态、构架色彩和空间布局上的发展变化,梳理唐末至两宋时期巴蜀建筑风格从南北统一到地域化的时空关系,并梳理产生地域化趋势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宁小卓 《华中建筑》2015,(3):166-171
莆田元妙观是我国南方地区城市中心地段仅存不多的古建筑群之一,其中的三清殿更是我国南方地区宋代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与珍贵实物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社会价值。如何在严峻生存挑战的环境中,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一古建筑群瑰宝是该文探索的核心问题。首先结合史料对元妙观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对其综合价值作出了全面评估;再结合现场勘察,翔实剖析了该组遗存本体及其环境的现存问题与破坏原因;最后以价值评估与现状评估为依据,提出对其进行良好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天罗山古城堡位于湖南省张家界永定区,始建于清雍正时期,是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影响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防卫性构筑物典例。古城堡现存“外围城墙”和“堡内建筑”两部分,其整体风貌保存良好。论文通过实地勘查测绘,对古城堡城墙以及堡内建筑物进行研究,从构筑材料、墙体砌筑工艺、建筑形制、功能系统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实物遗存和史料文献信息对古城堡城墙和堡内建筑物进行复原设计,挖掘古城堡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突出其重要的文物价值,为后续修缮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出铺垫。  相似文献   

20.
天罗山古城堡位于湖南省张家界永定区,始建于清雍正时期,是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影响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防卫性构筑物典例。古城堡现存“外围城墙”和“堡内建筑”两部分,其整体风貌保存良好。论文通过实地勘查测绘,对古城堡城墙以及堡内建筑物进行研究,从构筑材料、墙体砌筑工艺、建筑形制、功能系统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实物遗存和史料文献信息对古城堡城墙和堡内建筑物进行复原设计,挖掘古城堡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突出其重要的文物价值,为后续修缮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出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