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张式消声器消声特性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工业消声器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通过分析试验得到这类消声器的消声特性,指出在实际中,此类消声器声波不是严格按照一维平面波形式传播。对此消声器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其消声性能,解决了此消声器消声效果差和消声频带上的缺陷,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消声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复杂结构消声器消声特性的数值分析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复杂结构消声器的内部声场比较复杂,平面波理论无法准确预测其分布,为了计算复杂结构消声器的消声特性,并进一步提高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在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合理处理进出口及壁面的边界条件。建立消声器内部声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消声器的传递损失(TL)。然后,分析了不同的结构参数(隔板位置、内插管位置、进口管位置)对消声器的传递损失的影响,并优化了消声器的结构参数,有效地提高了消声器的消声性能,使得压缩机整机噪声降低了3.2dB,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为复杂结构消声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常有限元手工编程难以对结构形状复杂的客体进行相应的数值计算.消声器形状复杂,不利于手工编程,故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声学软件SYSNOISE对该消声器的消声性能进行数值分析.利用ANSYS为消声器建模和分网,并储存分网信息.然后,SYSNOISE软件调入数据,用SYSNOISE计算消声器的传递损失.  相似文献   

4.
应用有限元法分析进出口管同轴扩张室式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计算其传递损失并与一维平面波理论计算对比,分析一维平面波理论的适用范围。通过分析出口管偏置消声器,双出口管消声器和两腔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表明:出口管位置和数量影响消声器中高频消声性能,而两腔消声器则能明显改善消声器中低频的消声效果。  相似文献   

5.
重点介绍带内插管扩张式消声器的声学性能,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扩张式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分析不带内插管与带内插管扩张式消声器的区别,并且比较不同内插管结构形式对扩张式消声器声学性能的影响。计算表明,无内插管时扩张式消声器存在许多通过频率,在通过频率消声量为零,增加内插管后可以消除某些通过频率。在保证通流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多个内插管并联结构,在高频时声学性能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6.
穿孔管消声器消声性能的有限元计算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有限元法计算穿孔管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并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良好。穿孔率 相同而孔径不同的两个穿孔管消声器的传递损失与具有相同直径和长度的简单膨胀腔消声器的传递损失比较表 明,穿孔管对消声器的低频性能影响较小,而对中频消声性能影响很大、对高频消声性能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7.
采用声学有限元法对抗性消声器进行模拟,分别研究侧置进气插入管和穿孔管消声器的消声性能。以侧置进气插入管为基础,对末端腔体不同布置形式进行研究。然后将SCR催化剂载体耦合到消声器中,计算出SCR催化转换消声器的传递损失。结果表明,该催化转换器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声学模态叠加法建立单腔扩张式消声器传递损失计算模型,然后通过Matlab编程实现单腔扩张式消声器传递损失的数值计算。在此基础上,比较声学模态叠加法、有限元法和基于平面波假定的经典公式法在计算单腔扩张式消声器传递损失上的差别,研究单腔扩张式消声器膨胀段尺寸对传递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平面入射波,声学模态叠加法可用于单腔扩张式消声器各频段传递损失的计算;增大膨胀段的半径能有效提高低频段的传递损失,但对高频段的影响较小;随着膨胀段宽度的增大,传递损失的峰值向低频移动,传递损失最大的频段向高频移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三维声学有限元法研究消声器的进出气口轴向角度对消声器声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中低频段,轴向角度对消声器传递损失影响很大,当轴向角度为60度时,对传递损失的影响最为显著;改进后的消声器改善了原消声器的消声性能。由于消声器进出气口轴向角度对消声性能的影响,这为消声器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是汽车主要的噪声源之一,加强对此系统噪声控制是解决车辆噪声的一种有效途径。针对某款发动机进气系统噪声问题,应用CAE手段对此系统进行声学传递损失仿真计算,发现其存在的消音缺陷,并采用穿孔式消声器对进气系统进行噪声优化,解决原系统在消声上存在的问题,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压缩机消声器消声特性的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常平面波理论无法准确地预测复杂结构消声器内部的声场分布,为了提高复杂结构压缩机消声器的消声特性,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施加合理的进出口及壁面边界条件,利用ANSYS软件建立消声器内部声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SYSNOISE软件计算消声器内部声场的声压分布以及传递损失:然后,研究了不同的结构参数(隔板位置、内插管位置、进口管位置)对消声器的传递损失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和压缩机的噪声特点,优化了消声器的结构参数,有效地提高了消声器的消声性能,为复杂结构消声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推导基本传递矩阵建立数学模型,运用Matlab编制程序,仿真计算赫姆霍兹共振式消声器的插入损失随频率、结构参数变化的三维图.仿真结果表明:消声器共振腔体积、主管道截面积等结构参数分别对消声器共振频率和消声量有着重要影响,且对消声器设计及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其柏 《声学技术》1998,17(2):50-53
本文根据消声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声管内温度发生变化的特点,推导了考虑气流和线性温度梯度情况下刚性直管的声场传递矩阵,在此基础皮肤人插管扩张消声器等效模型的简化,建立了其声场传递矩阵和插入损失数学模型,并通过验证了验证了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扩张腔的径向和轴向布置周期性的具有C型共振腔的Helmholtz共振器(Helmholtz Resonators with C-type Resonators,CHR),来提高扩张腔式消声器低频段声学性能,在提出旁支含CHR管道系统声学性能等效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解析法计算该新型消声器的声学性能,且通过有限元法证明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研究表明:在扩张腔的径向和轴向布置周期CHR可提高扩张腔式消声器低频段声学性能,扩张腔径向和轴向CHR的布置方式及其颈部参数对消声器的声学性能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扩张腔式消声器低频段的声学性能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Sysnoise和Fluent软件对管路消声元件的性能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提出一种阻抗结合的管路消声器结构,给出了气相和气液两相条件下的管路消声器性能计算方法,预测了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和流阻损失特性,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模拟分析的结果。结果显示在低频范围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能较好地吻合,均匀混入的液体使排气消声器降噪的频率往高频移动,中高频降噪效果明显变差;滞留在壁面的液体使消声器低频降噪效果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抗式消声器主要利用声抗的突变使声波反射,达到消声的目的。其基本结构形式有扩张式、共振式等。随着对消声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抗式消声器的结构形式也日趋复杂。通常是针对消声对象的频谱特性,采用多级扩张室和多个共振腔合理有机的结合方法,取得良好的消声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汽车消声器声学特性的声传递矩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声传递矩阵法,分析了一种汽车消声器的传递矩阵,计算了该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并利用M ATLAB软件,分别分析了进气管内伸长度、排气管内伸长度、支撑板间距、穿孔直径、穿孔管壁厚、穿孔管直径对消声器传递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趋势上看,进气管内伸长度越大,消声器的平均传递损失越大,但内伸长度为30 mm时消声器的平均传递损失最大;排气管内伸长度越大,消声器的平均传递损失越大,但内伸长度为30 mm时平均传递损失最大。支撑板间距对消声器传递损失影响较小,但当支撑板间距为原始长度时,消声器的平均传递损失最大。穿孔直径越大,消声器的平均传递损失越大。穿孔管壁厚越大,消声器的平均传递损失越小。穿孔管直径越大,消声器的平均传递损失越小。  相似文献   

18.
根据管道一维平面波理论对非同轴穿孔消声器,建立声学控制方程。方程解耦后,使用传递矩阵法,求取消声器的总传递损失值,仿真分析各结构参数对传递损失的影响;并对实际消声器进行测量,验证仿真预测的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消声器的设计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内插管长度是影响压缩机排气消声器声学性能的一项重要结构参数.以压缩机实际工作频段为前提条件,以噪声值为优化目标对内插管长度进行优化,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频段范围内内插管长度与其传递损失的关系,并利用正弦函数法构建两者之间的拟合曲线,获得传递损失随内插管长度的变化规律,并选取数据点验证该拟合曲线的准确性;顺而依据传递...  相似文献   

20.
穿孔扩张消声结构的声场传递矩阵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管道声学理论,分析了气流和声波同时通过穿孔孔径的穿孔管扩张消声结构的声传递基理,通过等效物理模型简化与单元划分,推导其声场传递矩阵,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所建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